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倾听这些不同年代的高考故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
以时间为经,以梦想为纬,不同年代的高考,便会以各自的鲜活细节和时代纹理呈现着——— 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到大学升学率逐步提高;从未知分数即报志愿,到现在根据成绩和排位量体裁衣;从老师、家长冀望学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殷切期盼,到如今对高考学子的越发宽容和理解……恢复高考以来的41年,这些带有独特个人记忆的高考故事,折射的是中国教育的划时代进步、人才培养制度的与时俱进,更是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巨大变化。
让我们一起倾听这些不同年代的高考故事,聆听我们国家和这个时代前行的跫然足音。
1970年代:
国家高考 我的高考
□徐 清
那时候,年轻人一听说恢复了高考,就像隐约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复习备考的激情像火一样燃遍全国,见了面不再问候“吃了吗”,而是“准备得怎么样”。
每逢6月的高考,我就会莫名激动起来,像是到了“惊蛰”的节令,沉睡的回忆一下都苏醒过来,心中充满憧憬和感恩,因为中国恢复高考的那一年是千百万人命运的十字路口,那一年改变了我的一生,改变了整个国家。
1977年,中断了11年的大学招生考试恢复,让千百万高中毕业生、知识青年和工农兵子弟看到了希望,也让他们永远记住了一个人的名字——— 查全性。查老是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77年8月2日,邓小平主持召开全国科技教育座谈会,当时还是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的查全性参加了会议,他在会上“说了一些真话”,建议立即恢复高考,得到邓小平肯定,当场拍板决定当年恢复高考,于是就有了1977年12月和1978年7月仅仅间隔大半年的两次高考,成为中外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观,当然这件事情很久以后才被人得知。2017年是恢复高考40年,我的大学同学黄卫和他弟弟黄麓做了一件大事,为查全性教授创作了一尊雕像并赶到武汉大学查老家中敬献给老人家,成为媒体关注的盛事。我在视频中看到黄卫黄麓兄弟向查老鞠躬,感觉自己身临其境,所有感激之情都凝结其中,虽然这一鞠躬晚到了40年。
我参加了1977年和1978年两次高考,1977年高考湖南文科录取线是200分,我考了240分,却因为父亲的原因政审不过关而落选。那种沮丧几乎把我击倒了,因为我再努力也绕不过政审这位判官。一位要好的中学同学考上了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我送他上火车,直到列车驶出车站不见了踪影,我仍在月台上望着亮铮铮的铁轨发呆,在我的眼里,前途一片迷茫。第二年7月又要高考了,我准备放弃时,父亲专门找我谈话,这在我的记忆中是从来没有过的,他一直很忙,父子之间难得有思想交流。他说得很诚恳,大意是因为他拖累了我很抱歉,但国家的情况在一天天变好,只要不放弃努力就一定有机会。望着一脸愧色的父亲,我的心软了,希望之火又被点燃。这次高考录取线是300分,我考了370分,被湖南师范大学(当时是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
高考时我在一家集体所有制的半导体厂当工人,还要上晚班,不仅不能到附近中学参加辅导班学习,更要命的是一纸备考资料都没有。我1974年高中毕业,小学到中学有8年是在“文革”中度过的,知识储备的囊中羞涩可想而知。好在一位也准备报考的工友给了我一本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被我啃得几乎可以倒背如流,后来又跟一个准备考英语专业的工友一起复习英语,居然学会了唱英文版的国歌,把车间里的工友听得目瞪口呆。
那时“文革”刚结束不久,国家百废待兴,虽然穷,但人们的精神状态很好,因为国家一天天好起来,一切都充满了希望。发达国家的一些信息也不断传进来,年轻人一听说恢复了高考,就像隐约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梦中的“诗和远方”,复习备考的激情像火一样燃遍全国,见了面不再问候“吃了吗”,而是“准备得怎么样”,大家的共同感觉是国家正在步入正轨,时代给了我们上大学用文化知识建设和报效国家、与国家一起成长的机会,这种理想的诱惑和蕴含其中的精神力量,谁能抵御得了呢?后来得知,1977年冬季和1978年夏季两次高考,全国共有1160万人参加考试,招收了40.1万人,录取比例为29比1,而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国家发展的重大历史节点上,我不仅是见证者,还是参与者,那种获得感和自豪感永远注入了我的血脉里,成为我一生享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转眼40多年过去,但当年参加高考的激情和上大学前后的奋斗经历仍历历在目,激励着我和我的孩子,成为自己和我们国家共同的文化记忆。
1980年代:
我们那年须先预考
□舒伟平
高考不能决定你的一生,但顺利通过能影响你以后的人生高度和价值,其间的点点滴滴也足以让人感怀、感动。
我是1983年参加高考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憧憬的年代。关于那个年代,有位作家曾做过形象的描述:一个年轻女子坐在草地上,侧着身体,歪戴着斗篷凉帽,也许身边还会放着一本书,或者玫瑰花之类的……当然,作为高考学子的我没有那么惬意与浪漫,但不可否认,那是一个百业待兴并充满期许和变革的年代。
那一年的高考就显得与众不同。此前,全国各地初中、高中都是二年制的,1983年正处于高中学制从两年改为三年的过程中。学制改革首先从重点中学开始,而我就读的县一中正是县重点中学。正是这种学制改革,导致一系列变革。首先是高考分两次进行,记得好像是四月底或五月初,先进行一次高考预考,也称筛选考试。据说,出台高考预选的理由是那时考生多,录取少,竞争激烈,统考工作量大,考试、评卷工作难以做细,影响高考成绩的准确性。因此,想参加当年高考的考生,必须先报名参加预选考试,如果不幸落选,将不具备参加高考的资格,提前“出局”。记得我所在的文科重点班有48人,一场预选之后只剩下28人,而普通班往往只剩下几人或十几人,最终学校只好撤并了事。落选的同学,也只得提前回家,连参加高考资格和机会都没有。
依稀记得高考作文是一幅图:一个人挖了许多条深沟找水,但都没挖到水面线就停下了,图上有一句话:“这里没有水,到其他地方挖去吧。”要求自拟文题,写一篇800字的文章。我感觉挺好,结果我的高考语文成绩是96分,名列前茅。三天高考结束后,按照规定,全体参加高考的同学要返回学校,估算分数,填报志愿。我自估成绩较为保守,为保险起见,挑选了一所招生人数最多的师范学院。幸运的是,我果真以第一志愿被录取,开始我的师范求学之旅。
那时的师范生真可谓社会骄子,实行“一免二包”。“一免”,就是免交学杂费,每学期只交15元的书本资料费;“二包”,就是国家包每个学生的生活费、毕业后包安排工作。至今想来,当时的国家经济实力远不如现在,但能做到这点,实在是不容易!
高考不能决定你的一生,但顺利通过能影响你以后的人生高度和价值,其间的点点滴滴也足以让人感怀、感动。
1990年代:
南下上大学毕业来惠州
□张燕明
因为南方,因为温暖,我来到广东求学。更主要的是,当时广东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南下务工、求学的越来越多。我对广东产生了憧憬。
每当向人介绍自己,我会说:湖北人。如果对方再往下问:湖北哪儿?我答:黄冈。对方往往会心一笑:哦,知道!是啊,凡经历过高考的,谁不曾被传说中的黄冈试卷折磨到要死要活呢?记得我家娃儿那年上小学,买回课外作业,封面赫然印着——— 《黄冈小状元》!其实,我的家乡,还在黄冈下面的一个县——— 红安。红安是全国第一将军县,诞生了200多位共和国将军。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入读县城最高“学府”——— 红安一中。这所中学由党的一大代表董必武创办,至今已有81年历史。恢复高考制度的41年来,每年都有考上北大、清华的,最辉煌的那一年,勇夺湖北省高考理科第一、第三、第七名。我是怀着仰慕和憧憬的心情迈进这所学校的校门的。至今依稀记得,读高一时,我懵懵懂懂,高二文理分班,像我这样物理从来没有及过格的,自然识趣地进了文科班。在崇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那个年代,这也是我们年级唯一一个文科班。生活很艰苦,住的是二三十个人一间的大宿舍,冬天太冷,女孩们不得不两个人挤一个床铺,互相抱团取暖。吃的是饭堂三角钱一份的炖白萝卜,漂着星点油花。同学大部分来自农村,读书、考大学,似乎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许是因为学业压力繁重,许是因为营养严重不足,整个高三,我三天两头感冒,白加黑、伤风素不知吃了多少,更是校门口小诊所的常客。夏天还好,冬天气温常常是零下几度。坐在小诊所陈旧的木椅上,一瓶吊针打下来,伸出去裸露的手,早已冻得乌僵。此情此景,要是再下点淅淅沥沥的雨,对多愁善感的少女而言,更是“凄凄惨惨戚戚”……因为这个缘故,高考前报志愿的时候,我在第一批第一栏写下了中山大学,无他,因为南方,因为温暖。更主要的是,当时广东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南下务工、求学的越来越多。我对广东产生了憧憬。
如愿以偿上了大学,到学校报到,有人跟我说:你很像粤东人耶!我点了点头,这说明我和广东有缘呵。四年以后大学毕业,我来到素有“粤东门户、岭南雄郡”之称的惠州。时值仲夏,站在环城西路,夕阳正缓缓西沉,道路两旁古树参天,西湖水波潋滟,步行街人群熙攘。远处,山峦起伏,玉塔微澜。此情此景,我不禁笑了。回望苦涩的青春,回首奔跑的岁月,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2000年代:
弥补发挥欠佳 读完硕士读博士
□包国滔
回想当初,我似乎还应感谢当年的高考,感谢自己发挥欠佳留给我心头的痛,勉励我不忘初心,坚韧前行。
2000年是我国实行高考改革和高校扩招的第二年,许多相关教育工作基本处于一种 “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中。拿考试科目来说,那一年,我们既有从高中所学的所有科目中任意选择的其中一科即作为报考专业的X科,又有集合了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考点在内的必考科目综合科。当然,还有作为主科的“语数英”即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更有意思的是,当年的录取分数线竟被划为三条:语、数、英总分一条线,X科一条线,综合科一条线。考生只有在三条线同时达标的情况下,才能被相应批次的院校录取。但由于X科和综合科的达标线较低 (以当年的标准分而言,只有480分),而一旦达标,考生的排名就只论语、数、英三科总分,因而从很大程度上说,那年的高考实际上就是考生们在语、数、英三科的比拼。换句话说,假如这三科有一科考得较差,哪怕X科、综合科考得再好,都很容易留下遗憾。遗憾的是,这样的事情降临在了当年还不满20岁的我身上。2000年7月某日,高考放榜,我怀着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通过座机电话查询了自己的高考各科分数:X科(历史)576分,综合科685分,语、英、数总分584分(其中,英语675分,数学629分,语文415分)。语文科得分之失常,语、英、数总分之低,让我久久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一刻,我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于是,我故作镇静地走进房里,把门反锁以后,一个人,抱着头,彻彻底底地痛哭起来……我把自己锁在房里一天两夜!那时,我在泪水的朦胧中,已开始思考以后的人生路:假如不能被本科院校录取,那么我便复读一年,来年再战;假如能够被本科院校录取,那么以后我要考取研究生,以弥补今日的遗憾、今日之痛!
2000年8月某日,我得知自己被第二批本科院校广东教育学院(今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录取,便放弃了复读的念头,暗暗立下了考研的志向。于是,考研便成了我的大学四年生活的主题。在此期间,尽管有过挫折,有过苦恼,有过纠结,但从未有过放弃。
正是在这种信念中,我一直坚持了下来:2004年,我考取了华南师范大学的硕士研究生;2007年,我又考取了暨南大学的博士研究生。2011年,博士毕业后,我来到了惠州学院……时至今日,回想当初,我似乎还应感谢当年的高考,感谢它留给我的心头的痛,勉励我不忘初心,坚韧前行!
2010年代:
高考前夕还憧憬诗和远方
□吴子璇
如果梦想与必须做的事情产生冲突,尽可能协调好二者。不要懈怠高考,不要放弃你的梦想,高考会把你带到一个全新的地方,而梦想会让你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
当年离开家去汕头潮阳读高中时,我常会纠结一个月回家几次,很多时候都渴望回家,暂时逃离繁忙的学业。在大多数同学为学业操心的时候,我仍然会腾出时间来看课外书和写点东西。同桌看见我看课外书用了太多时间,担心我落下功课,常常会抢走并藏起我的书,哪怕是文学著作。同桌是个很有个性很开朗的人,不是一个普通的女生。她很理解且支持我追求自己的梦想,她也明白成绩是不可怠慢的,所以常常提醒我不要过于迁就爱好。
我爱好文学,憧憬诗和远方,但也不敢懈怠高考。在高三紧张备考中,我除了读课外书速度很快之外,写作业速度也很快。我也做了好多习题,相比其他同学,我做过的题并不比他们少,甚至可以说我做了更多。努力是有的,说实话有时候也会累,也会厌倦。
好在高考也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且我自认很自信。还记得一模成绩出来后,由于语数英功底扎实,我的成绩在班里排第三,还记得总分是570分,超过一批线10分。但我向来不喜欢背诵,我的文综功底经不起考验,高考未能如愿以偿,只有552分。那是2014年的高考,最后,我的第一志愿填了惠州学院,选择了我所喜爱的文学与传媒学院。学校的社团很多,我也参加了一些社团,得以继续写稿,跑采访。
虽然不能去心仪的大学,但我无愧于我的梦想。现在看来,我与一些同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我今天所做的一切事情,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一直以来的坚守。我仍然认为我的青春要比那些只关心高考而鲜少关注自己梦想的人要充实得多,尽管我可能为此付出一点代价——— 一种社会普遍认可的以高考为标准的成败区别。
我想告诉那些在高中迷惘中的同学,如果梦想与必须做的事情发生冲突,尽可能协调好二者,不要懈怠高考,不要放弃你的梦想。高考会把你带到一个全新的地方,而梦想会让你成为你想要成为的人。
我是老师:
慈爱而严厉地呵护学生向上攀爬
□邓仕雄
说到底,高三是考生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段路程。每年8月初,为备战第二年高考,就进入紧张的复习备考模式,老师们都绷紧了弦。
高考,是当今中国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项考试。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虽说高考已经不再是决定考生前途命运的唯一之路,但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它还是一条相当好的人生路径。如此情境之下,作为向高校输送大学生的高中学校,老师们的压力可想而知。每年8月初,为备战第二年的高考,就进入了高三的紧张复习备考模式,老师们都绷紧了弦。作为一名长期“蹲守”高三的教师,我亲身经历过许多紧张的高考之年,可谓刀光剑影,可谓鼓角争鸣。我先后送过十几届高考生,经历了不少酸甜苦辣。
高三教师,最辛苦的是班主任。过去每年高考放榜(现在不提倡),每个学校的高考情况自然成了老百姓的关注点。向社会发放高考喜报,是每个高中学校的必然动作。考得好,就有亮点;考得不好,就黯然难受。因此,校长的压力很大。校长别无他法,以各班主任为抓手,把高考任务分解到各班。于是,班主任的压力就很大了。特别是重点班的班主任,很多时候寝食难安。
那些年,我也是班主任。做高三的班主任,就是带班的班长,早起晚睡是家常便饭。而高三学生长期紧张,学到一定时候,有些人会松懈的。他们一松懈下来,早晨就不愿意起床,白天就在课室睡大觉。其实,人有时是需要挤一挤压一压的,挤压挤压,就会跃过那个艰难的坎。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校长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早晨好读书,晚上好刷题。因此,学校始终扭住两个“6时30分”的牛鼻子,即学生早晨6时30分和晚上6时30分需要进课室学习。大多时候早晨5时多,我就醒了,匆忙洗漱后,就准时出现在课室门口,或站在门口,或坐在讲台上。学生看到我早早来了,也加快脚步,鱼贯而入。等到7时,学生们基本都来了。
那时还是在老校区,高三学生晚上10时40分才下第三节晚修,等学生回到宿舍洗洗刷刷就差不多11时30分了,早晨6时就要起床吃早餐,这样满打满算起来,相当多的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足7小时。于是,各班有不少学生白天就忍不住在课室打瞌睡了,学习效率大打折扣。既要维护学校两个“6时30分”的刚性要求,又要抓好学生的学习效果,当时,我的压力真是大啊。我对学生反复说:“精力好的同学,早晨务必6时30分进课室;晚上睡眠不好的同学,可以稍微迟一点,但也必须6时50分进课室,不能迟于7时;白天千万不要在课室梦周公!”这样,每当早晨6时30分的时候,我班课室的学生就是稀稀落落的,给人不景气的印象。校长依然每天早晨在课室外巡视,也没说什么。我站在讲台上,看到在走廊上迈着沉重步子的他,望着许多空缺的座位,心里也非常焦虑。终于,有一天,校长批评了我班学生没有及时到,我很郁闷,真有点寝食难安。没办法,那个大冬天的,6时刚过,天还没亮,我只好早起,眯着眼睛行走在去学生宿舍的路上,去督促那些好睡懒觉的学生起床,叫不醒的,直接掀开被子。通过这种非常手段,克服了迟到的现象。那一年,高考成绩出来,我班的成绩非常棒,上重点的人数几十个,班上大部分上了二本线。
起得比鸡早,压力无限大,高三师生常常戏称自己为“高三狗”。每次大考,比如广州一模、惠州调研和模考,如果考好了,师生们喜笑颜开;如果考差了,一个个成绩分析会接踵而至。考得不好的班级,老师们“鸭梨山大”,在余下的备考日子里,别无他法,撸起袖子加油干,精心组题组卷,仔细改卷,针对问题进行讲解。
说到底,高三是考生很关键、很重要的一段路程。在追梦的道路上,任课老师心无旁骛,专心致志,任劳任怨,慈爱而严厉地呵护学生向上攀爬。
我是家长:
希望孩子早日学会自强自立
□李智明
孩子,某种程度上而言,从你与父母相遇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以后彼此将会渐行渐远,要早日学会自强自立、勇于承担风雨。
女儿是前年参加高考的,虽然读的是省内一所二本院校,但我并没有太多失落。能够考上985、211院校和其他重点院校的,毕竟是少数。她平时成绩不是很突出,高考也没完全发挥。得知高考成绩时,她有些沮丧,但今天早已释怀。
用女儿的话来说,她读小学时是很聪明的,成绩多次进入过年级前10名。虽然她高中读的是重点学校,但考得很好的时候不多。记得高一有一次考试,她的成绩不理想,为此常常自责。我解释说,你读的是重点中学,同学们都是选拔来的,考试名次稍微往后退,很正常。我还鼓励她说,只要努力了,学习方法得当,不要过于看重成绩。她想了想,点了点头。高中三年,她的成绩基本上处于班上中等偏上水平,偶尔也有进入前10名的时候。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虽然女儿成绩不突出,但高中三年,除了高考前两三个月,她的情绪没有出现太大波动,心智逐渐走向成熟。
女儿平时住校,在家吃饭的时候非常少。为了表示对她的关心,我和她妈妈偶尔会在晚自习结束的时候,给她送水饺、糖水和水果。高三下学期,送得更勤了。我还特意叮嘱她,要和舍友们一起分享。她们宿舍7个人,绝大部分是独生女,好几个来自博罗、惠东和龙门,平时家长难得有空来看望。大家知道,一般而言,独生子女个性比较强,有时候喜欢耍点小脾气,这需要家长去引导。因此,我希望她能学会分享、学会关爱、学会包容,这比一味追求成绩更重要。我的引导没有白费,高中三年,女儿和舍友关系处理得很好,哪个舍友从家里带来好吃的东西,都会和大家分享。在我看来,这是女儿读高中最大的收获。
去年父亲节前,我收到了读大学的女儿发来的 《老爸父亲节快乐》的视频,里面有她从小到大和我们的合影,还配上了筷子兄弟演唱的 《父亲》。那一刻,我觉得女儿长大了。
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你成长的速度,必须快于父母老去的速度。”我觉得这句话是对90后、00后讲的,尤其是对独生子女讲的。我也受过高等教育,感觉现在考大学,比我们那时候容易多了,但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独生子女未来面临的压力会更大。作为父母,我们给他们鼓励、引导甚至批评,就是要让他们明白:“孩子,某种程度上而言,从你与父母相遇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以后彼此将会渐行渐远。今后的路途,陪伴未必那么多,要早日学会自强自立、勇于承担风雨。”通过这么多年的引导和鼓励,女儿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能够独立处理一些问题。
现在回想起来,高考只是女儿人生路途中的一个新的起点,今后的路程将更长。衷心希望所有高考学子不负美好年华,学习各种知识,学会自强自立,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本版插图由陈水清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燕文贺小山通讯员刘龙瑞)昨日,第二届博罗县普法·公共法律服务宣传周暨“博罗县普法学习网”启动仪式在博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