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等生“舒适区” 让“一流”成为精神坐标

南方日报 2018-09-28 16:06

■策论

王彪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座城市也要有精神。”在今年召开的惠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惠州市委书记李贻伟如是说。

这点精神对于扼东江、临南海,屏障岭南腹地的“岭东雄郡”惠州来说,或正是惠州十年后成为一流城市的牵引动力。

在广东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奏响了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开创广东工作新局面前进号角的背景下,市委全会提出“要在未来十年把惠州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城市。”也就有了对惠州历史负责,对广东发展担当的更多意义。

惠州整体属于珠三角核心区,同时也有沿海区域和北部山区,从经济结构、地形地貌和区域发展格局上,都堪称广东的缩影。惠州所处的中等生“舒适区”也是国内很多城市发展现状的写照。在广东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取代发达地区溢出带动梯次发展的新形势下,争创一流城市,更加凸显了勇于担当的惠州胆识和开拓进取的广东价值。

在“粤港澳大湾区”正破壳而出的今天,惠州争创国内一流城市,正当其时。

对照全球,要一流“宜居性”也要一流“竞争力”

梳理21世纪初以来国内外主要城市的发展战略可以看到,全球大城市发展又到转型关口。

世界一流城市的长期规划表明,对城市经济实力的追求,正在被城市竞争力和宜居性的“双线目标”所取代,如伦敦提出一面要做世界城市、区域协作中心,另一面是民享之城、公平之城、可达之城和绿色之城,上海将“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作为规划实施的根本落脚点”。巴黎、香港、悉尼等城市也不约而同地提出增强宜居性、增强经济竞争力并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惠州在城市能级和竞争力上难以与上述城市比肩,但在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及破解方案上则完全可以“拿来主义”。而如果说上述城市规划的成效仍有待时间检验,历史上有这样一座城市在很多方面值得惠州借鉴。

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从16世纪末开始,由于贸易便利性——更高效的销售网络、更丰富的投资渠道以及更低廉的营商成本而迅速崛起,成立了世界上首个以金融股票为主的证券交易所,成立了保险业行会等现代行业协会,一跃成为当时最耀眼的世界性港口城市和金融中心。

在城市竞争力快速发展的同时,阿姆斯特丹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上同样有独到之处。在阿姆斯特丹,土地所有者必须在城市管理者的指导下逐个地段次第开发,配套设施也都服务于公共目的,坚固堤坝和运河塑造了优美的风景山水,这些举措让阿姆斯特丹成为城市向经济中心飞跃而保留原有城市面貌的著名样板。

“有机团结”,用科技和机制创新提升发展动能

惠州只有正视不平衡、尊重发展的差异化、推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才能实现整体的协调发展。

“有机团结”指的是这样一种状况:社会成员之间如同人体各器官一样紧密协作。与之相反的是“机械团结”,所有人都执行相似的工作,但彼此相对独立,缺乏实质性交融。

当下的惠州,在不少领域还存在“机械团结”。城乡之间、各县区之间、各部门之间、各产业之间、同个领域不同环节之间的融合发展仍旧处于粗放阶段。从发展状况的比拼上看,越是强调发展效益和质量,惠州在珠三角和广东的排名往往越是靠后。

绿色生态、宜居宜游,历来是惠州的优势。然而,如果没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创新生态、交通网络、高效有序的城市治理等“加持”,惠州很容易处在自身发展的“舒适区”,难以取得突破性成就。相反,如果过于强调短期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环境和“惠民”目标,城乡发展和绩效考核“一刀切”,同样难以建成一流城市。

建成一流城市,也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推动引领。当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在惠州旁边进行得如火如荼时,惠州不宜妄自菲薄更不应裹足不前。

美国旧金山湾区东南部的费利蒙市,紧邻旧金山和硅谷核心区圣何塞,这与惠州紧邻港深的区位特点极为相似。费利蒙凭借高品质的生活、优质的学区、方便的交通、良好的产业基础,成为全美人均科技类初创公司最多的城市。

参照费利蒙的发展经验,全面打通与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对接,正是惠州支撑创新型企业孵化成长和产业集群壮大的不二选择。

城市精神,不做“追随者”,立志做“引领者”

要改变城市的发展态势,培育更加进取的城市性格、更加开放的城市精神不可或缺。惠州的历史文化体现在水东街、在东坡祠、在罗浮山,但在力争“一流”的背景下,其城市精神更体现在发展中对问题是视而不见还是立行立改,对改革是停留于口号还是落实于行动,对创新是欲迎还拒还是大胆引入。

惠州要走出“中等生”的舒适区,不是这座城市不要舒适,正相反,是通过一个时期的艰苦努力,让这座城市的宜居属性更加凸显,城市生活更加安全、舒适和便利,让科研创新等领域更具活力。

惠州应有魄力有自信,从我到来、我学习,升级为我实践、我改革、我创新、我引领。惠州应该有更高的发展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做其他一流城市的后花园或辐射区,而是主动作为,实现差异化的协同发展,做具有自身特色的一流城市。

1997年,惠州本土企业TCL通过与市政府签约成功转制,成长为年营收上千亿的名企,改革的胆识正是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惠州这样的经典案例理应更多一些。

“胆识”,不只包括勇于改革的胆量,还包括善于改革善于发展的见识,也只有这两者相加,惠州方有机会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国内一流城市。

惠州要突破现有产业格局、城市发展格局,就必须将“胆识”融入城市精神,才能成为一座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活力之城和令人向往的现代品质城市,成为与粤港澳大湾区匹配的一流城市,并在这过程中,彰显“争创一流”的城市精神,贡献进取勇为的惠州力量,分担“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广东使命。

新闻推荐

金融普惠,教育先行 中国银行惠州分行积极开展青少年金融教育工作

金融普惠、教育先行,中国银行惠州分行深入校园积极开展青少年金融教育工作。青年的金融素养对国家未来的经济建设影响深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