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背后的故事

江门日报 2018-11-11 07:18

买不到合身的西装,我萌生了自己买布料,到裁缝店度身定制一套西装的念头。费了好大劲,总算找到一家裁缝店。说明来意后,裁缝师傅拿着老式的帛布尺在我身上熟练地上下量着,并不时地记下尺寸。久违的量体裁衣,和衣服有关的碎片化记忆瞬间一一浮现脑际。

在缺衣少吃的年代,因我是家中长子,在穿衣方面显得有独特的优势。在“票证年代”,凭粮票买米、凭肉票买猪肉、凭布票买布料做衣服。在衣食住行中,穿衣服位列第一,布票炙手可热。在我的印象中,上世纪70年代,人平1丈3尺6寸。其时长得高大是罪过,用布料多,势必会影响到家庭其他成员,作为父母,一方面希望子女长得高大,另一方面又忧虑穿衣问题,内心是纠结的。对于子女多的家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其另一层的含义,就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以此类推,所以我总是穿新衣服。每次看到我量体裁衣,弟弟妹妹总是用羡慕的目光看着我,轮到弟弟穿时,衣服都是补了又补的。

在穿衣服方面,我有一个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故事,说起来也实属无奈。上初中时,我是学校宣传队的成员。有一天晚上,要到附近村演出。领队老师要求,统一服装,白衬衫蓝裤子,本就不高的要求,却把我难住了。白衬衫有一件,蓝色裤子没有。借遍了整个村,最终空手而归。耽误了演出,后果可想而知。怎么办?我突然灵机一动,祖母不是有一条蓝色裤子吗?旧是旧了点,大是大了点,长是长了点,反过来穿,把裤脚卷起来,总算蒙混过去。谁知队里一位特细心的女同学看出了破绽,一个晚上朝我扔了不少小碎石块。

改革开放,给穿衣方面带来了改变。起初华侨返乡,知道国内普遍缺衣少吃,主要带衣服和食品。个别有爱心的华侨,回国前,精心准备,到处搜集,带回大量的旧衣服。排队领衣服的场面至今难忘。当领到一件带花纹的衣服,衣领上还有污渍,我高兴得当场就穿起来。同村的伙伴们纷纷响应,当场试穿,比谁穿得好看,比谁穿得合身。五花八门的衣服,看得你眼花缭乱,此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世上有那么多好看的衣服。

布票淡出历史舞台后,我就再没量身定做过衣服。读大学期间,穿的衣服基本是香港姑丈给的,虽然穿得不太合身,但在我们班是可以领导新潮流的。大学毕业后,有一年我到惠东县出差,专程到集市花了42元买了一套西装,要知道这可是我半个月的工资,配上领带,自我感觉良好,走起路来,腰杆挺得特别直。

成家之后,穿衣服方面由妻子全权负责,打那之后,她买什么衣服我就穿什么衣服。一年四季,随着季节的变换,不断地帮我添置新衣服。有时为了紧跟潮流,出手阔绰,严重超支,对于崇尚节俭的我,感到不快。为此,我定了一条规矩,逢过生日才买新衣服。随着新衣服的增加,加之我喜新不厌旧,结果旧衣服越积越多,后来通过做慈善捐了不少出去。

去年,一位上世纪80年代去香港发展的发小回到广州,带了一件衣服送给我,看到与我身上穿的衣服差距太大,担心失礼,不好意思送我,结果又带了回去。想想改革开放初期,我排队领旧衣服的场景,确实有几分自豪和得意。

我们在穿衣方面得到较好改善的同时,也不忘帮助亲戚朋友锦上添花。每逢“六一”儿童节,都要给他们的小孩送套新衣服,以此表达我们的一份心意。在给我同事的小孩送衣服的过程中,我听到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妻子生完小孩后瘫痪,两腿无法站立,从此以轮椅代步。她通过预测儿子的身高体重,帮他提前买好了25岁前的衣服。在她儿子12岁那年,她永远离开了她深爱着的丈夫和儿子。看着一衣柜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谁都会被这种母爱的精神所感动。

服装是一种记忆,是生活变化的一个缩影。透过自己衣装上每一种款式的变化,我看到了时代留下的年轮。毫无疑问,一个多元化多色彩的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

吴松山

新闻推荐

惠州市领导到惠东巡查沿海诸小河

本报讯(记者游璇钰通讯员郭彩丽)昨日下午,副市长余金富带队到惠东县开展沿海诸小河巡河排查工作。余金富一行先后到吉隆镇吉...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