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琶洲《南湖竹枝词十首》配画 湖上又闻竹枝声 □黄澄钦
南湖如镜映朝阳,春水融融春草芳。一道翠光贴水过,小童欢叫钓鱼郎。
湖柳轻摇紫荆红,阿姨大叔唱湖东。粤讴一曲云追月,醉了游人醉晚风。
前年,琶洲君曾为我画册《惠州西湖画境》写文《一诗一画总关情》代序。文中说:“纵观惠州历代西湖棹歌,是文人表达乡土情结的歌谣,雅俗共赏的棹歌,诗化了西湖的春夏秋冬。”今赏读琶洲君近作《南湖竹枝词十首》,亦有同感。
入宋后,惠州西湖经历代官府和民众开发、整治,形成风景名胜。至明代,西湖文化发展进入全盛时期,其中以吟咏风土人情为主要特色的竹枝词,与惠州西湖文化结下不解之缘。至晚明,诗人祁豸佳来惠州有“平章甲第半湖边,日日笙歌入画船”句,赞盛世景象。更有博罗張萱取其韵律冠名为“西湖棹歌”,既能登堂入室,又可进入乡俗作坊,让西湖自然景观、人文精神得以代代口传。入清后,一大批著名学者如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等相继来惠州,与本地学者进行文化交往,唱和西湖。至民国,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民生艰辛,竹枝词渐入式微。
再近,琶洲君有感于西湖建设日新月异,遂赋《南湖竹枝词十首》颂之。该竹枝词高雅清韵悠扬,音调与湖山和谐,一派太平盛世之意象,使沉寂近百年的惠州湖上竹枝词重放光彩。有感于此,特为琶洲君所赋《南湖竹枝词十首》各配以画。“诗是无声的画”,“画为有形的诗”,希望能为惠州西湖添色(下为其中两幅)。
湖上竹枝清韵香
□黄洁端
从《惠州日报》西湖文艺副刊读到琶洲的竹枝词《南湖竹枝词十首》,欣喜之余,细品其中美学韵味,颇有感触。
竹枝词由民歌、民谣衍变而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厚重的乡间情调是它的美学特色。千年来,虽有文人雅士把竹枝词列入古诗词序列,欲以严厉格律规束之,但屡屡被竹枝词鲜活的生命张力所突破,无奈,只能称之为“七绝别格”。历代竹枝词,首推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另外,唐代白居易的竹枝词,也颇多佳作。
惠州诗词界,甚少写竹枝词。惠州学者吴定球曾对我叹息:“多年未闻湖上竹枝声!”如今琶洲的竹枝词突现眼前,且有十首之多,怎不令人惊喜!
中国古诗词格律太严,写诗填词者苦曰:“戴着镣铐跳舞!”更兼常常用典,遵循古韵,生活语言缺乏,古奥词语堆砌,这些都造成读者的欣赏障碍,使初学者望而却步。我想,古诗词难以重振唐宋雄风,不能在年轻人中普及、传承,这也是一条接受美学的病因吧。毕竟, 古诗词是艺术百花园典雅华贵的一枝,但愿它花开长春!
诗的原意是“精致地讲话”,而古诗词却是大多能看不能听,乍听之下,不知所云。只有竹枝词平白如话的语言特色,恰恰接通“看”、“听”之间的审美阻隔,让美感更加丰厚,更加真切动人。《南湖竹枝词十首》可看可吟,朗朗上口,齿颊留香。十首竹枝状南湖,或写意,或工笔,或泼墨,或晕染,竟如一幅幅设色风情水墨画,美不胜收。
十首竹枝词,一首一景,或一首一情,或情景一色,或一缕思绪,写尽南湖美景处,一花一木皆芬芳。我最喜第五首:“白鹭蹁跹日正斜,湖光返照睡莲花。贪看野鸭潜浮水,不觉衣襟染晚霞。”诗人沉迷美景中,乐而忘返,忽惊醒,“不觉衣襟染晚霞”。其中情趣,妙不可言。第八首犹如风俗画:“抱琴阿妹过湖桥,琴韵悠扬水上飘。新调黄梅方奏罢,亭台又唱东江谣。”南湖畔花园楼阁,是琴瑟弹唱好去处。弹琴者一,唱和声众,琴声歌声,此起彼伏,欢声笑声,其乐融融!
《东江谣》是惠州人原创的歌,旋律极美,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风韵,传唱三十多年。从词谱角度审视,“东江谣”三字均为平声,而三连平是格律诗词大忌。但诗中“东江谣”三字不能改,也不能少,幸好竹枝词不太拘泥于平仄,“七绝别格”,照写可也。
其余各首,也不乏佳句:“斜阳残壁弹痕乱,记得当得血战无?”以及“粤讴一曲方追月,醉了游人醉晚风”、“子母扶搀同散步,担遮相顾最关情”,“英烈欣然含笑看,儿童拍手猎蜻蜓”等等,散珠碎玉,捡不胜检,眼花撩乱。
“担遮”是惠州方言,“举伞”之意;“猎”也是方言,“追赶”的意思。竹枝词格,方言可入诗,美学宽容度竟致于此,应是为突出地方风情和方言特殊的音韵美。
我游南湖,心下惆怅:美色已被琶洲竹枝词写尽,正是 “眼前有景道不得”。忽然醒起,西湖有五湖,南湖只是其中之一,其他四湖秀色,大可“竹枝”一下。于是跃跃欲试,跃跃欲往也。
新闻推荐
上月空气质量同比有改善 市环保局发布上月和前9月空气和水环境质量状况
本报讯(记者黄晓娜通讯员惠环宣)昨日,市环保局发布了9月份和1~9月惠州市空气和水环境质量状况。记者了解到,与去年同期相比,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