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正在研究起草 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 政策“组合拳”力挺惠州民企

南方日报 2018-11-06 07:03

今年前三季度,惠州民间投资近900亿。图为TCL液晶电视整机一体化制造项目工厂。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主体、提供了90%以上的就业机会、涵盖了70%的固定投资、44%的生产总值、贡献了近60%的税收……

这是一组截至今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数据,而这组“庞大”的数据的创造者,正是惠州的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带的惠州,始终活跃着这样一群民企的身影。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上至中央,下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也都在想方谋策、打出政策“组合拳”力挺民企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11月2日下午,由惠州市中小企业局、市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局、市民营企业家联合会、市中小企业协会联合举办的惠州市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就透露出了这样的期许。

继“惠28条”、“惠42条”、新“惠42条”和“惠十条”等系列政策之后,惠州正在研究起草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用政策“组合拳”助力民企撑起惠州经济“半边天”!

●南方日报记者张昕

民企增长力:前三季民间投资近900亿

如果说,大项目、大企业是一个地方经济的“脊梁”,那么,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则是“血肉”,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肌体”。

一直以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惠州着力推动民营经济实现快速高质量的发展。

来自惠州市中小企业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惠州全市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335.21亿元,增长6%,增加值总量占全市GDP总量的43.9%;共有民营经济户数52.13万户,增长17.94%,其中私营企业14.09万户,增长17.07%;全市民营经济共上缴税收513亿元,增长32.52%,占全市税收总额的58.6%;民间投资完成884.35亿元,增幅为10.2%,占全市固定资产比重为66.75%。

若是将时间拨回到2010年,惠州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占全市GDP比重仅为35.5%,到2012年这一数字提升到了37.4%,2015年达到42.7%,2016年进一步提升至44.1%,2017年达到44%,7年时间里,提升了8.5个百分点。

可以说,惠州民营经济近年来在规模和质量的双提升,有力推动实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为惠州加快转换增长动能、提升发展质量注入了活力。

当然,能够撑起惠州经济的“半边天”,背后有着广大民企不断谋求转型、提升创新发展活力的努力。这一点,在上月末刚结束的惠东第九届鞋文化节上也有所体现。

30多年来,一直以外贸加工为主,在中国乃至国外市场都占有一席之地的惠东鞋业,从过去作坊式的生产,不断创新求变,向机械化作业不断发展壮大,不仅如此,在逐步告别“贴牌”模式之后,抱团打造属于自己的“香恋”品牌,还成功摘得了“中国驰名商标”。

如今,在惠东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惠东鞋业正加强与科研院校产学研合作,推动传统产业创新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动力、活力。

惠东鞋业只是惠州民营经济谋求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从小作坊式的贴牌加工生产,到拥有成熟的高新技术进行规模化生产,从自产自销的传统经营模式,到闯出中国走向世界的外向型经济,近年来,惠州市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

政策推动力:登记市场主体猛增171%

经历了30多年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的蜕变,被称为“草根经济”的惠州民营企业,正呈现出研发精深化、产品特色化、业态新型化的全新格局。

这其中,有广大民企自身的努力,也少不了惠州积极做好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工作。

从2011年的“惠28条”、2012年的新“惠28条”,到2013年的“惠42条”,再到2016年的新“惠42条”,以及今年的“惠十条”,惠州市始终坚持“放水养鱼”,用一系列的政策“组合拳”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除了政策层面,近年来,惠州还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用实际行动帮助广大民企“减负”,并连续7年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推广“首席服务官”制度和实施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等,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宁可让数据在网上多跑几圈,也不让企业和群众多跑一遍!”

这句话是惠州对于“放管服”改革的真实写照,也是眼下广大民企的切身体会。在惠州行政务服务中心,企业办事人员只需根据自身需求填写一张申请表格,系统就会自动生成一张将多项服务并联的审批流程图,快捷高效。

不断推进“多证合一”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也是惠州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观照面。今年8月20日,惠州市商事制度改革又出新措施——与全省同步推开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和冠省名企业名称核准登记权限调整两项改革工作。

事实上,自2012年以来,惠州市企业登记行政审批时限已大幅缩短了七成,由此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截至今年9月,登记市场主体猛增171%,其中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增加了203%。

让民企“走得更轻松”,惠州还在帮助企业减负、降成本方面持续加码,尤其是出实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惠州,创新设立了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最让企业拍手称快的,是基金合作银行对符合贷款条件的惠州企业可发放相当于抵押物价值最高至2倍的贷款或发放无抵押贷款。

除了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2017年6月,惠州市政府和广东粤财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设立了惠州市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成为全省第一家省市共建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基金首期规模5亿元,共同支持惠州中小微企业的发展。

从降成本、减负担到缩短行政审批时间、流程;从优化营商环境,到降低准入门槛;从注入金融活水,到促进创新发展……惠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揽子利好政策,正不断为企业注入活力,点燃了企业家们的发展激情。

新闻推荐

携手为粤港澳大湾区党政企客户提供舆情服务 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东江舆情研究院和深圳中泓在线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扫码关注“东江舆情”。日前,惠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东江舆情研究院和深圳中泓在线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记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