强化优势互补,提升协同能级
(一)
历史从来都青睐于有准备者。
当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这条世纪工程注定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强劲纽带。
“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提出明确要求,为南粤改革发展进一步把脉定向。
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大湾区时代,无论粤港澳三地,还是珠三角各市,唯有优势互补、协同共进,方能各显所长、相融共生。
从广东范围看,珠三角地区发展一路领先,粤东、西、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不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从惠州自身看,呈现出“一体两翼”,即既有核心优化发展区、又有重点拓展区和生态发展区,而在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既整体属于珠三角核心区,又有沿海经济带部分。
进一步讲,惠州是全省的缩影,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明显短板。经济发展尚处全省中游,与老百姓的期望和城市悠久的历史、应有的地位不相符。
发展方式较粗放、营商环境有待改善、城乡居民总体不富裕、民生社会事业存在薄弱环节……这些发展的不协调问题,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直接影响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目标的实现。
发展不协调,怎么破题?经济上不去,如何追赶?何以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强化优势互补,提升城市协同能级?新时代给惠州发出新的考卷。
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给出明确答案,因地制宜推动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打造各自功能区“引领者”。
这是要立足各自实际、发挥各自所长,既不再走“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传统老路,也决然告别靠发达地区梯次溢出带动的定势思路。
就城市内部而言,协调发展,必是在尊重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切合各县区、镇街实际,彰显各地特色、深挖各地潜力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协调发展。没有因地制宜、各尽所能的协同共进,没有优势互补、相融相生的协调发展,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高质量发展。
(二)
世界城市群在湾区的崛起,正是城市经济协同发展的一个生动注脚。
湾区经济本质上仍是区域经济,表现为“合群连河”。所谓“合群”,就是要与周边城市连成一体而成为共生经济体,这是由湾区经济本身拥有一片共享海域水体所决定的,因为有了一片共享的海域,湾区就会生成多个不同功能的城市,进而形成相当规模的城市群。所谓“连河”,即在主要依赖水运的情况下,国内外产品主要通过湾区出入所连接的内河,然后再进出广阔内陆腹地。
湾区经济既不同于普通沿海经济,也不同于普通城市群经济。如果将沿海比作围棋中的银边,湾区就是金角,湾区经济依附“金角银边”从而构成开放型区域经济的高级形态。
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各种生产要素日益向湾区聚集,沿海港湾地区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世界级港口为基础、以产业集聚为动力、以广阔腹地为支撑的湾区城市群。
日本东京、美国纽约和旧金山等湾区城市群,无一不是立足“拥海抱湾连河”地理优势,通过“港口群+产业群+周边腹地”叠加协同发展,最终建成国际金融、航运、贸易、创新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并引领全球经济的典范。
在旧金山湾区,城市群看似分散,缺乏规划,事实上分工定位很合理,协同效应明显。历经百余年的规划建设,这里形成了以旧金山为金融和历史文化中心,奥克兰为主要工业产业基地,圣何塞所在的硅谷南湾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与湾区内其他城市错位发展。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对湾区城市群来说,区域协同发展就是大道。无论哪个城市,不可能满足所有条件或拥有所有资源,唯有寻求区域协同合作、协调共进,才能真正发展、持续发展,也才能行稳致远。
“互联互通是当今时代的元模式。”全球战略家帕拉格·康纳在其著作《超级版图》中认为,全球互联互通改变世界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超级城市群的出现。超级城市群是一连串基础设施最便利、供应链网络最发达的全球地理节点,吸引着全球的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小城市也必须将自身融入超级城市群,这是获得繁荣的唯一方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对粤港澳大湾区而言,区域协同无疑尤为关键。通过实现全方位、多层次的区域协同,充分激发“一国两制”下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门的创造活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宜居宜业。
(三)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960万平方公里神州大地,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基本国情。
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的重大课题,是惠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为广东落实“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作贡献,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迈过的坎。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协调是发展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协调既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要实现的目标状态、评价发展结果的标准和尺度。
发展离不开协调,协调内生于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既要依靠协调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统筹推动各方面协同共进,又要追求发展的协调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有短板,也意味着发展有潜力,协调就是要以辩证思维为指导,化不利为有利,变弱项为强项。
协调发展强调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向一致。只有通过走协调发展的道路,统筹推进全市“一体两翼”协调发展,着力破解发展方式粗放、办事难效率低、环境治理欠账、居民收入不高等问题,才能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工作新局面、实现惠州新发展。
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出现新变化,实现协调发展的难度系数增加,要把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协调理顺,人的主观世界须先来一次大解放。必须看到,经济增长不会自动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收入增加了,诉求也多了,获得感可能反而下降了。如果不把“短板”尽快补上补好,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木桶效应”就会愈加显现,社会矛盾就会不断加深。
协调发展不等于慢发展。好和快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只要做到顺应规律、符合实际、尽其所长,发展的质量高了,发展自然更稳更快,也更持久。
这就要加快形成以高质量为主导的考核指标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体系,针对不同区域的发展定位和起点差异,因地制宜进行考核,加大土地产出、研发投入、单位能耗、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等指标权重。
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不搞一刀切。有的地区无需再考核生产总值,有的地区无需再考核工业产值。总之,宜工则工、宜商则商,若是自然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不适合开发,那就保护好,保护好生态也是政绩。
“唱和如一,宫商协调。”站在世界级湾区城市群的历史新高度,致力践行协调发展新理念,“一盘棋”统筹兼顾、综合并举,补短板、缩差距,让全市县区镇街“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让粤港澳大湾区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不断提升惠州协同能级,提高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建设国内一流城市必可期,为新时代广东发展大局作贡献必可待。(白 璐)
新闻推荐
举办8场推介会吸金超2.51亿 惠州市32家农企搭第九届省农博会快车开拓市场
惠州企业现场举办推介会。本报记者刘炜炜通讯员林雪婷摄第九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11月8日至11日在广州举行。记者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