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文化”铸就品牌力量 惠州市水口大湖学校积极探索文化强校之路
十四岁青春礼。
和正楼。
“弘经典文化建和美大湖”经典诵读。
明德尚礼和谐向上。
校园一角。
“师恩难忘,感谢有您”朗诵。
校园内竖立着醒目的“和”字。
于一个民族而言,文化是其最真实的性格、最独特的魅力。在丰富的文化体系中,“和”文化尤其璀璨、最为核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影响着炎黄子孙的思与行,铸就了中华文化的风骨与气度。
文化与学校,共生共存。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有言:“学校之大,乃谓有文化之谓也。”大多数名校,之所以成为世人敬仰的育人圣地,无不因其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熏陶着数辈师生的心灵与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跨越式发展。
位于水口街道办大湖溪的大湖学校,在校长陈健麟的带领下,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着力构建“一校一品”“一校一特”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深挖“和”文化的精神内核,日渐涵养出“明德尚礼、和谐向上”的核心理念和“三年成为惠城区有地位的学校,五年成为东江名校”办学思路。
围绕这一理念和思路,学校在不断完善和深入教育实践与探索过程中,“和”文化教育体系日臻成熟,依托和美的环境文化、和畅的管理文化、和进的教师文化、和悦的德育文化、和赏的课堂文化、和顺的教研文化、和谐的党建文化等架构的搭建,细化出一系列具体落实之举,在积极探索、勇于实践中,逐步走出了一条文化强校的品牌之路,实现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幸福成长。
和则兴
衍生“和文化”特色体系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明长河中,“和”一向是中华民族推崇的道德传统,是涵盖自然、社会、内心等各个层面与领域的基本原则,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一种为世人所推崇的高尚的民族精神。
千百年来,“和则兴”“和为贵”“天地人和”“家和万事兴”等理念,渗透于历史上各家各派的思想之中,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
尤其当下,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更是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在此背景下,大湖学校打造“和”文化校园特色,有其特殊意义。据悉,大湖学校所处的区域,为城乡结合部。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学校生源构成的复杂性,这里的学生有来自城区的,也有失地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具有典型的城乡结合特征,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基于对中华文化的虔诚寻根,也基于对办学环境和生源条件的客观尊重,担负着提升学生文明礼仪素养重要使命的大湖学校,在校长陈健麟的带领下,反复思考教育规律和教育本质,最终提出了以“和”文化为核心,进一步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在管理中,他凝练了和畅文化,建立顺畅的管理机制;在环境中,他巧妙布设,形成三园三廊五道的和美环境;在强师中,他提倡和进文化,在团结奋进中打造一支精兵强将;在德育中,他强调和悦文化,学生德智体美心全面发展,筑牢人生成长根基……
“正所谓,国家和则强,社会和则安,自然和则美,家庭和则兴,生命和则康。对我们这样一所生源复杂的学校而言,唯有以和育人,孩子们才能在互相学习、互帮互助中,共同成长为明德尚礼、和谐向上的社会新人!”陈健麟表示。
和则美
构建层次丰富的和美环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显性部分,校园环境的打造,对彰显校园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
置身在大湖学校的校园,很难不为陈健麟的苦心孤诣而感动。有限的办学空间,虽由和正大道、和勤大道、和谐大道、感恩大道、明德大道等划分出“和”文化园、桃李园、和廉园,但因为“和”文化为主线的整体贯穿,丝毫不觉凌乱,反而更见和谐统一。
在陈健麟的带领下,记者遍览了学校的文化景观。几条“和”文化主题大道的两侧,巧妙布设了“和”文化的名人名言和“和”文化于各个时代下的内涵诠释。
除五道三园外,一条传统文化长廊、一条“和艺”文化长廊,各有主题,与近处的楼梯走廊、远处的操场,相互呼应,在一步一景中,营造出浓郁的“和”文化氛围。
漫步其中,记者深刻体会,自己每走的一步都是文化。这里的每条道路都是文化,每个楼层都是文化,学生行走在文化中,游乐于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浸染着学生的言行,无时无刻不浸润着学生的灵魂,无时无刻不陶冶着学生的情操。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我希望赋予一草一木、一字一画、一墙一壁、一砖一石、一室一厅以"和"文化内涵,为师生创造一个身心和畅的生态场、心灵净化场。”陈健麟说。
和则畅
和畅文化显现管理实效
众所周知,管理如大树之根,根深才能叶茂;又如江河之源,源远方可流长。在大湖学校,作为“和”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畅管理的提炼,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基石。
据悉,陈健麟自全面接手大湖学校的管理工作以来,便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了顺畅的运行机制,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竞争、激励、约束机制,为管理创新提供有效载体。
管理中,陈健麟强调,要学校要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增强办学软实力;强化学校内部管理,推进学习工作高效运行;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打造精英团队、高效团队;重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提高学校知名度、美誉度;立足实际,因校制宜,推动学校特色发展。
而这种“和而不同,各畅其畅”的要求落实到了实际,也转化为点点滴滴的管理实效。学校从领导到教职工再到学生、家长,树立了以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成全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人本思想。
学校领导把师生真正当成服务的对象,以尊重、信任、理解、宽容、赞美、激励、参与、引导、沟通、交流、协商、对话、资助、支持、促进等人性化的柔性管理手段,创造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让师生感受到民主、平等、友善、亲情、鼓舞、感化和帮助,使学校真正成为师生成长、留恋的地方。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延伸。深谙此道的大湖学校,在管理中高度重视调动家长这一宝贵资源,管理半径从校内延伸到了家庭。家长们通过“和家校”管理举措的细化,在开放式、平等式的交流、共进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素养,提升了家庭教育的水平,更有许多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成为学校良性发展的“后勤保障”。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有了政通人和氛围的大湖学校,从教师到学生,上下一心,无不彰显了“民主”二字。而这种民主,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师生潜能,为大湖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和则进
和而为进中锻造精兵强将
正所谓,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大湖学校,优秀的教师团队一直都是学校宝贵的核心竞争力。
在陈健麟看来,教师既是在发展中,学校提炼出 “和进文化”的教师培养方向,从教师师德、教育理念、教学基本功、教科研能力等方面入手,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胸怀,结合自身实际,着眼于教师文化的主动建构,使每一个教师都能在“和进”的良好氛围中走向卓越。
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师徒结对”等方式,为每一位教师量身打造了发展路径,使教师实现了“自主发展,特色成长”。
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学校以“和畅”党建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从政治高度、思想觉悟上夯实教职工团队的思想根基。同时注重强调教师从职业道德的高度,理解与追求积极的职业定位,提升自身的职业操守。并积极倡导教师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涵养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高尚师德修养。
而在强化教研意识方面,学校则细化出“和顺”的教研文化,营造求真、务实、民主的教研氛围,让教师在团队合作中,激发各自潜能,调动自身积极性。通过“一个课例,多次研讨,多人试上”的同课异构等研讨方式,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理想效果。在这样的研究活动中,教师的实践操作性知识不断丰富,实践智慧不断提升。
通过“和进文化”的打造,大湖学校的教师团队已然成为学校“和”文化的践行者和受益者,在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同时,也护航学校向品牌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和则赏
和赏课堂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学,则是教育的生命线。在陈健麟看来,一个高效有活力的课堂,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构建一个高效有活力的课堂,离不开“和赏文化”的注入。
关于“和赏文化”,陈健麟解释,学校要求老师要注意营造团结向上、和谐共进的良好氛围,并注意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肯定字生取得的进步,提升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
常规教学中,教师要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导,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要变训练学生为引导学生,激发学生们的探索兴趣和学习欲望。
依托“和赏课堂”,学校还进一步细化出了 “和理作业”“和雅课程”。其中在“和理作业”上,学校要求各科任老师根据学生层次合理安排作业,与“量”相比,更注重作业的“质”。
而在“和雅课程”方面,大湖学校开设了丰富多样的第二课堂,并正在探索开发“和”文化系列校本教材。围绕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成长规律,“和雅课程”涵盖艺术、礼仪、诵读、舞蹈、绘画、书法等各个方面,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如今,在“和赏文化”的引领下,大湖学校的课堂变得更加和谐、高效。学生们快乐学习、创新探索;教学上形式多样、不拘一格;师生之间,合作互动、师生共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主动性显著增强;学习方式得以改变,自学能力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认真倾听的习惯逐渐养成。
和则悦
和悦德育涵养大湖气质
采访时正值周二,采访过程从清晨持续至中午,记者也得以见到大湖学校“和悦”德育的动人一幕。
只见学子们在校门内侧的广场上,排着整齐的队伍,一边吟唱着经典诗词,一边走出校门。挺拔的身姿,嘹亮的声音,充满生机与活力。
据悉,大湖学校从本学期开始施行“和唱”文化。周一、周三的中午放学时刻,学生们就会排队唱着班歌、校歌走出校门;周二、周四,学生们吟唱古典诗词歌赋;周五放学,学生们则要诵背着“和气、和顺、和美、和睦、和谐、和平、和则兴”的“和”文化教育口号。
事实上,“和唱”文化只是学校“和悦德育”中的一个剪影。为尊重生命成长历程,让每一个生命都能流淌灵性,释放激情,张扬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发展,大湖学校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充分承认个性差异,以“和”为本,因材施教,以特色教育的实施为孩子发展搭台,为学校品牌打造助力。
日常德育中,大湖学校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二空间,通过组织 “星光大道”“十佳少年评选”“三好学生评选”“优秀班干部评选”等主题活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展示学生才华,为学生搭建多元化成长的舞台。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围绕礼仪教育的培养要求,进一步细化“五则六美”的德育要求,在强调学生要对自己、对父母、对他人、对学校、对社会负责的同时,要求学生做到美形、美言、美德、美绩、美室和美校,涵养大湖学子独有的特质。
此外,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度重视。通过每个年级、每个班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设置了学生心理咨询室,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塑造健康心灵,完善人格品质。
后记
和兴大湖,在品牌化道路上阔步前行
采访中,一位古稀老人,步履蹒跚地来到大湖学校,向校长陈健麟赠送了一首自创的藏头诗。这首诗作中,以“明立办学理念新、德才兼修育精英,崇尚五则品行好,礼仪六美铭于心……”的诗句,暗藏“明德尚礼和谐向上大湖学校”十二个字,表达出了退休教师黎契平对大湖学校当前办学理念及办学成果的肯定。
诵读着这首藏头诗,记者感念于老先生对教育事业的一片热忱,更为陈健麟对大湖学校建设的殚精竭虑而感动不已。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在陈健麟的身上,在大湖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处处、时时体现这一点。始终坚持学生本位和现代视角,大湖学校让千年文化精髓的“和”文化,以全新的姿态走进校园,走进师生,走入课堂,激发的、蓬勃的,正是每一个鲜活个体的灵魂与生命。
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和”文化教育体系的打造,记者也进一步看到,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学校的素质教育因为激发了生命、充实了生命,而更丰盈了内涵和动力。
记者也隐约已经看到,在“和”文化的蓝图构建中,着力在三年内成为惠城区有地位的学校、五年内成为东江品牌学校的大湖学校,已经阔步前行在品牌化的道路上,昂首前行!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卢振侠通讯员黄松基
新闻推荐
新技术新行业带给投资者更多机遇 经济大咖做客海王子工社学术公益讲座,解读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
张平林利军魏炜姜洪庆良好的商业模式是企业成功的保障,作为企业存在的最基本要素,商业模式已经成为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