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塞上“绿肥黄瘦” 宁夏奋进60年巡礼之生态文明篇
据新华社银川8月28日电宁夏虽有“塞上江南”之称,但山多川少,在黄河无法滋养到的干旱地区,风大沙多是人们抹不去的生存记忆。“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风吹沙子走,抬脚不见踪。”满目苍黄一度是宁夏的生态底色。饱尝生态恶化之苦的宁夏,过去几十年间战黄沙、治水土,染绿荒山、扮靓城乡,一代接着一代干,绘就一幅全新的生态画卷。再看今日塞上,已是“绿肥黄瘦”。
生态逆转拓宽生存空间
宁夏三面环沙,干旱少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1958年自治区成立之初,全区沙化土地面积达2475万亩,约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24.8%。由于过度放牧和开垦,生态环境一度持续恶化。
为了生存和发展,宁夏人向黄沙宣战,防沙治沙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工程。2003年起,宁夏实行全境禁牧封育,加快草原植被恢复,并依托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逐步完善不同区域的防沙治沙模式。同时将防沙、治沙、用沙相结合,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推动山川土地由“黄”向“绿”转变。
如今,宁夏沙化土地面积已缩减到1686万亩,荒漠化土地面积也由20世纪末的4811万亩减少到4184万亩,实现了沙漠化逆转,沙化、荒漠化土地连续20年“双缩减”,肆虐的黄沙日渐温驯。
牢铸生态安全绿色屏障
盛夏时节,宁夏南部的大山之间满眼苍翠,山桃、山杏、云杉、刺槐和各种叫不上名字的灌木、苔草层层叠叠铺满山坡。山涧溪水潺潺,不时有野鸡、野兔从路旁蹿出。
这里是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曾经十年九旱、十山九秃。在诗人笔下,这里的春天“风一咳嗽,吐出漫天的黄沙”。
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天然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得益于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的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昔日满目焦黄的西海固变身“旱塬绿洲”。固原市森林覆盖率更是超过25%,林草覆盖度达到73%,年均降水量由10年前的200毫米左右增加到约450毫米。
“绿色福利”普惠城乡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公园里,胡杨垂柳迎风起舞,奇花异石缤纷夺目,亭台水榭等点缀其间,一湖九桥、一园十景,美不胜收。这座宛如江南园林的公园本是当地一座发电厂的排灰场,曾是大武口区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发展理念转变,宁夏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打响蓝天保卫战、综合整治黄河流域水污染、推进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等系列措施纷纷取得实效。
人居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城乡群众从中受益。在城市,错落分布的小微公园让老百姓“开窗就能赏景,出门就能游玩”;在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等困扰群众的问题得到根本扭转,一批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也建设起来。
新闻推荐
仲恺大道5公里路段 将借道惠盐高速 缓解交通拥堵,方便实施仲恺大道惠环段改扩建
南方日报讯(记者/刘光明宝)20日,记者从仲恺高新区住建局获悉,从9月起,仲恺大道有5公里路段将借道惠盐高速公路,以缓解交通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