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攻坚养殖污染防治加码治水行动 养猪场配套种植农作物 种养结合粪污变废为宝

南方日报 2018-10-31 07:01

现代化的沼气池让畜禽养殖场的废弃物变废为宝。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近日,惠州市农业局发布了今年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提案项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申报指南。

记者了解到,项目拟安排3个企业,每个安排30万—32万元,申报对象为畜禽养殖企业或者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企业。主要建设内容为畜禽养殖场(小区)或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企业实施雨污分流、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建设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设备等。

这是该市推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的一个缩影。

在部分农村地区,河流水质差、发臭,除了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外,另一个关键因素便是畜禽养殖选址不合理、粪便废物处置不到位而带来了污染。

今年,惠州市政府开启2018年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出重点打好6场标志性歼灭战,不断提升河湖水环境质量。其中包括农业面源污染歼灭战。而畜禽养殖特别是生猪养殖的粪便废水排放,是河流污染的一大来源。

今年清理生猪非法养殖超1400次

今年8月,惠州印发实施《惠州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整改工作方案》,针对禁养区非法养殖清理不彻底、畜禽养殖场治污设施不完善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改。其中重点整治范围,包括东江、西枝江、增江、淡水河、潼湖、沙河、公庄河等流域。

实际上,该市一直持续采取高压态势,不间断地开展禁养区畜禽养殖场的清理、清拆工作,坚决遏制养殖反弹情况。针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的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不彻底的问题,各县(区)采取举措,对之前上报清拆的养殖场重新逐户核实,于7月31日完成了清拆工作。

严控生猪养殖量,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关键举措。

按惠州的任务计划,全市生猪出栏量2018年调减为198万头、2019年为191万头、2020年为180万头。各县区(管委会)必须根据市下达的养殖总量指标,合理分配至乡镇,各镇办根据分配的指标,合理布设畜禽养殖场,不得超过分配的指标,超过总量指标的必须限期削减,并不得审批新办畜禽养殖场。同时,今年生猪存栏要严格控制在90万头内。

据统计,今年以来,惠州对禁养区畜禽养殖行为进行全面巡查和清理,今年以来共清理禁养区反弹和非禁养区没有相应配套环保设施的生猪规模养殖场和专业户1436家次。同时清理家禽场303家次,家禽75万只;清理牛养殖场60户,牛2010头;清理羊养殖场7户,羊450头;清理鹌鹑养殖场6户,鹌鹑10万余只。

此外,今年10月底前,惠城区新纳入禁养区范围的畜禽养殖场清理完毕,2019年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到2020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

推行生态养殖绿色养殖

在清理非法养殖的同时,政府部门也鼓励种养结合,推行生态养殖、绿色养殖。

惠州市农业局负责人表示,种养结合就是养猪场配套种植农作物,猪场粪污经过简单的处理后直接作为肥料用于农田,这样就能解决粪污污染的问题,而且能使粪污变废为宝。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当前惠州已有部分养殖场进行种养结合。

走进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汝湖的源茵生态园,除了休闲农庄之外,里面还有一个养猪场。记者看到,这个猪场不仅不臭,而且废水收集后经过处理可用来发电和灌溉。

这里设立了完善的生态化流程——通过猪舍内的缝隙地板收集排泄物,建起沼气、沼液处理,实现废水回收,而猪舍输出猪粪尿到发电、排污等整个过程都是在环保、生态循环的系统内完成,整个猪场几乎实现零排放。

“近年来,惠州以实施生态养殖效果明显的规模化养殖企业为示范,大力推广"畜(禽)—沼—鱼—果(菜)"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综合利用废弃资源,变废为宝,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发展之路。”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南方日报记者叶石界

新闻推荐

全城“光”爱惠聚光大 光大银行惠州分行“阳光服务”再升级,信用卡三大活动同步上线

参会嘉宾及客户代表合影。光大刘国梁-“栋梁”信用卡隆重推出。活动现场对“2018年度光大信用卡惠州地区最佳联盟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