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赛:坚持技术创新争创国际一流企业 经过35年发展成为拥有两家A股上市公司,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
▲位于深圳南山高新区的德赛科技大厦。
▲德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市区鹅岭西路旁的旧厂房。图片由德赛提供
数读德赛
德赛集团是中国制造500强企业,合作伙伴和客户中有30多家是世界500强企业。
德赛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立业之本,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工业设计中心等平台;设立了新加坡、英国、日本、北京、深圳、南京、上海、成都、惠州等海内外的研发机构;拥有2500多名研发人员。
截至2017年底,集团共申请专利3227项,荣获中国专利金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2017年,德赛实现销售收入248.18亿元,同比增长22.28%,经营效益实现了连续8年良好增长。
去年12月底,德赛西威登陆深交所,德赛集团成为惠州第一家旗下同时拥有两家A股上市公司的企业。作为国有控股企业,德赛已成为一家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
35年来,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德赛从与国际知名企业合资合作的“借船出海”,到自主研发并创立“德赛品牌”,再到形成以“汽车电子、新能源电池”双核驱动,信息科技、LED光电、IC设计、自动化装备、精密部件等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联合舰队”。
特别是近十年,德赛坚持 “核心聚焦、创新驱动、效益优先”的经营理念,建立了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先进制造体系和支撑核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体系。如今,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德赛开启了新征程:朝着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企业迈进。
■“借船出海”搞合资
与国际知名企业合资办厂快速发展
成立于1983年的德赛集团,前身为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
时光回溯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寂的惠州大地,毗邻港澳的惠州第一时间感受到 “东江水暖”。
1983年,惠阳地区行政公署提出以“办实业、打基础”为突破口,打开惠州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当年10月,惠阳地区迅速成立了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几个敢于“吃螃蟹”的机关干部,在分管工业的主要领导支持下,走出行署机关的办公室,开始了创业之旅。
然而,由于资金不足、人力不够,加上外部环境尚不够明朗,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谁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总公司成立之后的两三年生存很困难,一帮人到处找项目、找资金,收效甚微。
转机出现在1986年。
第一代创业的德赛人,充分利用国家的开放政策,借助政府全方位的大力支持,这一年,德赛第一次“嫁接”国际资本香港金山集团,与香港金山集团签署了第一个合作项目。
这也是惠州招商引资的第一项成果。同样是这一年,公司先后引进4家企业,并展开全面合作。其中,包括中欧、信华、柏惠、百汇。
时间进入1988年,随着撤地区设地级市,惠阳地区工业发展总公司更名为“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统计数据显示,1988年,市工业发展总公司工业产值达到3亿元。当年,全市GDP仅3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40.3:26.2:33.5。
合资,让德赛“借船出海”。从1983年成立到1993年,德赛先后引进了香港金山、荷兰飞利浦、美国唐德、日本东芝等众多国际著名跨国公司。随着30多家合资厂先后投产,公司的年工业总产值比当时惠州几个县(区)的生产总值总和还多。
对于德赛来说,与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合作,不仅仅是资金、技术上的合作,更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走上了一条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道路,为德赛品牌产业的迅速崛起乃至惠州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主创新”创品牌
加强自主创新打响德赛品牌实现完美转身
1992年,被视为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分水岭。
这一年,市政府批复在惠州市工业发展总公司的基础上组建德赛集团。甩开膀子干得酣畅淋漓的德赛人,一开始就抓住了品牌构建这个“牛鼻子”。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集团确立了“巩固一个基础、加强两个开发”的发展方针,即一方面巩固和扩大合资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自主产品和市场的开发,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走自主产业发展路子。
进军电话机市场,产品获得全国金奖,填补国内空白;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成立“华工德赛数字视听通信工程技术实验室”,对数字视听、数字通信进行科技攻关,率先进军这两个行业的高端产品领域……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该集团推出以“德赛”为品牌的通讯终端、数码视听、新型电池、精密部件、LED光电等科技产品,形成五大自主产业,并组建了完善的销售网络,进军国内外市场。
德赛电话、德赛DVD、德赛电池、德赛LED全彩显示屏等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赢得较高的国内市场份额,还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欢迎,产品先后通过美国UL、FCC、FDA,德国TUV-OS,欧洲CE以及国际CB等权威认证,出口量持续增长。
德赛集团董事长、总裁姜捷坦言,在德赛自主品牌产业的创业初期,要德赛像作为合资伙伴的国际大公司一样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大手笔地进行自主产品的研究开发,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当时痛下决心很有压力,也有一定风险。”总之,德赛要走自主创新之路,又不能降低自己的发展平台,就要有一种豪情壮志;关键是,我们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一流的产品品质创品牌。
■“核心聚焦”促转型
借助资本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果说,自主品牌让德赛从被动变为主动,从旁观者变为主导者,那么借助资本运营谋发展,核心聚焦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则使德赛的核心产业长期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
对于德赛而言,这一切的改变源于2004年的那场成功的借壳上市运作。
2004年1月16日,德赛集团总裁姜捷在收购“深万山”的协议上签字,成功实现了“德赛电池”借壳上市。收购“深万山”标志着德赛正式进入了资本平台,实现了电池产业和资本平台的 “无缝嫁接”。通过实施“核心聚焦”战略,德赛产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如果说,收购“深万山”是德赛抓住外部特殊机遇的“顺势而为”,并解决了企业资本运营平台问题,那么,其后上演的对西门子VDO“反收购”好戏,却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结构发生根本逆转的基础之上的。
2010年1月19日,德赛收购西门子VDO(惠州)公司外方全部股权,原合资企业西门子VDO(惠州)公司成为德赛集团的控股公司,并更名为“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这次反收购成为汽车电子产业中我国本土企业收购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在中国合资企业外方全部股份的首例。
对于此次收购,姜捷说:“考虑到汽车电子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不再愿意继续扮演配角,我们的梦想是做主角去唱这个汽车电子产业的戏,于是下定决心进行了反收购。”
收购“深万山”,解决资本运营平台问题;收购VDO,解决核心产业发展问题。两次成功的资本运作,让德赛借助资本平台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开启了德赛集团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使得资本得到迅速扩张、有效积聚和最优配置。
去年底,德赛西威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敲钟上市,成为德赛集团旗下第二家A股上市公司。德赛西威也抓住机遇,创新驱动,加快“工业4.0”步伐,在汽车电子产业市场,以智能驾驶、车联网为突破口,积蓄产业发展新动能,迎接行业新发展。2017年,德赛西威实现营业收入60.10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16亿元。
德赛西威成功登陆国内资本市场,标志着德赛形成两大核心产业、两大上市平台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汽车电子、新能源电池”双核驱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联合舰队”。
35年来,搏击工业化浪潮中,德赛在市场经济中完成了破茧成蝶的蜕变。如今,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德赛又有了新目标,朝着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企业迈进。
对话企业家
实施“百亿工程”提升核心竞争力
记者:您认为35年来推动德赛持续发展的源动力是什么?
德赛集团董事长、总裁姜捷:一个企业如何才能基业长青,这是大家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德赛已经走过了三十五年,经过时间的沉淀和洗礼,我们越来越明白,一个共同的信念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基于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勤勉诚信、开放共享、创新高效”是德赛的核心价值观理念,奋斗文化、诚信文化、协同文化、创新文化、绩效文化是根植于德赛核心价值观理念的“五个文化”。当前,德赛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共同信守、践行核心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是推动未来持续发展、生生不息的源动力。
记者:我们看到,去年德赛集团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10%的目标,对国企来说实属不易。您如何看待企业绩效问题?
姜捷:企业的本质是一个盈利性组织,持续地追求利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创立、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基因。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也是国有企业的首要职责。我们提倡高绩效的企业文化,就是要以绩效为核心,以结果为导向,导向利润和规模增长目标的实现,导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导向战略的落地。
这些年,在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德赛一直在探索完善绩效导向的机制和制度,对于持续产生高绩效的产业和个人,给予倾斜性的激励和鼓励。当前,市场竞争愈加激烈,我们更要居安思危,锐意进取,不负使命,创造良好业绩,在新时代体现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记者:围绕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企业,未来德赛还将有哪些新动作?
姜捷:到2017年,德赛已经保持经营效益持续八年的良好增长,但要实现我们2020年规模300亿、2023年规模500亿的目标,还需要我们继续保持奋斗、拼搏的精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既定目标。
近几年,我们将高标准规划实施“百亿工程”,以“产融结合双轮驱动”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体来说,2017-2021年的5年内,在研发、固定资产建设、股权并购等方面投入不低于100亿元。“百亿工程”,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完成,关键是高效,是投入的回报率,这是对未来的重要布局。
此外,我们还提早做好工业区厂房需求规划,在仲恺高新区惠南科技园申请了近100万平方米的工业用地,希望建设成一个起点较高、环境优美的智慧小镇。德赛西威的22万平方米工业园已经开始平整土地,有望在2018年下半年动工兴建新工业区。
记者手记
“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改革创新做强做优
35年来,德赛从最初的合资合作,办实业、打基础,发展到如今成为年销售收入超200亿元的大型电子信息企业集团,始终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不断改革创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发展史,我们不断看到一些创新型小企业迅速崛起,但是也看到一些老牌企业转眼间衰落、消逝。德赛身处竞争激烈的电子信息产业,始终勇立潮头、破浪前行。
从借船出海办合资,走外向型发展道路;到创自主品牌,走自主产业发展路子;再到资本运作核心聚焦,推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每一次关键时间节点的华丽转身,其背后都是德赛人敢于坚持 “摸着石头过河”的精神,是德赛人顺应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趋势的远见卓识,是德赛在技术、体制、管理等方面持续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如今,德赛仍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立业之本,持之以恒聚焦创新,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提升研发效益,通过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成为一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际一流企业。
路虽远,行则将至。正如德赛集团董事长、总裁姜捷所言,“我们应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富强,担负起更高的使命和更大的责任,在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脱颖而出,带领发展更多具有产业影响力的领军企业。”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袁 畅
新闻推荐
“大吉大荔,民谣出击”吉他音乐会现场。本报讯“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7月1日17时,作为2018惠阳吉他荔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