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老宅里 炒出惠州新滋味 苗永安守祖屋开饭店 传统手艺做东江菜
一到饭点,苗永安就在“慎新堂”里摆起了桌椅,等待客人的到来。
老惠州味道咕噜肉工序乌记的菜牌上,最有名的是咕噜肉。这道酸甜可口、香脆美味的佳肴,不仅是苗永安的拿手菜,也是绝大部分客人必点菜。看苗永安亲手制作咕噜肉,是一种享受。选肉选肥瘦适中的五花肉一早,他会亲自去老街的市场挑肉,咕噜肉的猪肉不能太肥也不能太瘦,肥则油腻,瘦则干口,要选肥瘦适中的五花肉,用刀背松肉,切丁。
和浆面浆顺滑不沾手没有颗粒下多少水和面,如何和,省多久,这些需要经验积累出的手感才能调制出适合的面浆,顺滑、不沾手、没有颗粒。而且面浆一次不能作多,最多一小盆,面浆时间过长容易凝固,炸出的咕噜肉就不够香脆。
油炸不断调整油温与火候油温适中,肉丁裹上面浆,快速下锅,不停翻滚。苗永安一边看着油锅,一边掌控着火候,左手不停调节火势大小。他至今仍未使用控温灶,仍然用普通的燃气灶,因为炸肉的油温与火候,可以通过不断调整,达到他想要的状态。
爆炒猛火翻炒颠锅快炒金黄的肉丁出锅,做酸甜酱,下锅,厨房里顿时飘出着淡淡的酸甜味,然后快手将沥干的肉丁再下油锅,猛火翻炒,再下切好的菠萝块、西红柿块和青瓜条,颠锅快炒,最后的工序,讲究猛火、快手,时间控制得当。
起锅黄金表皮酥脆爽口出锅的金黄咕噜肉沾着甜酸酱,如同一个个圆润的金元宝。咬上一口,黄金表皮酥脆爽口,肉丁颜色自然、味道清甜,不腻不紧,恰到好处。即便不能吃肥肉,你也会不知不觉忘记肥肉的腻滑,沾上酸甜的酱汁,瞬间被一种初恋的味道感动。
乌记饭店的工作人员全家福,坐着的是老板苗永安,中间身着黑色西裤的为大徒弟25岁的温少林。
乌记饭店隐藏在一条小巷中。
从西湖边的百花洲公交车站下车,进入五一路,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场,拐进北门街就能找到乌记饭店。这家隐藏在小巷里、开在百年祖屋的饭店,近年来成为“网红”,几乎天天爆满,老惠州爱来,小年轻也常来,甚至外地游客也循着导航摸上门来。
作为饭店的老板,苗永安对此倒是淡定得很,无论店里的客人如何催促,他也依然坚守传统工序,确保菜肴品质,用美味抵消等待的怨气。从10来岁进入饮食行业,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苗永安一直如此坚守,守着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祖屋,守着东江菜式的传统手艺,守着一个厨师的本心。
开在百年祖屋的“乌记”
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只有9张桌子3间包房的乌记饭店,每到饭点,就挤满了人,几乎每张桌子都翻台两三次,有的客人甚至为此等了一个多小时。饭店的老板苗永安和老板娘翟国秀带着6个工人忙得人仰马翻,苗永安的女儿苗璐也放弃休息,赶回娘家帮忙。尽管如此,还是不能满足全部客人的需求,有的客人等不及离开了。
苗永安今年68岁,他和家人及员工已经尽力了。7天的连轴转之后,10月8日,店里闭门休息了一天,这又让一些慕名而来的客人失望了。但乌记就是有点小任性,不管生意有多红火,每个月总会有两三天闭门休息,享受难得清静的生活。
每天早上八九点,是店里最安静的时候,员工还没来上班,住在祖屋里的苗永安夫妇也刚起来不久。苗永安泡了壶茶,坐在苗屋“慎新堂”下悠闲喝着茶。
“慎新堂”两侧的墙面上挂着苗家祖屋的“荣耀”,有族人写的祖宅记事,有家族杰出人物介绍,还有知名画家画的《古屋芳容》和苗屋后花园《宜园秀色》,通过这些文图,可以初步了解这个有着300年历史的苗家祖屋的故事。
根据族谱记载,惠州苗家氏族苗英(又名苗之英,祖籍陕西)在清康熙元年(1662年),从江苏无锡因朝廷派遣来到惠州驻守,任中营守备府左营参将游击(三品武官),此时起,今北门街25号就起建了一所中营守备署。苗英因家眷较多,就在中营守备署对面买地建房屋定居(称老苗屋,今北门街28号),而其子孙也大多从军为清廷服务。到了清朝末期,苗家人丁兴旺,老苗屋不够住,惠州苗氏第六代苗穗良于清末民初购置了新苗屋,即中营守备府旧址,并定堂号“慎新堂”。而在清朝灭亡之后,苗穗良认为“实业富国 科教兴国”也是一条救国救民复兴之路,因此致力培养后代。苗穗良的儿子苗致信更是以“兴教为责,持教为乐”的教育情怀影响后代,开启了苗家四代50多人从教的历史,成为苗家教育世家的奠基人。1989年,苗氏家庭被评为全国首届“优秀教育世家”,苗家是当时全省惟一一家获此殊荣的家族。
先是做早餐而后做宵夜
生于1950年的苗永安,从小在苗家祖屋里长大,顶着“教育世家”的光环,却没有走上从教之路。不是他不想,而是没办法。因为父亲早逝,10多岁的苗永安早早就到茶楼里做学徒,从此就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至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苗永安先后在当时惠州有名的东兴饭店、金星饭店、四季春饭店工作过,学得一手制作中西糕点和东江菜的手艺。苗永安说,那时候厨房的老师傅脾气大得很,师傅说一,学徒们不敢说二,为了学好手艺,他干了不少厨房的脏活累活。“自己不愿意吃吃亏,哪里学得来真本事。”苗永安如是说。苗永安的儿子苗邦回忆,这也是父亲在教育他和姐姐时最常说的一句话。
改革开放后,苗永安也曾带着这些手艺到深圳去谋生,无奈当时由于胃疾严重,只得回到惠州治疗。病治好后,工作却两头没着落。为了谋生,1983年,苗永安在祖屋沿街的位置开了个早餐档,专卖中西糕点,包括蛋糕面包和各种包子。其中苗永安做的蛋挞和叉烧包最受街坊欢迎,有时甚至要排队才能买得到。
也正是在做早点的那几年,苗永安成家了,娶的是小他12岁的翟国秀,夫妻两人齐心协力,把早餐档做成了饭店。既是饭店,就得起个名字。“我小时候长得黑,大家都叫我乌仔,我们做的也是街坊生意,就起名叫 "乌记饭店"了。”苗永安笑言。
北门街历史悠久,是惠州府城“九街十八巷”之一,明清时期,这里已发展成为传统居住区。解放后至上个世纪90年代,这条长300米宽4米的大街一直热闹得很。趁着这份热闹,乌记饭店改做宵夜。一到夜晚,街坊们都喜欢到乌记饭店里点上一份炒粉,一碟炒蚬,天南地北地聊着。
生意惨淡选择坚守
经营饭店虽然忙碌,但也给苗永安一家四口带来了安稳的生活。可这安稳的忙碌,在2003年前后被打破了。
2002年5月,为改善市容市貌,争创省和全国文明城市,市政府对市区桥西北门直街区域进行了改造。北门直街改造后,临近朝京门1.4万平方米范围之内的房屋都被拆迁。
“房屋被拆,许多老街坊搬走了,拆迁的地方被建起了酒店,北门直街成了死胡同。”苗永安说,本来就靠街坊帮衬的宵夜档人气少了,再加上2003年非典的影响,乌记的生意一度变得惨淡。也是这一段时期,家里争吵不断,饭店何去何从,是关门出外务工,还是困境坚持,成为了家人心中一块难以放下的石头。”
最终苗永安和妻子选择了坚守。虽然客人少了,但朋友常在,趁着难得的清闲,苗永安常为朋友露一手,做一些此前学的东江菜,偶尔也对此前的菜式进行改良,这别具一格的味道,赢得了朋友的一致好评,也让苗永安看到了新的希望。
美味+文化成网红店
在坚守中,苗永安也做出了改变——— 从做宵夜转为做私房菜。
可做私房菜也并不容易。那时乌记饭店位于小巷子里,店面又小,只能摆下四张桌子,除了附近街坊,外人一般不会走进来觅食。苗永安心里也没底,
可他知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把菜做好吃了,自然会有人找上门。
苗永安精选好料,闷头做菜,老街坊老朋友也时常来帮衬,渐渐地乌记的菜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尤其是咕噜肉、腊鸭香芋煲、生?粉肠排骨煲、杂锦煲、鲫鱼荷包蛋汤、杂酱面等成为食客必点的菜式。还有些工序繁琐的东江特色菜,如烧肝花、八珍扒鸭、东江酥丸等,则需提前预定。
到2013年时,乌记私房菜已经颇有名气,每天临近饭点,四张桌子早早就坐满了人,有的食客等不及,主动提出在门口摆张小桌,就为早点吃上乌记的饭菜,喂饱肚子,填满心灵。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小巷里的乌记,开始了解北门直街的历史,主动倾听苗屋的故事……东江菜式+文化街区+苗家祖屋,当传统美食与浓厚的文化底蕴叠加,极大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和心之所向,就这样,乌记火了。
客多店小,苗永安“被迫”想办法拓展。他不想离开北门街,不想离开苗家祖屋,怎么办?他看着一墙之隔的祖屋,他冒出了一个想法。2014年,他去找了族人,谈了那5个房间的租赁,想用于做包房。苗永安小心翼翼,族人倒非常爽快:租给外人还不如租给自己人。
苗永安把其中3个房间收拾了一下,安置上座椅,很快这3个包房日日被抢订而空。开在祖屋的乌记更火了,客人每天有增无减。趁着清明祭祖,苗家族人都回到祖屋,苗永安尝试着提了提租用祖屋大厅事宜。“没想到大家都挺支持的,大家商议后也同意租给我,租金则用于祖屋的维护。”苗永安说。
族人的支持不仅停留在口头上,他们还倾力让这祖屋充满文化韵味。他们整理了中营守备署的资料,让人了解苗家祖屋的前世今生;他们整理了苗家杰出人物的简介,让人知道这是一个“教育世家”,人才辈出;他们请知名画家描绘了祖屋原来的规模,让人对苗屋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烦恼
客人多了效率跟不上
乌记成为“网红”,带旺了人气,也带来了烦恼。“服务跟不上,等候时间长,是食客反映最多的。”苗璐说,这种情况节假日特别明显,有时还试过有的客人等了1个小时还没上菜,“客人满心欢喜来,结果等来一肚怨气。”
问题背后的主要原因,苗永安和苗璐都明白。“我们好几道必点的招牌菜工序特别多,都是现点现做,没办法提前准备。”苗永安说,比如咕噜肉,都是客人下单后才做,从下油锅炸到上桌,前后要20分钟左右,而且一锅最多也就只能做两份。
“对于食客的意见和网络的评论,我们也会关注,能改则改。”苗璐说,食客等候时间长,除了菜肴工序原因,管理也是一个方面。“如今乌记还是延续老习惯,手写菜单,手工结账,厨房则按菜单来上菜,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为此,学计算机的苗邦已着手给乌记饭店设计点菜系统,方便点菜结算也提高上菜效率。
◆传承
寻找传统手艺传承人
相比于提高管理效率,增加合适的人手则显得难多了。
苗永安说,他年纪渐长,但厨房一直还是他掌勺,离了他饭店就无法正常营业,因此他想休息,饭店就只能暂停营业。两个孩子一个学音乐,一个学计算机,也基本不会回来学厨艺,这些年他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接班人,想让自己的手艺传承下去。期间也陆续来过几个人,但都没有坚持下去。事情在2015年有了转机。当时苗邦在网上发布了一则消息,大意是招厨师,还免费传授厨艺。1993年出生的温少林恰巧看到了这则消息,他心动了。
温少林是潮汕人,从小就在厨房帮忙,有一定的底子,17岁就出来工作,开过餐饮小店。“我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温少林虚心学习,从打杂做起。苗永安也毫不保留,将手艺一点点教给徒弟。
如今,温少林已跟着苗永安学了3年多,也是厨房的二把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咕噜肉学了七八成了”,苗永安也挺看好这个徒弟,“咕噜肉有时可以达到我的水平了,但就是还不稳定。”
采访的尾声,临近中午,客人慢慢多了,苗永安和温少林都走进厨房忙碌了,翟国秀网购的一棵桂花树苗到了,她计划把它种在祖屋的天井里,此前,她已经在天井种了珠兰、米兰凤尾竹、红豆杉等植物。对于未来,他们或许没有儿女们想得那么长远,只是踏实地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道菜,让客人不虚此行。
难忘惠州老味道
有着50年厨房经验的苗永安,对老惠州人最爱的特色菜和糕点,依旧能如数家珍,金星鸡仔饼、东兴豆沙包、惠州油条、阿嫲叫,九大碗、烧肝花、八珍扒鸭、咕噜肉。许多道菜的色香味与做法,仍清晰记在他脑海中,即便这些名菜身影如今在惠州的酒楼餐厅已属罕见。根据苗永安的介绍,我们“还原”这几道惠州名菜。
●烧肝花
据说,以前惠州人嫁女儿的婚宴上,必上这道菜。烧肝花的材料不复杂,但花时间、费工序。选择上好的猪膛肉,切成条状,洒上酒、白糖腌制,“最少一个星期”。当然,腌制猪肉时间越长越入味,甚至可以一至两个月。腌肉取出,将猪肝和腌肉用猪网油包裹成条状,先蒸熟,后下油锅炸,直至金黄。捞起后切片,便是老惠州人爱吃的“烧肝花”。
苗永安介绍,惠州厨师最初制作烧肝花,是将包裹好的料放在炭火上烧,但烧出来的肝花十分油腻,后来改成将姜片和料一起油炸,脆姜去腥提味,肝花咸香酥脆,口感更好。如今,在惠州众多酒楼餐馆,已难寻觅烧肝花这道菜,苗永安也极少动手烧这道菜,只有铁杆老友亲自点这道菜,他才动手烧制。
●八珍扒鸭
苗永安描述的八珍扒鸭,也是老惠州人喜爱的一道美食。八珍,指鱿鱼、蚝豉、猪肚、冬笋、冬菇、虾米、瑶柱、红枣八种料,“当然可以根据不同喜好换别的”。将光鸭沥干,打蛋清拌料,和整只光鸭一起摆好,上锅清蒸。这道菜重点是蒸,最起码要蒸一个半小时,直至鸭肉酥软。
八珍扒鸭讲究的是原始味道,将各种好料与鸭子一起蒸,不同食材间味道相互吸收,相辅相成,形成独特的美食。
人物简介
苗永安
乌记饭店老板,今年68岁,从10来岁进入饮食行业,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苗永安一直如此坚守,守着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祖屋,守着东江菜式的传统手艺。
对话苗永安
“有人来学我就愿教”
东时记者:您每天这么忙,怎安排休息时间?
苗永安:每个月会休两三天,过年、端午、中秋也会休息,尤其是过年,会休息比较长时间。
东时记者:休息的时候会做什么?
苗永安:有时会去其他食肆吃,有时也会和子女出去旅游,吃外地的特色菜。
东时记者:对其他地方的菜肴有什么评价?
苗永安(沉思片刻):我去过广西、江西、浙江、还到过新西兰、日本等过,吃来吃去还是觉得我们惠州的菜好吃。
东时记者:为什么?
苗永安:好不好吃是个人口味,但做饮食最讲究的还是材料新鲜,我店里的菜都是我看过来选的,每一样都是新鲜的。材料新鲜,即使做法简单,我也会觉得好吃。
东时记者:您今年已经68岁了,有没有考虑过手艺的传承问题?
苗永安:我年纪渐渐大了,做事不及从前利索,偶尔也会出现一些失误。幸好现在的这个徒弟也学得不错,能帮许多忙。我希望东江菜能发扬光大,只要有人来学,我都是愿意教的。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香金群首席记者李向英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实习生 骆浩 摄
新闻推荐
快来报名当安全生产志愿者 大亚湾拟组建安全应急志愿队,有一技之长、热心公益的安全生产从业人员可加入
安全生产志愿者在企业内参与志愿服务。在大亚湾,活跃着这样一群志愿者,他们有一技之长,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