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副教授、创新创业导师索剑: “双创”提供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真实场景
■创业一线之导师观点
高校学子如何抓住“双创”机遇,在完成学业和创新创业之间有所收获?带着这个问题,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惠州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索剑,他还是该校的创新创业导师。因为有过实际创业经历,他在学校颇有些名气。10月16日下午,在索剑的办公室,针对记者所提问题,他结合教学实践和创业感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创业即使失败也会积累能力
1971年出生的索剑,1999年进入惠州学院任教,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省部、厅市、校级项目20余项。他算是惠州较早加入创业队伍的高校老师,早在2008年,他与学生一起成立Wando技术团队,为企业研发ERP(企业资源计划)等系统,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索剑表示,“双创”的最大意义在于提供了让学生思索和解决一系列问题的真实场景,在这个场景下的不懈努力会使能力有所提升;从这个角度看,“双创”和传统知识技能型教学可谓相辅相成。
让索剑颇感自豪的是,早期的那批Wando成员,目前有20多位分布在美国、广州、深圳、杭州、惠州等地,不少学生就职于Adobe、大疆、腾讯、用友等国内外知名公司或自己成立了创业公司。“这些学生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很强,不仅靠技术可以获得丰厚回报,他们在非专业领域的认知也能成为冲浪者。”在该院“双创”优秀学子展示墙前,索剑指着其中几位同学的照片介绍。
至于创业的意义,索剑认为,学生创业如同一场修行,过程不仅是训练,也是提升能力的最佳途径。“不应拿最终是否成功作为评价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标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能力的提升,产生对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的思考,并让自己有针对性的提升和改变,才是最大收获。打个比方,创业如同玩一场穿越沼泽的游戏,能趟过沼泽到达对面的是成功者,而那些中途折返或"淹死"的人是Loser。能顺利穿过沼泽的一定是少数,但需要注意的是,就算失败也同样获得了能力,他们清晰地认识自己,积累经验,走到社会上同样有价值。”
在索剑看来,参与真实的创业,在学习能力、认知和视域拓展能力、了解和进入场景的能力之外,学生还能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分配能力、抗压能力和毅力、反思能力等10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的积累,会成为学生进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索剑自己的创业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2013年7月,他和4名计算机系学生成立惠州思博互联网公司,这是一个提供个性化定制的服装、手机壳、手提帆布包等产品的平台。“我们在创业方向、技术上没有太大问题,但免不了缺少资金。”他介绍,公司初期不仅需要办公场地,还要一批技术人才,衣食住行都需要资金支持。除缺少资金外,公司人员流动性强也颇让人头疼。他还清楚记得,由于另有好工作,前期参与创业的4个学生走了两个。短短几年,公司几十位员工不断流转,直到最后才形成相对稳定的团队。这些都是不创业不知道的麻烦事。
创业要天马行空地想,更要脚踏实地地干
尽管经历过很多困难,索剑依然对带领学生创新创业兴趣不减,除了有“双创”政策的支持外,还因为他这些年积累的经验。
2018年4月份,索剑又萌发一个创业点子。他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我做过一个调查很有趣,100%的人知道甲醛有毒有害,比如新房装修后,因为甲醛诱发白血病之类几乎都知道,但找专业公司治理的却只有15%,85%的都采用空房放置或者摆放一些绿萝等绿植、茶叶包等方法,因为他们不明白甲醛的产生、治理原理。”他分析,大家不找公司治理还有一个原因,现在很多甲醛治理公司,都是自己检测、治理、复查,“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很难让人信服。为此,他决定研发运行一个专注于甲醛治理的第三方监理平台—“绿小萝”。目前该团队已有15名学生成员。
索剑建议,各类院校的“双创”活动,除了聘请社会上的创业校友开设大讲堂之外,还应该鼓励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双创”活动中,通过实际创办企业、创新项目,在实际运作中积累经验和感悟,“只有自己趟过沼泽地,才知道怎样带领学生向前走。老师就是营造场景,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土壤,再给予他们指导和引领。”
针对今年新入学的大学生如何利用“双创”契机提升能力,索剑表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单纯的知识积累是最浅层次的,应该在此基础上培养一项技能,关键还要大步跨越到提升能力的阶段。他建议有创业兴趣的大学生们:“要天马行空地想,更要脚踏实地地干。首先要有一个精准、清晰的目标,然后朝着这一个目标不断努力。如果前期你定的方向、目标错了,创业就可能走弯路、可能失败;就算失败,也要有毅力去坚持,在失败中学习,年轻的学生应该不怕失败,因为失败得起,要知道有价值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周春
新闻推荐
惠州下月启动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行动 开展“一张图”作战 实施“四大行动”
南方日报讯(记者/卢慧通讯员/惠环宣)今年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开局之年,为确保完成空气质量目标任务,针对秋冬季节气象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