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心是看到孩子成长” 记者走进惠州特殊教育学校,记录优秀特教老师的感人故事

南方日报 2018-09-21 17:20

从左到右分别是陈燕、张智华、熊瑶、赵倩。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惠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有这样几名老师,她们长时间坚守特教一线,陪伴孩子成长,获得了诸多荣誉。尽管她们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原因各不相同,但都凭着爱心、细心和耐心,教育许多特殊孩子成才,成为惠州特殊教育领域的榜样人物。9月18日上午,南方日报记者走进惠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倾听这些老师身上平凡又感人的故事。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周春

看了《千手观音》,选择投身特殊教育

在接受采访的4名老师中,从业9年的陈燕,算是资历相对年轻的老师,她2009年6月毕业于西南大学教育学院。说起为何选择特殊教育,居然与2005年春晚有关,那一群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给了陈燕很大震撼,刚好面临选择特殊教育还是小学教育做专业的她,决定投身特殊教育。

熊瑶2004年毕业西南师范大学,是惠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较早引进的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来自内蒙古的赵倩,也从业14年了,2004年6月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同年8月就来到惠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张智华是惠州本地人,当初选择特殊教育有一点小意外,她自己很想留在惠州,希望考上惠州师范学校,没想到被中山教育特殊师范提前把档案调走了。“我的老爸劝我,等你毕业,说不定惠州就有一所特殊学校了。”张智华笑说她的父亲有预测神力。她1997年毕业,惠州当年7月就开办了市特殊教育学校,她也因此成为与学校共同成长21年的教师。

虽然选择特殊教育的原因各异,但走上这个岗位,她们都是干一行爱一行,不仅坚守在自己的专业,而且都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水平。张智华之前算是中专毕业,此后又相继在惠州学院拿到专科、本科的函授证书。熊瑶在十几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最大体会,就是日常的教育教学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会事半功倍,为此,她在教育学学士之外,还去惠州学院拿了英语双学士,2015年9月,她又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考上西南大学的特殊教育硕士研究生。

“每一小步骤都可能要重复二十遍”

特殊教学中,智障教学要求更高,班主任更是班上的核心,惠州市特殊教育学校为老师制定了“三心”要求,分别是爱心、细心和耐心。

陈燕一直在启智班,她的感觉是智力障碍的学生,要么曾被放弃,要么多受宠溺,生活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差,一般需要从基本规则入手,需要非常大的耐心,“比如教一年级新生适应学校规则,普通学校只需一两天,我们需要一个月,还要重复练习,天天巩固,有些技能还要分成若干个小步骤分步教学,每一小步骤可能要重复十遍、二十遍”。

赵倩认为,爱心的具体表现应该是信任,她从业多年最难忘的事,是刚当老师不久,有个八年级的男生,基本跟她同龄,非常调皮。有一次,学校6楼的花草被人拔掉了,很多人都怀疑是这个男生所为,赵倩最初也劝他做了错事要勇于承认,但这个男生坚决否认,她最后选择相信他,经过一段时间调查,发现真不是这个学生做的。“从此我记住了,对待特殊儿童,尤其不能有先入为主的偏见,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与信任。”

张智华对此十分认同,她不仅理解和信任学生,有时还主动成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润滑剂。她曾教过一个叫韩宝华的学生,成绩还不错,从初中升高中时,想去考广州的学校,但她的爸爸认为留在惠州更加方便,不支持她去考试。得知此事后,张智华主动打电话给她的爸爸,并且说服了他。在老师的这种信任和支持下,韩宝华最终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广州智聪学校高中部。

熊瑶介绍,由于特殊学校的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相对缺乏,文化知识背景薄弱,情绪易激动,信心不足。因此,她在教学中很重视情感教育,善于用爱来感染学生,和学生建立起尊重、平等、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说到教学心得,她特别强调的是:“首先就是观念上不要把他们当作特殊孩子,他们做得了的事,或者有些经过评估知道他们做得了的,要放手让他们去做,这样他们才能找到自尊、自信和自爱,建立起这种情感认同,才打好了学习其他的基础。”

学生的成长是最大收获

2018年教师节,熊瑶获评广东省第十批特级教师,张智华获得“惠州市优秀教师”,陈燕获得“惠州市优秀班主任”,赵倩获得“惠州市德育工作标兵”,这些都是最新的荣誉。说起当老师的最大收获,她们不约而同地讲到学生的成长。

作为学校心理辅导小组成员,赵倩善于辅导有心理困扰的同学。她喜欢观察并主动找学生了解心理状况,她经常利用课间、放学后与同学们谈心,及时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她跟踪辅导的周智轩,最开始很自卑,疑心重,与父亲关系紧张,经过几年辅导,他顺利度过青春期,到初中毕业时,已成长为一名充满朝气、与家人关系融洽的阳光青年,并且顺利考上了广州市聋人学校的高中。

陈燕相对活泼,最近4年她已换了3个班,她善于通过趣味化的班级活动如“木头人”“钻洞洞”等,打开智障孩子们的内心,帮助他们学会遵守规则、学会同学间的交往和互动、等待与分享。她喜欢组织活动锻炼学生的胆量,让他们变得自信和开朗,有时也会到校外,去公园踏青、走进麦当劳等,教会他们基本的安全知识和社会规则,帮助他们认识社会,遵守社会规范,同时让社会人士能正确地认识这些孩子,尊重和接纳他们,给予他们平等和尊严。陈燕说:“最开心的是,看着这些智障的孩子经过努力后,能够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回归普通学校,虽然他们进步得很慢。”

张智华与熊瑶一起搭过班子,一个教数学,一个教语文。她们最难忘的是2010年那届学生,在参加广州聋人学校的高中升学考试中,10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其中邓宇捷获得数学单科满分,总分也是全省第一名。

张智华还记得邓宇捷是从普通学校转学过来的,由于耳朵有点听力障碍,不能参加普通学校的中考。熊瑶对这个学生的印象也很深,“相比于完全听不到的人,能够听一点的人是最痛苦的,他听不完全,却又不懂手语,所以心理负担很重。”为此,张智华经常鼓励他,增强他的信心。他后来如愿考上天津理工大学后,参加“对母校想说的话”的节目录制,最记得的是张智华的鼓励和支持。

作为有丰富经验的特殊教育教师,熊瑶的得意之作,是参与制订了启聪高中部教学改革、特殊学校艺术教育改革等方案,这些方案后来落地实施,最终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了解到,2015年,由熊瑶担任语文教学的惠州市特殊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生10人参加高考,升学率达100%,填补了惠州本土培养的聋人高中生考上大学的空白,对于惠州市特教事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中,严慧珊同学全省排名第三名,且被郑州师范学院(本科)录取。2016年,由熊瑶担任语文教学的第二届高中毕业班,全体学生在高三阶段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实现8名毕业生中3人考上郑州师范学院(本科),其中许惠玲、傅君如语文单科成绩分别为115分和110分,分列全省单科第六和第九名。

新闻推荐

家人求助“南方+” 台风登陆前夜走丢的惠州老人平安归家

南方日报讯(见习记者/于蕾)16日早上,惠州走丢的86岁老人朱禅贞被家人找到,平安返家。朱禅贞的孙子陈锦炯向“南方+”发来感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