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18世纪的风景里,与杰出心灵对自然的感知共鸣
国庆旅游,首都北京是大家的热门之选。如果您今年小长假期间有到北京旅游的计划,可别错过了去中国美术馆参观“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1700~1980)”。
这个展览于9月12日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作为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英国风景画展,展览此前曾于几个月前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与实地旅游,欣赏现实风景相比,这次在画框前,面对原作的难得旅程,在为观众献上视觉盛宴的同时,还将用艺术作品编织出英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绚丽篇章。本次展览分为“现实与梦想”“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与印象主义”“现代早期风景艺术”和“现代晚期风景艺术”五个部分,集中向观众展示庚斯博罗、透纳、康斯太勃尔、吉尔丁、科曾斯父子等 18、19 世纪的知名风景画家,以及拉斐尔前派、印象派画家,此外还有 20 世纪超现实主义、先锋现代主义画家的作品,以全面展示 18 至 20 世纪英国风景绘画发展历程。
看 点
风景画里,你看到的不仅是自然
起初,风景绘画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在肖像画中充当背景,直到 18 世纪初,风景图像才成为英国视觉艺术领域的一股重要风潮。
风景艺术几乎是英国艺术乃至英国文化的核心所在,而英国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素以风景画收藏闻名。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曾负责泰特美术馆公共教育的理查德·汉弗莱斯表示:“从康斯太勃尔笔下柔和的景致,到约翰·马丁所做(宗教)启示性的作品,从透纳的雪山风暴到纳什的超现实风景,风景画在过去三个世纪中成为英国对艺术史最重要的贡献。这次展览将呈现英国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们的杰出成就,揭示一个关于自然世界变迁与人类思考延续性的丰富故事。”
如果不是仅仅从美术的角度来观看这些作品的话,或者我们会获得更多。比如这次展览的预告片里将风景画与英国文学改编电影的画面进行了跨时代的联结。《格里松山的雪崩》与《呼啸山庄》,《兰托尼修道院》与《简爱》,《池塘边赶牛的少年》《冬季劳作》与《苔丝》,《火车》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还有简·奥斯汀在《理智与情感》和《傲慢与偏见》中所描绘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景象,在《白色卵石》与《英国橡树》中得到了映见。
玛丽安娜被布兰登上校抱回来的雨天,埃莉诺与爱德华散步的午后场景,伊丽莎白漫步的乡间小路……一幕幕经典场面在风景画作中变得有迹可循,变得真实,变得亲切。
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曾写道:“我仍如往日,喜爱草原、森林和崇山峻岭,喜爱这绿色世界的千姿百态,喜爱我耳目所及的森罗万象。”在展厅踱步,耳畔仿佛会传来威廉·布莱克等桂冠诗人的诗句。
展览题为“心灵的风景”,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更深入探索了几百年来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我们得以看到那些杰出的艺术心灵对自然的感知。
观 展
风景画是一扇洞见西方历史与艺术的窗口
现实与梦想
17 世纪的科学革命引领着艺术家们对大自然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从树木山丘,到云彩霓虹,无不被刻画得淋漓尽致。
作为英国风景绘画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是英国最成功的世俗肖像画家之一,托马斯·庚斯博罗(1727~1788)在他的名作《演奏大提琴的约翰·查菲牧师》中,营造出一个充满田园氛围的风景世界。
画面的背景描绘的是一片虚构的风景,由阴沉的天空、湖泊和远山构成,而牧师正坐在一棵树下,他将大提琴置于双膝之间,身后是一只爬满常春藤的大缸和一间神庙,庙里有一座手执里拉琴的人物雕像,以强调这幅肖像画所要表现的音乐主题。
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真正使英国风景绘画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绘画影响而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人是透纳和康斯太勃尔。
18 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风景是对讲求平衡与美的古典审美的反叛。艺术家们寻求“崇高”的主题,以期更深刻地表现与大自然的情感交融。因此,暴风雨和地震等野蛮又危险的自然现象成了当时典型的风景画主题。当时的画家中以透纳最为卓越。例如他的《格里松山的雪崩》,意图刻画出冰块与岩石丰富的质感与纹理,以期向观众传达壮丽大自然所蕴含的一种令人敬畏和毁灭性的力量。
与透纳不同的是,约翰·康斯太勃尔(1776~1837)并未去国外游历,而是更偏爱本国的风景,题材通常取自其家乡埃塞克斯郡和萨福克郡的景色。《布莱顿链条码头》描绘的画面中,建于 1823 年的链条码头笔直通往前方,一切都处在一大片阴沉沉的天空之下。
自然主义与印象主义
19 世纪早期,自然主义不同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画家所创作的风景绘画,产生了一种新的趣味,早期风景艺术的宏伟壮观被摒弃,艺术家转而创作让人感觉更为亲近的风景画。
此次展览中,康斯太勃尔的《戴德姆的水闸和磨坊》是一幅未完成的室外写生油画底稿。这幅画展现了斯陶尔河上一座面粉磨坊前的水闸,磨坊的主人正是艺术家的父亲,一位富有的磨坊主。
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1829~1896)是那个时代最成功的画家之一,1885 年他被授予爵位,并于 1896 年当选为皇家美术学院的院长。作品《月亮已经升起,但夜晚尚未降临》标题取自拜伦的诗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意指一天中难以描绘、神秘莫测的时间。
现代早期风景艺术
20 世纪上半叶的英国风景艺术呈现出一种既锐意创新又极端保守的双重性。包括詹姆斯·迪克森·英尼斯、爱德华·沃兹沃斯和伊冯·希钦斯在内的艺术家们,对欧洲艺坛的激烈变化做出回应。在他们的作品中,不难看到野兽派、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的痕迹。
詹姆斯·迪克森·英尼斯(1887~1914)的《北威尔士的阿雷尼格山》创作于 1913 年。这是他以此风景为题材创作的系列作品中最大的一幅。画面以迅捷流畅的笔触绘就,其中能够看到“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的影响。
也有许多艺术家寻求创新与传统的结合。保罗·纳什(1889~1946)是 20 世纪 30 年代英国超现实主义的主要倡导者。《梦中的风景》很明显受到意大利形而上学派画家乔治· 德· 基里科的影响,表现了艺术家非常熟悉的英格兰西南部的多塞特海岸,代表梦的意象是一只巨大的鹰。
现代晚期风景艺术
到了20世纪中后期,英国风景绘画艺术仍然在不断创新,从展览的最后几件展品可以看出,这一艺术依然充满着无限的新意与可能。
弗兰克·奥尔巴赫(1931年生)的《大熊座的起源》,在绘制图像时反复刮平画布上的颜料,营造一种抽象感的同时,仍然保留了艺术家长时间观察后的结果:它可以是一根树枝、几条人行道或者一根灯柱。人们可以在此看到伦敦的全景。
理查德·朗(1945年生)没有采用绘画的方式,而是使用其他在世界各地行走时寻找到的素材来创作。《行走一百英里》这件作品左侧是一幅德文郡达特穆尔地区的地图,地图上的圆圈表示一百英里的步行路线,右边是他每日行走时写下的观察和感受,文字下方为行走时所摄的照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燕文通讯员邓建威)连日来,博罗福田镇“两违”整治工作组以“一村一场”的形式,巡回到18个村(社区)以及重点的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