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银行叫停结构性存款 9月结构性存款发行量环比下降近三成
南方日报讯(记者/张昕)根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中资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为100182.04亿元,超过10万亿元大关。只是,在余额冲破10万亿元后,结构性存款却开始降温了!
记者近日获悉,进入今年9月后,不少中小银行已经暂停发售结构性存款,而停发的原因则是结构性存款涉及衍生品投资,在今年国庆节前落地的理财业务新规(即《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下同)中明确要求发行结构性存款需具备衍生品交易业务资质,而多数中小银行并无相关资质。
结构性存款或将“降温”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9月,国内中资银行共发行结构性存款342只,环比8月减少了132只,降幅达27.85%。对此,不少机构分析称,随着理财业务新规在国庆节前发布,10月结构性存款会进一步“降温”。
进入10月,记者也通过查询部分银行官网了解到,已有部分中小银行暂停了结构性存款的发售,也没有推出新的结构性存款产品。
惠州一家中小股份银行资管部门工作人员透露,很多中小银行结构性存款被叫停发行,主要是受理财业务新规影响,因为新规第七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发行结构性存款应当具备相应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
然而,目前大部分的农商行、城商行均未取得金融衍生品业务交易资格。同时,由于结构性存款涉及到的金融衍生品是高杠杆、高风险的产品,这类投资按要求必须配备专业投研团队、交易人员等,但目前城商行、农商行普遍缺乏相应的配备。
那么,究竟什么是结构性存款?为什么会涉及金融衍生品?
根据理财业务新规,结构性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吸收的嵌入金融衍生产品的存款,通过与利率、汇率、指数等的波动挂钩或者与某实体的信用情况挂钩,使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收益的产品。
换句话说,就是“存款+期权”的形式,一方面通过存款产生基础收益,另一方面通过与衍生品标的波动挂钩,从而在基础收益之上取得更高投资汇报。
举例而言,此前建设银行推出的“汇得盈”、农业银行推出的“汇利丰”等,都是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结构性存款产品。
新规落地有待明确实操细节
结构性存款分为“存款+期权”两部分,虽然底层资产大部分都是存款,但是也有部分资金流向金融衍生品。
对于结构性存款受青睐的原因,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方面是存款利率持续低位徘徊、银行存款增幅下降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有效满足了投资者的部分需求,另一方面,为应对资管新规冲击,银行用结构性存款来替代不再让发行的保本理财,以缓解负债端压力。
同时,对于大多数中小银行来说,结构性存款是重要的揽储工具,也是向净值化转型的一个过渡产品,所以往往会不惜成本进行发售。
除了取得金融衍生品业务的交易资格,于今年国庆节前出台的理财业务新规也明确规定,将结构性存款纳入银行表内进行核算,按照存款管理相应纳入存款准备金和存款保险保费的缴纳范围,如此,这对于银行资管人士来说,眼前的现实问题则是实操层面的一些细节还需要规定落地实操的一些细节来明确。
仅以业务归口为例,目前有的银行将结构性存款业务归由公司部门负责,有的则交由资管部门负责,还有的银行则将结构性存款业务交到了金融市场部门手中。当然,还有结构性存款与其对应资产的问题,也是很多银行头疼的事。
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在保本理财逐渐退出的背景下,结构性存款尤其对于保守型投资者是一个不错的替代品,不仅产品本金有保障,利率也比同期的定期存款要高出许多。
不过,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在购买结构性存款的时候,仍需仔细查看说明书,尤其是有关产品的计息规则等内容,在明确产品达到收益上限的概率有多大时,再决定是否进行投资和购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谭琳)明日11~12时,惠州市老龄委专职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王筱颖将做客惠州电台新闻广播《行风热线面对面》直播室,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