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展示惠州小小说作家整体实力 《桃花流水鳜鱼肥》收录惠州市63位小小说作家在各地报刊发表和获奖的63篇作品

惠州日报 2018-10-13 08:44

《桃花流水鳜鱼肥——— 惠州市小小说10年精选》一书,不久前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是《岭南小小说文丛》之中的一本,由惠州学院副教授、小小说评论家雪弟主编,收录了惠州市63位小小说作家在各地报刊发表和获奖的63篇作品。最近,由惠州市文联、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省小小说学会、惠州市小小说学会联合主办,惠州市日升昌集团公司协办的“惠州市小小说10年精品研讨会”隆重举行。专家学者对这本书进行了认真研讨,一致认为,本书是惠州市小小说10年发展的成果标志,集中展示了惠州市小小说作家的整体实力和创作水平。

小小说创作已成惠州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教授肖向明认为此书以以小见大的创作风格、精辟独到的着眼点,反映着时代风貌,凸显出惠州这一历史文化名城中人民的生活侧面。另外,肖向明教授还从 “高水平队伍的引领”“灵敏的时代嗅觉”和“高度自觉的品牌意识”三个方面,对“惠州小小说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诠释。他认为,小小说创作已经成为惠州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而这本颇具分量的小小说作品集的出版发行,恰恰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张“名片”所达到的高度。

惠州学院教授伍世昭认为,此书可以说是对“惠州小小说现象”的最好诠释,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作家队伍,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构成多样,专业作家、公务员、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高校师生齐聚一堂;二是作家创作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整体质量上乘,令人目不暇接、拍案叫绝。所谓“现象”,必须得靠作家作品来支撑,然后才是 “小小说创作基地”、“小小说之乡”等金字招牌。

作家邓三君把此书与2010年出版的《木棉花开——— 惠州小小说学会作品精选》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此书不但是惠州小小说作家队伍的一次实力展示,更是一次总结后的再次奋起。他还从 “以点带面”、“ 纵横延伸”、“ 产研结合”和“平台多样”四个方面对“惠州小小说现象”的形成进行了宏观阐述。他认为,最近冯骥才的小小说作品集《俗世奇人》荣获全国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说明小小说这种文体已经走向成熟,得到了国家文化层面的承认。惠州小小说发展10年,硕果累累。确实要借势造势,大展宏图,把惠州的小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伴随着体验的多元化,青年小小说作家的作品会逐渐厚重

作家肖建国认为,此书是检验惠州市小小说创作整体水平的一个标尺,其中不乏精品力作,拎出来往全国一放,绝对上得了档次。他还以《城市上空的乌鸦》、《最佳人选》和《与刘若英相遇》等作品为例,探讨了小小说中的“小”之含义,并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提出要写出和发现小小说中的 “小”,即一般人没有感受到、没体验到或者说没有发现到的“另一个层面”。

作家周小娅重点探讨了此书中作品的语言。她认为小小说的语言不能“作”,应该区别于其他的书面语言,更加接近生活语言,或文笔简洁,或惟妙惟肖,好比穿鞋,大小正合脚。另外,小小说的语言要像用筷子一样用得顺溜,连油炸花生米都夹得起来。她认为,这部作品集中的许多作品,在文学语言的使用上可圈可点,当然也有的作品,语言还欠一些火候。

小小说作家林惠聪认为,此书的题材和创作手法丰富多样,每一种题材和创作手法都大放异彩。他还以《水上人家》和《山路弯弯》等作品为例,肯定了传统的写作手法:从容细腻,画面感强,同样可以做到曲径通幽。

青年作家、评论家徐威博士从惠州学院学生的创作出发,指出惠州小小说创作群体“后继有人”。尽管他们的某些小小说作品由于缺乏深厚而丰富的人生阅历与体验而略显得单薄,但由于他们受过相对全面而深入的文学教育,加之充沛的写作热情与奇特的想象力,伴随着体验的多元化,他们的作品自然会逐渐厚重起来。(雪 弟)

新闻推荐

整治“散乱污”倒逼企业转型 惠州市“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综合整治持续至明年6月底

东江时报讯记者江勇龙即日起,惠州市将全面排查摸清全市范围内“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底数,按照关停取缔、整合搬迁、升级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