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西湖准提阁拜师的苏曼殊 ○讲古惠州37〇 作者:何志成

东江时报 2018-10-14 08:50

摄于民国时期的惠州西湖准提阁。 《东江时报》记者严艺超翻拍

惠州西湖,在汉晋之际由于地缘的关系,宗教很快进入其中。惠州最早的佛教场所,东汉伏虎台和东晋龙兴寺,建于濒湖的银岗岭,给这一广袤的天然湖泊投下几缕禅影佛光。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贬居惠州,把爱妾王朝云葬在西湖孤山,他和朝云哀婉凄美的爱情故事,更为惠州西湖山水添注了人文气韵,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此后历代文人雅士纷纷慕名前来,参禅礼佛,凭吊苏迹,游览湖山,抒情写景,不断为湖山人文增色。至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过惠游湖时,曾发出“峰头寺寺楼楼月,清煞东坡锦秀肠”的感慨。至晚清,又迎来一位客人苏曼殊,结缘惠州西湖,一时成为佳话。

苏曼殊原名戬,字子谷,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光绪十年(1884)在日本横滨出生。他父亲苏杰生,早年在日本经营茶叶生意;母亲河合若,是日本籍妇女。苏曼殊自幼受佛教文化影响,十二岁小小年纪就私自跑到广州拜长寿寺赞初和尚为师。十五岁那年,他奉父命东渡日本,进入横滨大同学校求学。在此期间,苏曼殊结识了中国留学日本的革命志士冯自由,并与中国留日青年会的中坚分子陈独秀成为了好友,嗣后加入了廖仲恺、朱执信的“兴中会”,开始踏上了革命的征途。

1903年,苏曼殊返回上海,又加入了黄兴创办的“华兴会”。其时黄兴正在长沙筹备武装暴动,苏曼殊南下香港联络“兴中会”支援。在苏曼殊赴港期间,黄兴领导的起义失败,上海的章太炎、邹容又因《苏报》案被满清当局判以终身监禁,而在香港的康有为却大肆鼓吹保皇立宪。苏曼殊盛怒之下,赶到《中国日报》馆向陈少白借了一把手枪,声称要刺杀康有为。在陈少白竭力阻挠下,刺杀行动终被取消,苏曼殊与陈少白大闹一场后悻悻地离开香港,1903年岁末辗转来到惠州。他来到惠州后,首先游览了惠州西湖,见到西湖月明星稀、清钟夜响时倍感亲切,一时心旷神怡,幻梦全消。此情此景,再度勾起苏曼殊剃度出家念头。为此,他往西湖准提阁拜智向铨老僧为师,师为其取法名“遣凡”。民国学者陆丹林在《记曼殊出家及欲枪击康有为事》一文中写道:“(曼殊)忽告陈先生,谓决意出家为僧,欲往省城受戒。陈察其素性坚僻,无可挽留,乃送数十金,以资其行。去数月,复回,则居然僧衣僧履,罩以薄棉蓝布长坎肩。询其情况,自言出门后茫无所知,既而囊金欲尽,相识者荐往惠州某庙落发。庙为破庙,主持其一老僧,即其师也。”

西湖准提阁,明末清初名为瑞开阁,是东江佛教主要道场之一。佛阁高踞崇道山麓,俯瞰丰、鳄二湖,可谓占一湖之胜概,作庄严之宝刹,是惠州著名的禅宗丛林。然而正是这样一处佛门清净地,在清初却成为反清人士往来联络的落脚点。然而至晚清,准提阁财产匮乏,仅有几块薄田,且无隔宿之粮,唯恃化缘为活。苏曼殊上准提阁为僧后,每天要走很远的路去化缘,来回十分辛苦。后来苏曼殊因不堪僧人生活清苦,于1904年2月窃其师银洋两毫和已故师兄度牒返回香港,与陈少白和好如初,再为国民革命效力。据陆丹林《记苏曼殊出家及欲枪杀康有为事》一文所记,其返回香港路上是很辛酸的:“一日,(曼殊)乘其师他地,遂窃其已故师兄之度牒,及其师仅存之二角以逃。步行至省城,乘轮抵香港,银洋二角仅足以充船费,路上不食已二日矣。”其已故师兄法名博经,俗家原为南雄州始兴县赵姓子,此后曼殊亦时以“博经”为自己的法名。

苏曼殊不仅是一个佛法造诣很高的僧人,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世俗才子。他工诗文,善绘画,通英、日、法、梵等多国语言;与陈独秀、章太炎、柳亚子等文坛泰斗交往甚密;又与孙中山、陈天华、宋教仁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志同道合,因此他的绰号很多。如:他先后在日本、上海、香港等地积极参加民主革命运动,被称为“革命僧人”;他撰写的 《断鸿零雁记》、《天涯红淚记》、《焚剑集》、《碎簪记》等作品,有太多情人的眼泪,故被称为“情僧”;他一生有喜欢吃糖、饼的怪僻,整天糖饼不离口,又被称为“糖僧”等。正因为苏曼殊滥吃糖饼的原因,使其英年患上严重的肠胃病,久医不愈,于1918年在上海病逝,年仅三十四岁。

新闻推荐

关于惠州大亚湾西区南部片区SHN-03-03-07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调整(草案)的公示

惠湾住建公示[2018]18号为支持惠州大亚湾泰宏旅游实业有限公司建设泰宏科莱电子液晶模组生产项目,扩大产业空间,提高土地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