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寄怀 □王国光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中秋节刚过去,重阳节又将到来。忽忆起学生时代曾读过毛泽东主席的《采桑子·重阳》,倍感亲切,浮想翩翩。
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日,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是这日升天的,所以就以这一天作为纪念日。周朝《易经》将“六”定为阴数,“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为两个阳数重叠,故这天为“重阳”。战国屈原《楚辞·远游》曰:“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三国曹丕《九月与钟繇书》有云:“岁往月来,忽夏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长久,故以享宴高会。”由此可见,重阳节成为中华民族的民间节日,从传说来看是源于祀奉中华民族始祖黄帝,由来已近五千年了。至于有确凿史籍记载的,从周朝算起,延迨至今,也近三千多年吧。
祭祀先祖,不忘根本;启示后人,光前裕后。这是重阳节经久盛传的精神所在。重阳登高、插朱萸、赏菊花并饮菊花酒等活动,有益于人们祈福健身,寄托情怀,抒表人生信念等,为古代的官民所接受和拥戴。这又是重阳节经久盛传的社会基础。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南发生瘟疫,当地百姓受尽其害。有个青年叫恒景,瘟疫夺走了他父母的性命。他决心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恒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山里找到了一位仙人,拜师学道。待本领学成,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瘟魔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瑟瑟发抖。恒景手持降妖宝剑,将瘟魔刺死,瘟疫消除。从此,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人们相信登高、插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可避疫、祈福、健身。况重阳时为仲秋,天高气爽,登高远眺,山河秀色尽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奋。古时候,怀念亲人、思念故乡、忆人生往事或抒表人生建功立业和积极进取的信念,适合于官宦、将兵、士人、平民百姓等不同阶层的寄望。于是重阳的这些风俗便年复一年地流传了下来。
盛唐著名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不第后赋菊》诗云:“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古代,在重阳咏诗言志的事例很多,不一一枚举了。直到当代,这种诗风为志士骚客所继。
惠州城乡古属百越之地,历史人文沉积深厚。据明清《惠州府志》记载,不但惠州方言保留有楚、秦汉、晋隋、唐宋、元明等朝代语言的词汇,也有同中华各地相同的“祭祖、登高、插朱萸、饮菊花酒”的习俗。如“登高”,重阳节零时起至日内,惠人成群结队并携酒爬上附近的罗浮山、象头山、挂榜山等高山,以求转好运。但最有惠州民间特点的,当为放纸鹞(风筝)的习俗,这是有别于其他地方习俗的。我的童年,深留记忆的,就是放纸鹞了。那既是一种童趣,又是放飞飞天梦想的情怀,于人生有启迪的意义呢。有惠州民谣为证: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九月九,菊酒香,纸鹞放到九天上;九月九,登高去,稔甜(摘食甜熟的山稔)如酒好风光。
20多年前,重阳节又增设为敬老节,使传统的重阳节拥有新的内涵。我曾多次游东江公园,看到不少老态龙钟的长辈在其子女或媳婿的携扶下,边行边欣赏江景,又不时瞻望西边高耸的挂榜山。一股浓郁的人间亲情,漫浸其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斐通讯员林宏林敏慧)日前,广东省质量监督鞋类产品检验站(惠州)收到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有限公司检测中心颁发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