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流技术让西湖重现“鱼翔浅底” 环保人齐东升:将西湖当作生命体看待

南方日报 2018-11-09 06:41

齐东升。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从莞惠城轨西湖东站出来,沿丰湖岸边漫步,荔浦风情、荔浦亭、仲元亭……一步一景,特别是湖水清澈见底,游鱼衔饵,飞鸟掠影,湖底漂荡的水草清晰可见。

10月29日,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被正式授予国家5A级景区称号,以六湖九桥十八景成为罗浮山风景区之后惠州第二个5A级景区。在这其中,西湖水质的逐年好转,水生态的逐步修复和周边环境的稳步提升,功不可没。

在位于西湖不远处的一处小楼三层会客厅,广东千秋伟业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惠州西湖生态修复研究所所长齐东升向记者讲述了他和他的团队十余载参与西湖水环境整治的经历,还有多年来为推动惠州西湖全域“水变清”所做的努力。

●南方日报记者王彪

历时十余年营造城市天然氧吧

按照齐东升的理解,惠州西湖水质生态修复,是将西湖当作生命体来看待,通过清理污泥、种植水草、放养底栖动物和鱼类、生物培育和养护等方式,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以此达到水清湖美的效果。

“这项技术就是重建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恢复水体的自净能力。”齐东升介绍,水草是“天然净化器”,能吸收、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防止湖底淤泥悬浮,抑制藻类生长,显著提高湖水的透明度和湖泊观赏价值。同时,通过对西湖鱼类的调控,减少鱼类活动对沉积物的搅动和营养盐释放,构建拥有自净功能的水下生态系统,以达到生态修复的效果。

西湖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用了十余年。

住在西湖周边的老街坊们都清晰地记得,十几年前,西湖水质很差,水体发绿发臭,基本都属于富营养化。

2004年,惠州市环保部门牵头组织国内外专家为西湖“把脉会诊”,国际湖泊学专家刘正文博士根据在国内外研究各种湖泊积累的经验,推荐采取“纯中医”手法进行生态修复,选取元妙观前、西湖宾馆旁一块水域面积近1.1万平方米的西湖北平湖湖体为示范区,在一年内完成鱼类群落结构调控、底栖动物放养、岸带改造工程、沉水植物工程以及调整维护。这套做法后来被齐东升称之为“全生态自净型水体构建系统”,在全国同类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只用几个月,就可以实现水体从浑浊发臭变为清澈见底,从劣V类水变为皮肤可以直接接触的III类水。

惠州一中附近的南湖,政府曾经开展两次全面清淤,但是效果不佳,经过“纯中医”手法修复后,200多亩的湖水变得清澈,很多周边居民也非常高兴。专门种植的优质水草相当于西湖水下草原,生成的氧气不仅可以满足鱼类需求,湖面的负氧离子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区域,等于在城市中心恢复了一个几百亩区域的天然氧吧。

西湖水环境整治过程中的另一个难点,是打破传统治水的误区。其一是引水冲洗,把死水变成活水,理论上成立,但由于没从根本上改变水体的自净功能,水体污染物只是从市区转移到了大江大河,反倒成了更大的危害;其二是各种以撒药剂、微生物为手段的治水“神器”,实际上这些技术很多还没有走出实验室,甚至连一个成功实践的案例都没有。

南丰湖由于靠近老城区,不时有污水流入,在西湖水域中水质最差,加上水深达3.6米(平湖水深约为2米),给水体生态修复增加了难度。

“要啃就要啃"硬骨头"。”齐东升说。2015年12月12日,南丰湖生态修复工程刚开工,地处南方的惠州竟然飘起了雪花。气温降低,加上降雪,不仅让施工更困难,还影响水草的培植。为了按时在春节前基本完成修复,工人们冒雪工作,连续作战20多天,提前完成水草种植,并恢复水位到1米左右以促进水草生长。春节前夕,南丰湖的生态修复工程效果初显,湖水明显变清。

驯化沉水植物清除福寿螺

每年冬天遇到气温突变,西湖中的都有大量罗非鱼死亡,园林部门工作人员和西湖周边很多居民去打捞死鱼,很多没被捞上来的死鱼腐烂后给水体造成更大的污染。

在齐东升看来,这是西湖水下生物群落不合理导致的。“引入的鱼种要符合惠州当地的气候和水文环境,有助于良性的生态结构,鱼类品种也要合理调配。”齐东升说,从种植水草到有选择地放养螺贝和鱼苗,都是为了恢复西湖生物多样性,要将湖泊本身当作一个生命体来看待,重建水中健康生态链。

近年来,他们通过清理污泥、种植水草、放养底栖动物和鱼类、生物培育和养护等方式,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以此达到水清湖美的效果。其中,湖中首先种植的沉水植物,常见的有轮叶黑藻、金鱼藻、狐尾藻、马来眼子菜、苦草等,这些植物的根系深入水下的土壤中。“这些植物我们都是从野外采集,然后经过驯化,使其适应内湖的生态环境。”齐东升说,经过驯化之后,这些沉水植物还附着很多的微生菌,“沉水植物主要吸收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加入微生菌之后可以提升吸收净化的能力。”

沉水植物吸收有机物之后不断生长,每年要收割一到两次,另外一部分沉水植物则可以作为水中鱼类的食物,因此鱼类也是这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齐东升告诉记者,南方地区健康水生态构建中有三种带来较大负面影响的外来物种,其一就是繁殖力极强的罗非鱼,另外两种则分别是破坏水草环境的福寿螺和恶性繁衍导致水体大面积缺氧各种生物无法生存的水葫芦,其中福寿螺正是他们在对西湖水生态修复时遇到的一个主要“对手”。

每年3—11月是福寿螺的繁殖季节,福寿螺会将卵产在离开水面数十厘米的池壁或水生植物的茎叶上,只要十来天就能孵出二代幼螺。有意思的是,虽然福寿螺主要生活在浅水中,但其卵一旦到水里反而无法正常孵化。工人们就利用这一点,发现粉红色福寿螺卵之后直接清除到水中,就可以减少其大规模繁殖。

风雨里奔忙只为那份环保情怀

由于地理和气候原因,惠州常受台风暴雨侵袭,西湖作为城市内湖,需要承担一定的蓄洪作用,但城市积水的涌入,加上附带城市垃圾的地表径流,会大大增加水体污染负荷,对湖水生态系统造成干扰和破坏。

2014年5月16日,惠州遭遇50年来最大暴雨,西湖水面快速上涨,甚至已经涨到部分沿湖路面,导致路面杂物顺水流进入湖中,包括已经完成修复的水域。正在外地出差的齐东升急忙安排人员清除湖面垃圾,加强排水尽快让湖面水位恢复正常,再用微生物进行消毒。暴雨过后,湖水一片浑浊——水草缺乏阳光就难以存活,完成修复的水生态系统能否经受住这样的考验?虽然团队聘请的教授顾问都给出肯定答案,但由于国内相关经验缺乏,很多人还是捏了一把汗。

令人欣喜的是,只过了一周,湖水通过自我修复就重现了往日的清澈。专家表示,此前在太湖等地进行试验,同类水草最多可以耐受21天无阳光照射的恶劣环境。“所以我对这套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充满了信心!”齐东升自豪地说。

十多年来,齐东升只要有空就会绕着西湖走上一圈,每逢周末也常常步行8公里来到位于西湖旁边的办公室,一路上查看三个湖区的水质是否正常。

为推进西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最近几年来,齐东升孜孜不倦地协调各方,多次向惠州市领导递交“水变清”自荐信,详细阐述西湖水质改善的来龙去脉。“我一直都从事环保事业,很喜欢惠州,而且通过多年技术创新和实践,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将西湖的水变清,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这也是我从业多年的环保情怀吧!”

据齐东升介绍,惠州西湖"水变清"之后,公司在湖边留了水质保护热线,目前每周都会有数个市民或游客电话分享西湖水变清带来的愉悦心情。

如今,齐东升在惠州的环保事业已不限于惠州西湖。

不久前,由惠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广东千秋伟业环境服务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研究与产业化》项目荣获2018年度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齐东升告诉记者,他们已将在惠州西湖积累的技术成果运用到了美丽乡村建设等多个水环境改善项目中去,今年8月,水利部对惠州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进行验收技术评估,专项考察了其打造的博罗松树岗村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和惠州西湖生态修复项目,专家组给予很高的评价。

新闻推荐

法警驱车150多公里异地拘传 “老赖”凌晨酒店落网

南方日报讯(记者/卢慧通讯员/叶彩云吕学军周泽锋)“为躲4万元欠款,没想到入住酒店竟凌晨被抓!”日前,入住佛山某酒店的被执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