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文化活动增添生活精彩快乐 惠州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格局初步形成
惠州市连续多年举办的南国书香节,成了一年一度的全民文化盛会。这是在今年8月举行的2018南国书香节暨第八届惠州书展上,小朋友体验农民画创作。图片由惠州报业传媒集团东江图片社提供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惠州文化既注重传承又与时偕新。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惠州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惠州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各种文化活动、文化消费令人目不暇接。以文化强市建设为依托,构建了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格局,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注重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让城市更有人文气息,让群众的生活更有文化味道。在这里,一幅诗意栖息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丰富的文化活动滋养着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
文化设施
一大批现代、大气的城市文化地标迅速崛起
在惠州市区江北,气势恢宏的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像一架打开的水晶三角钢琴,时时流淌出动听的音乐,又像停栖在东江边的一只灵动的天鹅,优雅而美丽。市民谢女士就是惠州文化艺术中心的铁杆粉,她告诉记者,以前要去深圳、广州等地看的剧,现在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就可以看到,且票价不贵,这让她很有幸福感。
文化地标,集中反映城市精神面貌,见证文化事业的变迁。改革开放40年间,惠州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一大批现代、大气的城市文化地标迅速崛起。各级各部门不断巩固、完善和提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公共文化设施达标升级。目前,全市共有6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纪念馆)、6个文化馆、73个镇级综合文化站、1262个村级文化室,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形成。
同时,市、县(区)两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取得新进展,市美术馆、惠城区“一场三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及文体广场)、惠东县博物馆新馆、博罗县文化中心二期、龙门县“四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档案馆新馆)等项目加快推进,仲恺区“星恺大剧院”升级亮相。东坡祠重修后于今年2月正式对外开放,抢救修缮宾兴馆、博罗县银岗古窑场遗址公园、龙门县三寨谷造纸作坊遗址等一批重点文化文物项目扎实推进。惠州市还全面启动了下埔滨江公园、东江沙公园、金山湖公园一期等一批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和改造项目,促使健身设施网络愈加完善。
通过结合城市实际的文化设施建设,惠州让市民得到文化之美的涵养,这润物无声的服务和培育,正悄然提升着这座城市的气质。
依托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惠州市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惠民活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效能,满足市民的文化服务需求。擦亮“惠民文化大讲堂”“西湖花灯博览会”“快乐时光”“百姓欢乐舞台”“博罗卡拉OK大家唱”“欢乐仲恺行”等一批群众文化品牌,让群众登上家门口的艺术舞台;广泛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大力扶持一批基层文艺团队,形成“一社区一队伍、一队伍一特色”的分布格局;依托公共阅读服务阵地大力组织开展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和读书征文、公益讲座、亲子阅读等活动,让全民阅读活动丰富多彩;文化艺术中心每年奉献百场高端演出,送戏下乡、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展览下基层等流动文化服务成为常态。
文化产业
作为粤港澳影视拍摄基地功能格局初步显现
“电影行业的变迁,要感谢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每当在市区各大商场看到电影的宣传海报,今年78岁的老电影人、原惠州市电影发行放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中雷就不禁发出感慨。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大伙儿还要扛着沉重的机器设备翻山越岭放映电影。改革开放后,电影行业发展迎来了春天。”李中雷说。当时市区主要的城市放映单位,如惠州大剧院、惠州电影院、东江电影院等,根据各自情况分别安装了空调设备和立体声放映设备,更新了观映座椅和替换了残旧的放映设施。在农村,努力实现从流动放映到固定放映、从露天放映到室内放映、从小机放映到大机放映的 “农村电影放映三过渡”。“1994年,惠州市城市电影院从原来的10多间增建到100多间,当年,全市放映收入超千万元,发行收入突破400万元大关,为建市以来之最。”李中雷说。
如今,设立在惠州的商贸中心及人群集居地带的多功能、高档次、小型的放映网点,布局合理。中影百誉、南国影城、万达、橙天嘉禾影院、佳兆业凯狮等大量影城的出现,给观众带来了大屏幕豪华的视觉享受。记者了解到,2008年惠州市电影票房为1700万元,2017年为3.1亿元,10年来增长18倍。目前,惠州市共有影城51家,预计2018年全市票房突破4亿元。
一花知春。改革开放40年来,惠州文化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近年来,惠州市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引进大型企业在惠投资建设的中国·罗浮山影视文化产业基地,被确定为“广东省粤港澳影视产业合作基地”,惠州也被评为“广东省微影视创作孵化中心”,惠州作为粤港澳(台)影视拍摄基地的功能格局初步显现。
赛格国际动漫产业基地等多个大型影视文化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惠州,带动了本土内容产业的发展。国内首部大型3D人文纪录片 《古韵惠州》全球发行。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进一步带动文化事业繁荣,并呈现出互为促进的关系。如商业演艺产业的发展带动本土文艺创作生产,涌现出儿童剧《飞翔总动员》、歌舞剧《海王子传奇》、大型音乐剧《千年之约》、话剧《邓演达》等一大批本土优秀剧目,并逐步探索商演、巡演之路。
此外,惠州积极加强与国内专业机构合作,2014年、2016年与中国电影家协会共同承办了两届“天马杯”中国动画电影展映评价推介活动,“天马杯”活动会址永久落户惠州,惠州将以此进一步谋求打造世界级的影视动漫品牌。
文化自信
深厚文化底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在惠州西湖红棉水榭,有一座茶馆,名叫紫苑。在那里,你经常可见这样的文化场景:三五好友,或抱一张古琴,抚琴品茗坐一下午;或携一本好书,静坐木棉下,静静品读……
紫苑的老板名叫陈悦成,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2001年,紫苑茶馆开张后,为了更有传统文化氛围,陈悦成就携团队围绕茶礼、曲乐、书画等制定了一些公益的文化培训活动。每年冬天,他还会从四川运一些腊梅到惠州送给好友、客户。
一开始,公益文化培训无人问津,带着幽香的腊梅也被人所 “嫌弃”。“优秀老师难请,梅谐音"霉",市民并不喜欢。”陈悦成说。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惠州文化氛围和市民素质不断提升,近年来,每年冬天的腊梅成了抢手货。只要天一冷,他便会收到“天冷了,梅何不至?”之类的短信。
其实,紫苑的变化只是惠州文化氛围日渐浓郁的一个缩影。千年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活动,陶冶了惠州人的性情,也让惠州然更有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也为惠州可持续发展凝聚精神和力量。
改革开放,也释放了惠州人的创作热情。歌曲《明天一定到山顶》、图书《乌禽嶂下的中国好人》、广播剧《美丽的海龟湾》……近年来,惠州市文艺创作迎来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涌现出大量本土原创作品,一批歌曲、广播剧、纪录片、戏剧等作品在省级以上组织的各类演出、评比、展览中获奖,为惠州文艺事业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据统计,2012年至2017年,惠州市共有10部优秀文艺作品获得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连续多届获奖数量保持在广东省地市领先地位。
不仅如此,惠州还十分注重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全面梳理并编制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体系;进一步开展惠州“一街挑两城”府县双城格局的考古发掘和环境整治;保护和发展好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城市环境;稳步推进历史文化街区与历史地段的保护修缮,严格规范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进一步加强罗浮山宗教文化、苏东坡寓惠文化的保护与展示;积极推进近现代革命文化和海防军事文化遗产的传承研究、展示利用;积极开展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及历史遗迹的保护、修缮与利用……谨记先贤的功德,解读古人的智慧,感悟文化的韵味,延续历史的文脉。2015年底,惠州成功跻身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行列,用又一张新名片展示自己诗意栖息的特质。本报记者龚 妍
■记者手记
惠州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
文化作为软实力,是各种制度和社会秩序在精神层面上的投射,客观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改革开放40年来,惠州在经济物质领域取得瞩目成就的同时,文化建设也迈上了新台阶,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老百姓基本文化需求得到满足;文化产业结构布局逐渐优化,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一批文化企业和品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注重保护传承、活化利用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正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回顾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看到的是文化生活日新月异的变迁,是精神面貌前所未有的充实。惠州,也正以更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广阔的舞台上演绎着改革故事。
新时代,人民群众在基本温饱的物质生活满足之后,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追求将更多地需要通过精神世界的内在满足来实现,文化建设努力的空间和前景也必然更加广阔。我们相信,惠州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龚 妍)
新闻推荐
惠市规建公示[2018]353号日前,本局收到周其华等20户对在鹅岭南路110号金迪星苑107栋丰湖阁住宅楼加建电梯的申请及有关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