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引路,富了村民美了乡村 惠州市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让广大农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收获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刚刚过去不久的国庆假期让博罗县横河镇郭前村上良村民小组的乡村民宿着实火了一把。如今,借着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之风,上良村民将自家闲置的房屋出租给旅游公司经营民宿,每年大约多了3万元收入。钱袋子鼓起来了,村民喜笑颜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发展富民兴村产业,让广大农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收获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这实惠,最简单直接的体现便是看着手中的钱包日渐“长胖”。
乡村振兴,重在富民。如何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实现产业兴旺,促进乡村生活富裕?如今,在惠州市各大乡镇,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等各色新兴产业如火如荼开展,呈现蓬勃发展的喜人势头,唱响了一曲曲农民致富欢歌。
成效
转变生产模式,村集体收入增长22倍多
“自家的田地租给企业,一年租金每亩900元,现在在家门口就业,每个月在这里打工还有2000~2500元的稳定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在博罗县杨村镇石滩村生态农业基地,村民叶锦梅高兴地说道。
石滩村位于杨村镇东部,产业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低,2015年仅为2.67万元。2016年,石滩村引进了惠州市东部湾农业生态有限公司。该公司在石滩村流转了200多亩土地,投资近400万元,盖起了薄膜大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基地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计划由公司承包经营,打造集果蔬种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可以获得每年每亩900元的租金,还可以到基地务工。
叶锦梅家有五口人,患有眼疾的家婆今年82岁,丈夫也患有严重的风湿病,需要她照顾。叶锦梅和丈夫靠着种田维持家庭生活,种田又苦又累,收入少,日子过得很拮据。然而,自村里的生态农业基地建成后,叶锦梅和不少村民一样,用勤劳的双手,让自家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生活燃起了更多新希望。
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打造旅游产业链,为石滩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改变了农户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生产模式,提升了农户自力更生的“造血”能力,让农户拥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如今,石滩村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的2.67万元,提高到现在的每年62万多元,增长22倍多,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托生态旅游打造民宿,村民收入蹭蹭上涨
晴空丽日下,博罗县横河镇郭前村上良村民小组呈现一派悠然宁静的景象。上良村民小组地处仙鹿湖畔,沿着湖畔行走,可见山水相依,鹭鸟纷飞。优美的自然景色让人的心境一下子放松,村内一栋栋整齐排列的精致小楼则让人感受到小清新的意味。小楼前,大小石块砌起围栏构筑了一个个小别院,门前的碎花麻布在微风中轻轻飘扬,各色鲜花和绿植装在篮筐或石盆中显得别出心裁……
“这是我们村里打造的民宿,现在不少珠三角地区的人都会来这里度假,感受大自然。”上良村民小组一位村民乐呵呵地说。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上良村民小组引进旅游公司,采取村企合作的方式盘活闲置资源,将民房改造成客房,通过对村里的建筑进行统一改造、环境整治和美化,把上良村打造成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主题民宿,发展民宿经济。目前,村里10余栋主题民宿客房约半数已投入运营。推窗而望,可见风景怡人的湿地公园,旅客还可到民宿旁的村级森林公园感受古树苍苍、岁月悠长的意境。
发展起来的民宿如今也让村民有了一笔不少的收益。村民将自己闲置的房屋出租给旅游公司经营民宿,每户每年约有3万元的稳定收入。借着这股东风,村民还开起了农家乐、特产店等,收入大幅提高。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万元,比增23.5%。
记者了解到,郭前村目前吸引了不少休闲度假等项目落户,已逐步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和产业一体化。现在,上良村民小组正规划打造400亩的亲子主题乐园。眼看着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收入蹭蹭上涨,村民都乐开了怀。
农村电商使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数千元
干净整洁的柏油路村道、静谧雅致的红心湖公园,电商中心、农村淘宝、农特产展厅、公益书吧……走进博罗县湖镇镇新作塘村,一个现代化新农村让人眼前一亮。作为航天农业第一村,新作塘村里的博罗县航天农业科技示范场让人大开眼界。目前,该示范场已引进、实验、示范种植推广新品种航天甜椒、航天小黄瓜、太空莲等品种,已尝试航天菜心、航天冬瓜、航天花卉等多项经济作物的示范种植,每年增加农业产值1000万元以上。
记者了解到,未来,新作塘将以发展航天科技农业为重点,强调科技与农业生态的高度融合发展,打造滨水慢生活主题的岭南水乡,对村域进行景观改造,形成特色四季景观,具备宜居、宜游、宜业的新都市休憩基地,集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生态型村庄,不断推进新作塘新农村新业态新发展。
在发展农村电商方面,新作塘村建成和运营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特产展销中心,将当地的百香果、番薯、橄榄、大棚蔬菜等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大大提高了知名度和经济效益。据了解,该电商平台使得新作塘村人均年收入增加数千元,同时为农村青年提供电商创业辅导、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物流配送等服务,培养了多批农村电商创业者和从业人员。
记者了解到,去年,湖镇镇委、镇政府结合创新科技产业和新兴农业发展之机,与广东省中药研究所、广东省流行音乐协会和博罗县航天育种示范基地等多家企业单位达成合作意向,筹划建设一个集科研、培训、示范种植、生产和应用于一体的南药种研示范基地;建一个集旅游、展演、培训、公益活动于一体的“流行童声产业基地”;建一个集观光、科普、休闲于一体的农业旅游体验园,力求通过这些项目合作运营,促使“农村变为旅游景点、农民变为旅游从业人员、农产品变为旅游产品”,促进“三农”工作不断创新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举措
形成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如何才能让乡村有奔头?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动脉,没有产业支撑的美丽乡村,终会因供血不足而苍白失色。
日前,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惠州市将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为此,惠州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产业兴旺,促进乡村生活富裕。
产业引路,乡村振兴才有出路。记者从市农业局了解到,惠州市致力于绘好一张蓝图,为产业兴旺提供指引。在“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调整优化全市现代农业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形成因地制宜、科学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地域规划,市级在 “沿江”、“沿海”、“山区”、“城郊”布局不同的产业功能区,各县(区)结合各自农业现状和资源禀赋,坚持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做优传统产业,做强特色产业,把休闲农业、农产品电商、“互联网+农业”等新兴产业做大,促进产业兴旺,农民增收。惠州市还积极部署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公园建设,将“两大园区”建设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
据悉,惠州市力争201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4%,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0%;力争到202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6000元,基本建成链条完整、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现代农业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亮点
促进农民种植与市场需求对接
在推动小规模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方面,惠州市促进农民种植与市场需求对接,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62个,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稳定在21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19万亩。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36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6家,带动21万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例如惠阳区矮光村探索在不改变集体土地性质的前提下,依托村民、村集体的闲置房屋、撂荒土地,加强与社会企业合作,导入产业项目,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打造电子商务平台推广特色农业品牌
在创建特色农业品牌上,惠州市从农村资源禀赋出发,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做强富民兴村产业。培育了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10个、广东省名牌农产品92个,打造了矮陂梅菜(年产值2.07亿元)、铁涌马铃薯(年产值1.66亿元)、福田菜心(年产值9600万元)、镇隆荔枝(年产值7500万元)、客家婆山水豆腐花(年产值4000万元)等一批高品质、有口碑的“金字招牌”。推动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和田头超市建设,引导各类经营主体与淘宝、京东、苏宁等主流电商平台合作,推出“淘惠州”“惠万家”“四季绿商城”等具有惠州特色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已有300多种“名特优新”农产品在网上热销,加快特色农业品牌推广,促进农民增收。
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产业
在发展壮大乡村旅游产业方面,惠州市探索新农村连片开发、古村落活化利用、文化创意改造、旅游精准扶贫等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推动“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劳作变体验、农房变客房”,发展省级农业公园3家、特色民宿293处,带动20多万农民增收。例如博罗县依托环罗浮山生态旅游资源,连点、连线、连片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龙门县着力打造龙门客栈、龙门手信、龙门宴、龙门祈福和龙门温泉十三汤的“四菜一汤”特色旅游品牌,全县农家乐、农家旅馆约660家。惠东高潭镇开发“东江红都”红色旅游商品、红色主题民宿、红色文化、美食茶文化等红色产业链,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5%和172%。
观点
做好产业融合文章,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渠道
在市农业局总农艺师黄观桥看来,惠州农业发展一年比一年坚实,积累了较强的产业发展基础。“政府要加强资金引导,制定科学的指导计划,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各县(区)要根据各自发展优势,立足资源特点,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实现产业兴旺。”
黄观桥说,如今大众对新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大自然愈加向往。近几年,随着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的山水林田湖宛如画境,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前往,惠州市的农业公园、农旅基地等随之风生水起。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具有很强的发展能量。
黄观桥建议,接下来,各级政府要综合统筹推进,进一步规范、完善产业,让农业跟旅游产业更好地衔接起来。每个村根据其产业基础做好发展规划,打造品牌,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怎样才能使群众获得最大收益?关键是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文章怎么做。要延长产业链,一二三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加深农民的参与程度,这样才能拓展农民增收的空间和渠道。”黄观桥表示,与此同时,要培养农村专业人才,将人才融合到产业振兴中来,引领农村建设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统筹 本报记者周 觅
采写 本报记者陈春惠 黄晓娜
记者手记
壮大“造血”功能实现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既要重“面子”,更要强“里子”。一个个风景如画的现代化新农村是建设起来了,可这种美丽是否能够供给乡村振兴源源不断的能量?这股能量从哪里来?靠的是生活于此的村民的力量凝聚。这股能量来自于他们对村庄的归属感、自豪感、成就感。只有当他们亲身参与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参与到产业振兴的事业当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无穷的智慧,摘取幸福的果实时,一幅生活富裕美满的画卷才能持久动人。
如今,惠州市各大乡镇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通过“互联网+农业”,为农业品牌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通过打造产业基地,促使“农村变为旅游景点、农民变为旅游从业人员、农产品变为旅游产品”;通过合理调整功能布局,打造多功能新农村综合体……种种积极举措,不仅有利于农村文化传播、农民增收,更有利于促进村民提升“造血”能力,形成良性循环。只有“造血”功能壮大了,才能最终真正实现产业振兴。(陈春惠)
新闻推荐
惠州市银行业2018年合规知识竞赛颁奖活动现场。10月21日,由惠州市银行业协会主办的惠州市银行业2018年合规知识竞赛决赛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