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惠州三进士 第24期

惠州日报 2018-10-12 08:11

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刺激下,惠州的儒家教育得到长足发展。加上众多贬官的到来,促进了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至晚唐,惠州先后培育出韦昌明、郑隐及张昭远三位进士,并开始挤进朝廷的官宦行列。

韦昌明,循州龙川板墟村人,少年聪明好学,善诗能文,工辞赋。唐穆宗长庆四年(854)中进士,为“循州进士之始”。初授翰林院学士,历官校书郎、秘书监丞、御史。他秉性刚直,曾上书宰相李逢吉,责以协恭和衷之义。晚年寄县邑,唐僖宗乾符五年(878),为重修越王井作记,勒石传世。《越王井记》论述龙川县治及越王井所在位置时曰:“南越王赵佗,昔令龙川,建治于嶅湖之东。阻山带河,四方平圹。登山望景,唯此为中。厥土沃壤,草木渐莹,垦辟定规制。北距嶅山十里,东距五马峰五里,南距河里许,相对即海珠山也!凿井于治之东偏,曰越井。”韦昌明的《越王井记》,是循州人现存最早的文章。如果说广东文章始自赵佗《报高皇帝书》,则惠州的文章始自韦昌明的《越王井记》。

郑隐是 “归善进士之始”。郑隐者,其先为闽人,后移居循州,耕读湖上。他少年工律赋,通辞格,文笔不比寻常。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中书舍人崔沆的从妹夫告发郭淑妃弟阴事,触犯了唐懿宗。懿宗大怒,杖杀其从妹夫,崔沆本人亦被拖累贬为循州(惠州)司马。崔沆来到惠州后,因不懂惠州土话,无法与本地人沟通,整天闷在贬所。其时郑隐知道这种情况,主动上门用中原“官话”与崔沆聊天,介绍循州的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崔沆大喜,遂引为知己,日与之游。其时郑隐年青,懒于农事,加上又傲视官吏,为此得罪了循州官府。有一天官府以欠交地租为名将郑隐系狱,崔沆听到消息后,急忙亲往官府,以自己的钱输官,还清欠债后将郑隐赎回家。

越年,唐懿宗崩,唐僖宗立。乾符元年(874)崔沆被召还,携郑隐同行。因郑隐禀性不求上进,崔沆门吏家仆皆恶之,往往呼其为“乞索儿”,但崔沆待之如一。他们一行北归行至江陵,郑隐私自出外狎妓游荡,晚上多不回馆,左右争告之。崔沆召郑隐询之,郑隐如实对。崔沆听到后不但不加以阻止,反而资以财帛,左右不解其意。行至商州,朝廷诏崔沆知贡举。时崔沆在京亲人闻携郑隐至,皆以书止之。但崔沆知郑隐是一位人才,不能舍,遂荐其就策试,一举及第。但放榜的那天,郑隐又不知跑到那里去了,急得崔沆多方寻找。后来崔沆找到郑隐,见其一脸无所谓的样子,遂气顿曰:“郑隐,崔沆不与了,更何人肯与之?”

按《新唐书·选举志》记载,唐代的科举制度规定,诸生赴考先由朝中或地方官员举荐。但诸生及第后并非立即授官,第二天还要进行“关试”,即到南省试判二节,合格后上 “关宴”,诸生谢恩,此后方进入吏部安排官职。郑隐因是岭外人,在京无什么名气,及第前后又不肯登门拜访达官贵人,故及第后日益感到孤独,关试合格后尚未授官,就离京出走,浪迹江淮之间。唐僖宗中和未年(885),郑续出镇南海,闻郑隐名,遂聘其入幕府。郑隐入幕后因与其他幕僚不和,难以共事,郑续不得已将他调往属下边县。居岁余,郑隐又不为县宰所容。适时郑续欲举贡士,因幕府内无适当人选,遂再迎郑隐举之。其时县宰知自己恶待郑隐,怕郑隐当大官后寻仇报复,于饯送筵上置鸩毒酒中,郑隐不知其诈,大醉而归,吐血而卒。

归善人张昭远,继郑隐之后于乾符四年(877)进士及第,官为起居舍人。但不久黄巢揭竿起义,唐朝崩溃,张昭远返回惠州,居府城舍人巷(今都市巷附近),面对郎官湖(后称鹅湖,今府城五四路)。此后事迹无可考。(何志成)

新闻推荐

严重拖欠农民工工资 将被限制购买土地惠州召开会议推进信用联合惩戒试点工作

惠州召开会议推进信用联合惩戒试点工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