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勇斗争艰苦卓绝 革命旧址见证荣光 惠州保留众多新民主主义革命旧址,成为进行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惠州日报 2018-10-06 08:48

百庆楼

育英楼

东湖旅店

在近现代史上,惠州是一座有着丰富革命文化积淀的历史名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惠州在广东境内是受 “五四运动”影响,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地区之一;大革命时期,惠州是广东开展农民运动最早的地区之一,是工农运动开展最好的地区,也是党组织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土地革命时期,惠州是广东红色政权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全国、全省发展党员人数较多的地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惠州是广东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解放战争时期,惠州是广东解放战争的主要解放区之一,是广东全省革命群众人数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的诞生地。

惠州保留众多新民主主义革命旧址,如惠东县高潭的全国最早一批区级苏维埃政权旧址、博罗县罗浮山的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香港秘密大营救中的惠州接送站旧址东湖旅店、粤赣湘边纵队誓师成立地旧址惠东县安墩镇黄沙村……这些革命旧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历史见证,将激励惠州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

桥西街道都市巷9号

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旧址

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旧址位于惠城区桥西街道都市巷9号。该建筑坐东向西,青砖瓦房,前后二进结构,中间有一个天井,共8房2厅,面积约300平方米。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旧址,也是广东省农民协会惠州办事处、中共惠州地方委员会、惠阳县农民协会旧址。

近代以来,在先进知识分子的组织下,惠州工农运动成为广东工农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19年5月,惠州工人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1922年5月,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后,惠州的工会组织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社会力量。1923年1月,中国第一个县级农会——— 海丰总农会成立。5月,海丰、陆丰、惠阳三县的农会扩大为惠州农民联合会。7月,惠州农民联合会再扩大为广东省农会,辖粤东6个县的农会,会员达到13万多人。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攻克惠州后,在惠州设立东征军惠州留守处,开展工农运动。此后,在惠州的国民革命军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成立中共惠州支部,成为惠州工农运动的主要领导者。1925年10月26日,成立惠州第一个工会组织——— 理发工会。接着,船业、车衣、邮差、油业、茶庄、酒楼(制饼)行业等10个工会相继成立,会员有2896人。1926年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设立惠州办事处,领导惠阳、紫金、博罗、河源、龙川、和平、连平、新丰8县的工人运动。此后,各县的工会组织蓬勃发展,到4月30日,惠州办事处下辖各县有工会30个,会员发展到7885人。1926年7月16日,根据形势的需要,中华全国总工会撤销惠州办事处,惠州工人运动由本地工人代表大会负责领导。

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举行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期间,惠州农民运动有力配合了国民革命军。1926年1月13日,广东省农民协会成立惠州办事处,朱祺任主任,卢耀门任秘书,统一领导惠属各县农会。1926年9月,由何友逖继任主任,办事处下设各县特派员及宣传员。办事处成立后,负责指导惠州地区的惠阳、博罗、河源、龙川、紫金、和平、连平、新丰8县的农运工作,帮助各县发展农会组织,维护广大农民利益,反对地主豪绅的压迫和剥削。

中华全国总工会惠州办事处、广东省农民协会惠州办事处旧址保存尚好。它见证了大革命时期惠州的革命历史,1978年由惠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百庆楼

见证东江地区革命武装斗争

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红二师师部旧址位于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白洋湖百庆楼,是海陆惠紫革命根据地后方基地中洞遗址群的主要建筑之一。

1927年5月,东江第一次武装起义后,海(丰)陆(丰)惠(阳)紫(金)四县工农革命武装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各县城,向中洞集中。在酝酿组织东江第二次武装暴动期间,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由海陆丰转移进入中洞,在百庆楼办公,彭湃任书记,张善铭代理书记。同年八九月间,东江革命委员会成立,由黄雍任主席,亦迁入百庆楼办公。10月中旬,南昌起义部队余部1000多人进入中洞,并在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的领导下,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后称红二师),师部亦设在百庆楼,由董朗任师长,颜昌颐任党代表,王备任参谋长。1928年3月,高潭的土地革命受到挫折后,百庆楼遭国民党军队焚毁。1929年10月,红军第49团成立后,在百庆楼遗址搭建茅草房办公。

2002年冬,惠州市、惠东县两级人民政府在百庆楼原址上利用原地基按原貌修复。修复后的百庆楼增设展览内容,在张善铭、董朗、颜昌颐、王备、刘琴西等领导人的卧室以及警卫室、厨房、储藏室分别陈列文物,上下正厅、左右横屋上下厅两侧墙上相对应地陈列着组织机构序列、领导人像及简介、文物图片等,并在楼内设参观走廊,用书画和摄影作品展示百庆楼的历史,现已成为惠州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百庆楼见证了东江地区武装斗争情况,具有极高的文物保护和研究价值。百庆楼为研究广东革命斗争历史提供了实物见证,于2004年被惠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惠东县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育英楼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

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成立旧址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育英楼,坐落在叶挺将军故居的左后侧。育英楼为叶挺将军胞弟叶辅平于20世纪30年代初所建。整个建筑物面积800平方米,坐北向南,土木结构,左右对称,上、下两进组成小四合院。自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队部迁往坪山后,便长期闲置。1985年,惠阳县人民政府拨款进行第一次修葺,基本恢复其原有建筑面貌。2003年,惠阳区人民政府再次拨款修葺。楼内陈列文物、图片120多件。大楼左、右两侧及门前三面绿化,与叶挺故居、读书亭和腾云学校连成一片,构成相对完整的建筑群。

1938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香港市委、海员工委和东南特委多次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决定由中共香港海员工委书记曾生带队到惠阳组织人民抗日武装。10月24日,曾生、谢鹤筹、周伯明等带领由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组成的临时工作团到达惠阳坪山。10月30日,在坪山羊母嶂,由曾生主持召开干部会议,正式宣布成立中共惠宝工作委员会,同时决定成立惠 (阳)宝(安)人民抗日游击队。不久,中共东南特委选派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军事骨干彭沃、翟信、陈石甫等18人回到惠阳淡水,惠阳地方党组织又选送10多名自卫队员,组成了一支小队伍。12月2日,中共惠宝工委在育英楼正式成立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共100多人。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深入,该部队后来发展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的主要力量。

育英楼于2004年由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白芒坑

全村33人参加革命队伍

白芒坑革命旧址位于龙门县平陵镇山下村白芒坑村,该村松龄围民居时为中国红军第四师师部旧址、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三支队司令部旧址。松龄围民居三堂四横,门前建有禾坪及池塘,是清代客家围屋建筑,现保存完好。该建筑坐东南向西北,总面阔55米,通进深26.4米,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为弘扬革命精神,激励后人,龙门县人民政府在松龄围左侧一口古井旁竖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红军井遗址”,另外还竖立有徐向前元帅雕塑等。

1925年,叶剑英奉命协助张民达师长,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参加东征时,两次经过白芒坑,并在白芒坑铲头坳地段击溃林虎叛军,为东征胜利奠定基础。1927年广州起义后,由叶镛、徐向前等领导的红四师从广州花县出发,抵达龙门县城,驻扎龙门休整。当年12月27日,红四师离开龙门过平陵,在白芒坑休整,红四师官兵夜宿该村的松龄围。红四师休整数日,向广大村民宣传红军的革命方针和宗旨,奠定白芒坑村民追随共产党参与革命的精神基础。休整完毕后,红四师开拔至河源,最后在海丰与红二师胜利会师。后来的边纵官兵将原来红四师开凿的水井修建命名为“红军井”,作为纪念。抗日战争期间,白芒坑办起民众抗日学校,组成中共白芒坑党小组,开展抗日宣传与斗争。解放战争时期,白芒坑依旧是当地革命活跃地带,曾组织多次反击国民党“清剿”的行动并最终取得胜利。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前,该村原有220人,其中有33人参加革命队伍,有12位村民献出宝贵生命。

龙门县商会旧址

见证新型革命军队发展壮大

红四师师部旧址位于龙门县龙城街道顶新街16号龙门县商会,始建于清代,为三合院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78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1927年12月13日,广州起义失败后,由中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教导团、警卫团和黄埔军校特务营等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共1200多人,突破重围转移到花县县城。12月16日,在花县县立第一小学召开党的联席会议,讨论部队的改编和行动方向。会议决定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叶镛为师长,宋湘涛为副师长,并选举产生中共第四师委员会,以唐维为书记。12月20日,红四师由王坪进入龙城,师部驻古?口街(今顶新街)县商会,1000多名士兵则宿营在县伯衡小学(现龙城第二小学)。部队领导机关在休整期间还讨论了下一步行动问题,决定部队到海陆丰与红二师会合,参加土地革命。

梅花馆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部旧址

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部旧址位于惠城区桥西街道金带街3巷7号梅花馆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江地区抗日救亡运动进入高潮。8月,香港、澳门同胞和海外华侨组织的回乡服务团体开始回到东江地区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0月,日军从大亚湾登陆入侵华南,东江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12月中旬,在中共东南特委的主持下,南洋惠侨救乡会、香港惠阳青年会、余闲乐社和海陆丰同乡会代表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动员和组织爱国青年回乡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1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在惠阳淡水正式成立,先后组建惠阳、海陆丰、博罗、紫金、河源、龙川、和平7个分团 (后分团改为队)和东(莞)、宝(安)、增(城)、龙(门)、两才、文森、吉隆坡等8个队以及一个东江流动歌剧团,人数发展到500多人。4月,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总团部从淡水迁到惠州,在惠州爱国民主人士张友仁大力支持下,以金带街张家梅花馆为东团团部办公地点。

梅花馆2004年由惠州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湖旅店

抗战时期香港秘密大营救中转站

香港秘密大营救惠州中转站旧址位于惠城区桥东街道上板塘70号东湖旅店。1938年10月,惠州沦陷,桥西和桥东的旅店几乎被烧光,原有酒店和旅店无法复业。于是,部分有钱人家将幸免的房屋改为旅店,翟雨亭也把自己的洋楼改成了东湖旅店。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10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东沿海沦陷,香港成为孤岛。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随即占领香港。此前为宣传抗日而聚集在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成为日军的搜捕对象。中共中央指示南方局周恩来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等人组织对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的秘密大营救工作。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以及中共粤南省委、中共香港市委等党组织都投入秘密大营救工作。惠州作为中转站,在秘密大营救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2年1月,秘密营救出来的文化界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在各地党组织及抗日游击队员的掩护下分批转移到内地。2月14日,第一批文化人士茅盾、孔德?、叶以群、胡仲持、廖沫沙、韩幽桐等从惠阳沙坑经永湖、三栋到达惠州。这批文化人士被秘密地安排入住东湖旅店等待时机,然后从惠州乘船走东江水路前往老隆,再从老隆转移到后方。此后,一批批文化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如胡绳、胡风、宋之的、戈宝权、刘清扬、于伶、杨刚、张友渔、邹韬奋等,都经惠州中转到后方。香港秘密大营救的行动保护了中华民族的一批文化界精英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壮举。

至今保存完好的东湖旅店为保护著名爱国人士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惠州当时抢救护送中国著名文化人士的历史。东湖旅店作为一处接待护送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界爱国人士的基地,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

冲虚古观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博罗县罗浮山风景名胜区朱明洞景区冲虚古观内。初为葛洪修炼的南庵,称都虚,后改冲虚。明清时期道观皆有修葺,清光绪年间重修。

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是在华南敌后抗日战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它是由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和宝惠边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等抗日武装于1943年12月组建而成的华南人民抗日武装的主力部队。1944年7月,随着敌后抗日武装的发展和东江党组织活动的全面恢复,东江纵队开辟了以罗浮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45年5月,中共广东省临委、东江军政委员会以及东江纵队司令部、政治部、后勤机关等先后进驻罗浮山冲虚观。1945年7月6日至22日,中共广东省临委在冲虚观召开干部扩大会议。会议统一了广东党组织的思想,建立了领导机构,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这次会议是广东党组织历史上一次具有标志意义的会议。同年8月,广东区党委贯彻中央军委向北发展的指示,由王作尧、杨康华、林锵云组成的粤北指挥部率领东江纵队第五支队、军政干校等共1100余人北上,准备与王震率领的南下部队359旅会师,开辟五岭根据地。随后,广东区党委、东江纵队领导机关也逐步撤离罗浮山。

2008年10月1日,博罗县人民政府在冲虚古观门前立东江纵队司令部纪念碑。同时,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于1985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江厦村碉楼

村民打死打伤日军30余人

江厦人民抗日斗争旧址位于龙门县龙城街道江厦村。旧址为一座四层明清时期青水砖墙碉楼,砖、木结构,高16米,宽6米,长12米。青砖墙身每层外置有大、小不同的枪眼。

1944年7月2日下午,一队日军由增城开往龙门县城,行至城郊周田村时,日本侦察兵发现龙门县城已人去城空,大部分居民已撤离到县城附近的江厦村等地,日军因此改变计划,转向江厦村进军。黄昏时分,行至江厦村谭仙公庙的日军被村民发现,江厦村组织青壮年成立了一支自卫队伏击日军,分为两队,一队埋伏在谭仙公庙正面田坎上,一队埋伏在新庄坳小山侧面,同时阻击日军。在这次战斗中,村民使用了土枪、土炮等武器,由于日军不熟悉地形而不敢进村,只占领近处山头进行反击。自卫队员们奋起抵抗,从傍晚一直打到晚上8时,阻击日军近3个小时,打死打伤日军30余人,其中击毙大佐1名。与日军战斗后,江厦碉楼被炮轰毁,被烧(炮)毁房屋30多间,现碉楼已坍塌半边,村民称之为“半边楼”。

黄沙小学

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

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惠东县安墩镇黄沙村黄沙小学。其建筑物为三合土泥砖瓦木结构,白墙灰瓦硬山顶为主的“上三下三”普通围屋,始建于1939年,1940年落成。当时是黄沙小学的校舍,有教室5间、教师宿舍2间,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

1948年12月下旬至1949年1月中旬,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为了贯彻在解放战争期间建立巩固的大块根据地,把游击战争推向新的阶段的指示,由粤赣湘边区党委在黄沙小学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由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副书记、粤赣湘边区党委书记尹林平主持。会议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南方游击战争的重要指示,对1948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对军事、经济、民运等项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部署。会议期间,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发来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的电报。中央军委任命尹林平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松坚为副司令员,左洪涛为政治部主任。司令部即设在黄沙小学。

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于1987年由惠东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8月由惠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惠东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摘自《惠州名迹荟萃》)

新闻推荐

见证沧桑巨变畅享美好生活 惠州市两位共和国同龄人讲述与祖国母亲的故事

新中国迎来69岁华诞。日前,记者采访了惠州市部分与共和国同龄的人。在海外经商的惠州老人刘顺青,博罗县老年大学副校长张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