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兵不血刃解放古城惠州
粤赣湘边纵队胜利进军途中。
《大公报》1949年11月16日报道市民庆祝惠州解放的盛况。
庆祝惠州解放的热烈场景。 本组图片 记者侯县军 翻拍
一座城市在发展历程中,总有一些特殊的日子深深地镌刻在她的肌体里。对“岭东雄郡”惠州来说,1949年10月15日这个日子尤其值得铭记,这是惠州解放的日子。彼时,盘踞在惠州的国民党军队气数已尽,弃城而逃,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不血刃、不费一枪一炮解放了惠州城,当时的媒体称,“这座东江第一大城从此重归人民的怀抱。”
粤赣湘边纵队在惠东安墩成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了全面内战,国民党广东军事当局对东江纵队复员人员实行了镇压。1946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全面恢复广东地区的武装斗争。这时,留在粤赣湘边区的武装队伍和复员人员,立即开展武装斗争。
据《粤赣湘边纵队史》记载,1948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决定:正式成立中共粤赣湘边区委员会,粤赣湘边区党委除管辖江南、九连、江北、滃江、五岭地委外,珠江三角洲的地方党委也划归粤赣湘边区党委领导。中共粤赣湘边区党委于1948年12月下旬至1949年1月中旬在惠东县安墩镇黄沙村召开了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会议期间,中央军委发来电报,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成立,并任命尹林平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松坚为副司令员,梁威林任副政治委员,严尚民任参谋长,左洪涛为政治部主任。
1949年1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与闽粤赣边纵队、桂滇黔边纵队联合发表宣言,宣告粤赣湘边纵队正式成立。《宣言》明确宣布“本军作战目的,志在解放本地区人民群众,推翻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独裁统治,配合人民解放军为彻底解放全中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新国家而奋斗”。
粤赣湘边纵队成立后,旋即对东江各地的部队进行改编,将江南、江北、九连、滃江、五岭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所属部队统一改编:江南支队编为东江第一支队;粤赣支队改编为东江第二支队;江北支队改编为东江第三支队;北江支队改编为北江第一支队;粤赣湘边解放总队(五岭支队)改编为北江第二支队;赣南支队、湘南支队也进行了改编;珠江三角洲部队待条件成熟后编为独立团。“边纵”司令部以及“东一支”司令部分别设在安墩镇黄沙小学和安墩镇大布村鹞子岭忠义堂。
1949年2月1日,安墩圩镇打蘸埔召开了一场庆祝粤赣湘边纵队成立的万人大会,这标志着粤赣湘边区人民武装力量跨入了正规化部队行列。为迅速建立和巩固以东江、韩江为中心的战略基地,粤赣湘边纵队发动了强大的春季攻势。据史料记载,粤赣湘边纵队歼灭了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四师师部和保五团,先后解放了龙川、五华、连平、和平、新丰、紫金等县城。
当年7月之后,粤赣湘边纵队各部队乘胜出击,迅速解放了江南、九连、江北和五岭的广大乡村和十余座县城,作战部队从初期的470多人发展到3.8万多人,建立了400多万人口、纵横千里的解放区,为人民解放军野战部队进军广州、解放广东铺平了道路。1949年八九月间,解放军迅速解放了整个粤赣湘边地区。
不费一枪一炮解放惠州城
1949年9月初,粤赣湘边纵队东一支在蓝造司令员的领导下,在陆丰河田准备好解放、接管惠州城市的工作任务。
10月13日,蓝造接到二团侦察队长詹梧的报告:据当地人的报告和侦察员实地侦察证明,惠州城内的敌军已经撤走,仅剩下地方反动武装300余人组成的“反共救国军”在江北潜伏,伺机进城洗劫。成为“真空”的惠州城危在旦夕,若不及早解放惠州,惠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将无法保证。当日一早,粤赣湘边纵队东一支新编独立第三营奉命东进拦击南逃之敌,运动至大鹏葵涌海边。通过侦察了解到,国民党舰艇活动增加。东一支司令部改变部署,停止东进,北上进军淡水、惠州,且接到相关命令,必须在10月14日午夜12时前抢占惠州城制高点——— 飞鹅岭。10月13日下午,独三营解放了淡水。同日,司令部又下达了第二天早上向惠州城进军的命令。
10月15日大清早,司令员蓝造亲自率领东一支司令部和独三营500多人从淡水出发,经永湖等地,当天下午到达惠州城郊。此时,侦察队约20人已在上午进入惠州城,并与当地开明绅士叶仁雄、张友仁、林振雄取得联系。彼时,张友仁、林振雄等组织维持会,维持惠州真空时期的治安。
10月15日,解放军大部队陆续进城。由于惠州驻敌在10月13日之前已经全部撤离,独三营进驻惠州城时,并没有遇到敌人的正面抵抗,战士们在解放惠州城过程中没有使用一枪一弹,和平解放。15日下午,战士们开始分组到惠州各处宣传解放军的 “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得到了惠州老百姓的热烈欢迎。16日,两广纵队第三师和边纵独立第二团抵惠州,成立以蓝造为主任、共9人组成的惠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对惠州实行军事管制。
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新编独立第三营一连文化教员郑志强回忆称,两广纵队在击败了国民党154师之后进入惠州城,独三营全体战士列队欢迎这批很多讲客家话的 “老大哥”,“我们还在中山公园的广场里开联欢会,互拉歌子,高呼口号,响彻夜空,那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10月16日,中共九连地委、东江第二支队机关报《粤赣报》在当天的报纸上发布了惠州在10月15日解放的消息,自此,惠州全面解放,揭开了历史新篇章。
家家户户悬挂五星红旗
东江重镇解放,除了《粤赣报》,当时还有多家报纸给予关注。1949年10月26日,《大公报》以 《惠州解放前后蒋党临走大肆搜劫 解放军到秩序恢复》为题,报道惠州解放前后的社会状况。该篇报道称,“驻惠州的蒋党残余匪军徐东来部于十月十四日下午五时逃出惠州城,向樟木头亡命,解放军的先头部队跟踪追击,于十五日下午二时零五分进入惠州城垣,这座被蒋匪先后蹂躏了二十多年的东江第一大城,从此重归人民的怀抱。”“十五日人民解放军入惠州城时,全城民众夹道欢迎,鞭炮长鸣,许多人与解放军战士握手时,感动得流下泪来……惠州各界人士马上展开热烈的劳军运动。”当天的《大公报》还报道了解放后的惠州社会秩序迅速恢复,“民众结队协助政府修筑公路架设电线”,“市面繁荣,水路交通恢复,物价由稳定而趋向下跌。”
1949年11月16日,《大公报》又以《从枷锁中解放出来 惠州人民庆祝翻身 十万乡民进城参加盛会 牵牛抬猪来慰劳解放军》为题,报道解放后新生的惠州,称惠州举办党政军民联合庆祝人民政府成立暨广州、惠州解放大会,同时盛大劳军。惠州“府县两城各街道搭起十几座大牌坊,家家户户悬挂五星国旗,鲜红灿烂。”
惠州解放时,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惠州著名画家黄澄钦只有10岁,多年以后,他在《鹅城旧事——— 惠州风俗图说》一书中回忆“惠州解放的第二天”:解放军进城后的第二天,街上就热闹起来;从中山西平湖门到水东街,行人熙熙攘攘,解放军两三人一组在街上教市民唱歌,很快“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的歌声响彻惠州城;三名解放军跳起洋鼓舞,他们按鼓点节奏向前行,还会热情地招呼观看的小孩“小鬼来跳舞”,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人参与,大家一个人搭着一个人的肩膀形成一条人龙在街上行走。
黄澄钦回忆道:“这一天就是一首歌、一支舞,把古城沸腾起来;也就是一首歌、一支舞,把古城的百姓几天来的惶恐、困惑、焦虑、紧张的心理压力消除了;也就是一首歌、一支舞,使古城百姓对解放后的日子有了新的期待,展望新中国的未来。” 记者侯县军
新闻推荐
东江时报讯记者刘豪伟通讯员邓闽榕肇事逃逸造成犯罪不仅被终身禁驾,还要被集中曝光。10月26日,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对外公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