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金夺银背后,有一群幕后英雄 《惠州日报》记者探访惠州市体校,听教练员讲述训练中的故事

惠州日报 2018-10-15 08:26

毕胜与学生们赛上一场,边踢边教。

廖飞文指导学生做撑杆训练。

刘银清纠正学生的动作。

王东东仔细观察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并进行纠正。

王衫衫为学生做示范。

今年8月举行的广东省第十五届运动会中,来自市体育运动学校的孩子们代表惠州参加竞技组的角逐。他们敢拼敢抢,最终夺得14金23银42铜的好成绩。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优异的成绩离不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训练。站在聚光灯下的是斩金夺银的健儿,而站在他们背后的,则是那些数十年如一日辛勤付出的教练员。日前,《惠州日报》记者来到惠州市体校,探访这些默默奉献的幕后英雄,一睹教练们的风采,听他们讲述训练中的那些事。

毕 胜 足球队总教练

两年培养零基础少女进省足球队

“毕胜教练,再讲讲你以前做职业球员的故事吧!”日前,市体校足球场上,训练间隙,孩子们围着教练唠起了嗑。被孩子们围着的这位国字脸的东北汉子,正是市体校足球队总教练毕胜。在市体校执教10年间,毕胜撑起了该校青少年足球竞技项目,并带领着年轻的市体校足球队征战各类比赛,竞赛成绩稳步提升。

1994年,年仅17岁的毕胜签约当时的中乙沈阳海狮队,成为中国第一批职业足球运动员之一。2000年,他转会甲B大连亚泰队,职业球员生涯更进一步。2002年,从球队退役的毕胜选择了去高校深造。8年的职业球员生涯,让他深谙“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他希望通过专业的学习,再加上自己的职业经历,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教练,为中国足球振兴发掘和培养更多的苗子。

2007年,毕胜完成了在广州体育学院的学业。那时,惠州刚刚拿下第十三届省运会的承办权,正在面向全国招聘优秀的体育教练。在学校老师的引荐下,毕胜与惠州市体育局结缘,并进入市体校成为一名足球教练。

那时,市体校还在位于东江体育场的老校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黄土铺设的足球场让毕胜傻了眼。学校没有成立专门的足球队,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他没有气馁,反而越发斗志昂扬,着手建立起市体校第一支足球队。朋友都不太看好,但毕胜不信这个邪,义无反顾地当起了“开荒牛”。省内资源不熟,他就跑回自己的老家辽宁,通过以前的教练和队友介绍,为惠州发掘和引进了一批优秀的青少年苗子。“训练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别没有信心。先不要想着斩金夺银,咱们先把基础打好。尽人事,顺天意。”就在东江体育场的黄土球场上,毕胜给他的第一批队员们鼓劲打气。

2010年,毕胜带着他的第一批队员杀进了第十三届省运会。在一片不看好的声音中,成立刚刚两年、第一次在省运会上亮相的惠州市青少年足球队以黑马的姿态强势崛起,最终男女子项目中都取得了全省第五的好成绩。

10年过去了,在毕胜的一手带领下,市体校足球队已经建立成为50多人的梯队。而毕胜,也褪去了摸着石头过河的青涩,逐渐成长为一名享誉全省的足球教练。

在选材育才方面,毕胜摸索出了一套“秘籍”。“我去县区小学选拔苗子,一看身体素质,二看眼神机不机灵,三看模仿能力强不强。不管有没有足球基础,只要跟着我做一套动作,我就知道行不行。”毕胜说。

谢海霞是毕胜带出的第一批球员之一。2000年出生的她身材略微矮小,用传统眼光来看,并不适合踢球。但毕胜却看中了小姑娘的机灵劲,并将训练的重点放在了弹跳力和灵活性方面。在他的一手调教下,谢海霞用了8年时间成长为广东省女足队的主力门将,并在去年的第十三届全运会上,扑出了数个高难度的射门,帮助广东队夺得银牌。

毕胜选材育才的另一个美谈,是来自博罗的女足姑娘张子蕾。2015年,毕胜把就读小学六年级的张子蕾选进足球队时,小姑娘还从未接触过足球,显得有些惶恐不安。“这个娃娃,小小年纪手掌比我一个成年男性还大,生来就是当守门员的料。”毕胜说。果不其然,在市体校训练仅仅两年,零基础起步的张子蕾就被省队相中。这段经历,一度成为广东省青少年足球界的“传奇”。

而今,乘着惠州入选广东省首批足球试点市的东风,毕胜将选才育才的重点放到了本地。“虽然惠州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水平还未能进入全省拔尖的批次,但我们正在一步一步把基础打牢。每年我都至少两次去县区和乡镇学校物色苗子,我会实实在在告诉家长,你们先不要期待孩子凭借踢球能进入省队、国家队、成为职业球员,但经过我们培训,一定会给你们一个健康、阳光、富有大局观念的孩子。”毕胜说,相比起很多运动项目,讲究团队精神的足球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坚持这个步幅,惠州的足球运动就一定能够崛起。他期待不久的将来,惠州能够涌现出第一位职业足球运动员。

廖飞文 撑杆跳高队总教练

变劣势为优势打牢学生基础

“教练,太高了……”

“不怕!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分解动作吗?不要去想结果,把每一步做好。”田径场上,市体校撑杆跳高队总教练廖飞文耐心地鼓励着队员。

相比起很多运动项目,撑杆跳高看起来惊险十足。从最基本的动作开始,到最后熟练地撑起杆子一跃而飞,这其中少不了日复一日的训练,更要克服内心的恐惧。少年时曾两次参加省运会撑杆跳高比赛的廖飞文,对其中的种种艰辛更是感触尤深。

1978年出生的廖飞文,2003年进入市体校成为一名跳高教练。那时,受场地和器材所限,市体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的撑杆跳高队,但廖飞文并没有因此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着重训练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反应能力等身体素质,并把一套撑杆跳高的动作分解成十几个子动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让学生不断重复,培养肌肉记忆。等到条件成熟时,再将学生输送到省里进行实战训练。正是因为这一套训练方法,让缺少器材的劣势变成了打牢基础的优势,从廖飞文手里出来的学生个个基础扎实,进入省里训练后成绩突飞猛进。

2013年,市体校采购了一批撑杆跳高的运动器材,该校的撑杆跳高队也正式成立。廖飞文在延续以前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和升级训练方法。他特别注重因材施教,针对每一名队员的身体素质和性格特征,分别制订不同的训练内容。

2003年出生的欧立就是廖飞文的得意门生之一。2011年他进入市体校训练之后,廖飞文很快看上了这个身体素质一流、又很能吃苦耐劳的孩子。但训练一段时间后,欧立却遭遇了瓶颈,成绩再难提高。在对其进行深入了解后,廖飞文使出了一套激将法。他不让欧立跟同龄人一起训练,而是让大他好几岁的队员带着他进行体能和专项训练。在师兄师姐面前,欧立就显得不是那么突出了。“这个孩子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劲儿,越挫越勇,越是遇到强者,就越能激发潜能。”廖飞文说,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欧立顺利突破运动生涯的瓶颈,成绩迅速提高。在今年8月举行的第十五届省运会上,欧立一鸣惊人,在男子乙组撑杆跳高决赛中摘得金牌,实现了惠州在省运会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在队员们看来,严肃认真、要求苛刻的廖飞文,其实更像一位 “冷面热心”的父亲。15岁的跳高少女黄榆芸告诉记者,别看廖教练平时大大咧咧的,其实心细如发。哪个学生哪个关节有伤,他都记得一清二楚。训练间隙,他会亲自为学生做肌肉按摩,缓解运动伤痛。廖飞文还能记得每一名弟子的生日,每逢学生过生日,他就自掏腰包买蛋糕为其庆生。虽然只是一块普普通通的蛋糕,却让这些远离父母、封闭训练的孩子们由衷感动。

刘银清 击剑队总教练

换着方式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

“1、2、3、4……再来一个”训练场上响起刘银清响亮的声音,1.78米的身高使她在一群少年运动员中显得格外突出。她曾经作为女击剑运动员获得亚州击剑锦标赛冠军,现在是市体校击剑队的总教练。

从1989年成为击剑运动员,到2004年成为教练、组建惠州市第一支击剑队,再到如今的总教练,刘银清近30年的青春都献给了击剑事业。

在惠州市少年击剑队组建之初,为了挑选到好苗子,刘银清下到各个县区,一个一个挑选少年运动员,最终组成10人的队伍。现在,这个队伍已经发展壮大到70多人。

“击剑是一项综合性比较高的运动,想要挑选到好苗子,不仅要看身材、体能,还要看他们的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刘银清挑选运动员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她常常会观察运动员的眼睛。她说,眼睛有灵性的孩子往往更有悟性、更灵活善变,适合击剑运动。

“训练是枯燥的,日复一日的训练,孩子们也会有疲惫的时候。”每当这时,她就会耐心开导学生,有时候击剑累了,就带着孩子们去打篮球、游泳等,换着不同的方式,去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还会针对不同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

2010年,惠州作为东道主承办广东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刘银清带着击剑队参加比赛。当时有位14岁、名叫赖雪欣的运动员本来有实力,但由于第一次参加这么重要的比赛,紧张导致发挥失常,在小组赛就面临被淘汰。刘银清赶紧给孩子做心理辅导,不停鼓励她,让她稳住心态,给她做技术指导分析。最后,赖雪欣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并取得金牌。最终,在刘银清的带领下,惠州击剑队取得2块金牌、团体总分第5名的好成绩。

刘银清说,击剑的魅力在于它是一项结合优雅动作和灵活战术的运动,它对运动员的综合要求比较高,既要有良好的体能,又要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既要有快准狠的技术,又要有战略布局的能力。30年来,刘银清始终坚持在发展击剑运动的事业上。“击剑曾经是一项贵族运动,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击剑越来越普及,越来越多人参与,现在俱乐部的数据有20多万人在练击剑。”刘银清欣慰地说道。

王东东 跆拳道队总教练

严厉教练其实是个“暖男”

“哈!”“呀!”……日前,记者刚来到市体校跆拳道训练馆外的过道上,只听见一阵阵嘹亮而霸气的喊声传了出来。走近一看,20来个小学员两个一组,正在轮流进行攻防训练。市体校跆拳道队总教练王东东在一旁仔细观察,时而高喊“进攻要快要猛”“注意防守”,时而走到学员身旁纠正不规范动作。

近年来,惠州市跆拳道运动一直保持着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成为一项颇具优势的体育运动,不仅在全省的排名逐渐靠前,而且从体校走出的一些学员在国际、国内(省级以上)大赛中取得了不菲成绩。而这些成绩的背后,有一群辛苦付出、默默奉献的好教练,王东东就是其中一个。

2007年从武汉体育学院跆拳道专业毕业后,王东东来到市体校担任跆拳道教练。从此,他和惠州跆拳道运动结下了不解之缘,也见证了惠州跆拳道运动的进步和发展。多年来,他克服种种困难,摸索教学方法,带领队员们一起艰苦训练,一步一步前进。

王东东时刻关注着跆拳道运动的发展,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途径,掌握最新训练技巧和方法,并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训练方法。

参加跆拳道训练的学员年龄普遍很小,最小的才10岁,如何把这样一群“娃娃兵”训练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上去严厉的王东东,其实在大伙眼里是不折不扣的“暖男”。王东东说,训练方法一定要科学,不能只关心学生技术上的进步,更要关心他们的成长过程。他们大多处于叛逆期,如果不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最在意什么,很难取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因此,他从每一位学员的特点出发,注重因材施教。任何一个学生,他都能详细介绍,包括年龄、性格、家庭情况等。“掌握这些,才能更好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王东东表示。

1998年出生的唐锦宏,在成为王东东的学生前,在家常和父母吵架,还经常离家出走。进入体校后,因为调皮差点被开除。王东东得知他的情况后,经过耐心交谈、劝导,终于把他“降服”。“进入省队后,因为一直没在比赛中获得好成绩,唐锦宏逐渐产生了退出的念头。我得知情况后就帮他分析原因,不断给他鼓励。就在前不久,他终于取得了突破,获得2018年全国跆拳道锦标赛系列赛(第四站)亚军。”说到这里,王东东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王东东的指导下,很多学生或成为职业运动员,或考上大学继续深造,不少都取得了不俗成绩。比如,张梦宇,2015年获第六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女子跆拳道57公斤级冠军,2017年获第十三届全运会女子跆拳道67公斤级冠军,2017年获跆拳道世界杯(团体赛)混双金牌,2018年获雅加达亚运会女子跆拳道67公斤级铜牌;赵攀锋,2016年获全国跆拳道锦标赛68公斤级冠军,2017年获第十三届全运会男子跆拳道68公斤级银牌……

“我现在还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我带过的学生能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王东东说。

王衫衫 拳击队教练

把拳击的勇气和自信带给孩子

“当初我选择当教练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明明还有更多更好的选择,为什么偏偏想当教练?”记者眼前这位1.88米高的壮汉正是市体校拳击队教练王衫衫。

2004年,12岁的王衫衫开始接触拳击运动,2010年代表惠州参加第十三届省运会,并取得银牌,随后几年在不少赛事上皆取得不俗的成绩。2016年,王衫衫从部队转业到惠州市体育运动学校拳击队当教练。

在众多选择面前,王衫衫最终选择回惠州当教练。他说,之所以回来惠州,也是因为自己是惠州培养的第一批拳击运动员,希望回馈惠州。另外,自己虽然参加过很多重大的比赛,但是都没有拿到冠军,“或许是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我当教练是想培养出冠军!”他说。

2017年,王衫衫刚成为惠州拳击队教练不久,便迎来第一个赛事。大家都非常关注王衫衫,可惜拳击队当时的水平还比较低,底子又薄,所以并未取得理想的成绩,王衫衫感到非常羞愧。为了快速提高拳击队的整体水平,王衫衫“不怀好意”地把西藏队邀请到惠州,天天与惠州队交流、切磋。一开始,双方实力相差较大,惠州队只能天天“挨打”,没有退路,惠州队被逼着迅速成长、迅速强大起来。就这样,惠州队由一开始的“挨打”,快速进步到可以“抗衡”。

2017年底,仅仅相隔半年,王衫衫再次带领惠州队参加比赛,取得1个冠军、4个季军的好成绩,大家纷纷刮目相看。

“以前,带孩子们出去比赛,一个个都特别害怕,因为以前水平差,都被打怕了,所以非常不自信。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带他们出去比赛,一个个都非常兴奋、非常自信!”王衫衫自豪地说。

王衫衫把拳击中的硬作风也带到了教练生涯中。有一次比赛,因为裁判的判决不公正,导致队员失利,王衫衫立马冲到裁判组抗议,虽然最终抗议被驳回,但是他并不后悔,“哪个教练不为自己的队员着想?我要为他们争取公平公正的机会!”

拳击运动会给人一种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自信,王衫衫希望把这种拳击精神带给队员,希望他们能在勇敢、自信当中,越来越强大,所向披靡!

统筹 本报记者潘高耸采写 本报记者潘高耸 周丽琴 欧阳成 实习生张凤娟 通讯员龚国豪图片 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新闻推荐

抓住大湾区建设发展新机遇 惠州青年探讨创新创业碰撞思想火花

10月13日下午,作为2018年惠州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活动之一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新机遇——惠州青年创新创业探讨活动在...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