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浮桥与思疑洲 作者:何志成
如今,惠城区东江上已建起多座大桥。 《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 杨建业 摄
北宋苏轼贬居惠州期间,助罗浮道士邓守安始作西枝江浮桥,横跨府县两城,以四十舟为二十舫,铁锁石碇,随水涨落,榜曰“东新桥”,足足使用了九百多年。对于苏轼兴建西江浮桥故事,惠州人比较熟悉,而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惠州知府吴至为防盗和方便交通,在府城北一里接官亭下(今惠州大桥附近)造船九十四只,建一座比西枝江浮桥长一倍的东江浮桥,名为“宁济桥”的故事,就鲜为人知了。
在《归善县志·宁济桥》中记载:“明嘉靖二十五年,知府吴至建其议曰:"本府东江一带,上通河源、龙川、长乐、和平等县;下流直入大海,上下一千余里并无关隘把截,以致盗贼出没不常,顺流直走,截捕甚难;况此地系要津,径行人众,合建浮桥,使防御通行两得其便。"于是造船九十四只,分布成桥,归、博二县加编桥夫四役。次年,巡按御史命拆毁之。”
知府吴至很不容易把东江浮桥建好,次年不知什么原因被巡按御史下命拆毁了。至万历年间,知府黄时雨又复议,令民船顺带石块填江岸积起数尺,未成中止,其原因曰:“旧志谓桥之所设近城廓,便稽察;而江面太广,水势浩大,船恐易坏;两岸人烟亦稀,从桥者少。”接着黄时雨又提议曰:“稍下五里为白沙堆,水束隘,两岸有山,归、博人民必行之道,稽察未尝不便也。桥成,而移府别驾行署于上,司其管钥,足为重镇。又下里许即思疑洲,崇之筑馆其上,如吉安之白鹭。惠州风气,大有裨益矣!”
但黄时雨的建议,当时没有实现,东江两岸民众来往还是靠撑木船过江,这些木船俗称“横水渡”。一遇着台风或洪水,横水渡就会停航,两岸交通断绝,成为“一水隔天涯”。直到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先后兴建了东江大桥和惠州大桥,才最终解决了惠城区东江两岸的交通问题。近年又在“思疑洲”上兴建东江水利枢纽工程,配套兴建生态公园,并“崇之筑馆其上”。明代的惠州知府黄时雨如能见到今天的“思疑洲”,将会瞑目矣。
“思疑洲”的具体位置,《归善县志·宁济桥》中作了详细记载:“(宁济桥)在府城北一里接官亭(今惠州大桥址)……稍下五里为白沙堆……又下里许即思疑洲……如吉安之白鹭……”也就是今东江水利枢纽工程大堤下的那个沙洲,今人误称为“泗湄洲”。黄时雨把“思疑洲”此作的“吉州白鹭”,即“白鹭洲”,在今江西吉安市东赣江中,为吉安市胜景。
对于“思疑洲”一名来历,据以前惠州老者说,明代以前白沙堆至思疑洲之间,是惠州古驿道“欣乐驿”渡口,有很多商贾和归、博两县行人来往。在古代交通和通讯落后的情况下,惠州城里的深闺妇人往往会跑到该沙洲上,盼望出行久不归来的丈夫。当她望见远处有船逆水向东驶来,就思疑其丈夫可能在船上,但“过尽千帆皆不是”,只好失望而返。为此,后人就将那沙洲名为“思疑洲”。如唐·温庭筠所写的一首《梦江南》词一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新闻推荐
符合入读条件不会报不上名 惠城个别小学报名又见通宵排队 惠城区教育局提醒家长无需排队
6月22日晚,为给小孩报名,市第十小学门前出现家长提前排队现象。《东江时报》记者朱金赞摄东江时报讯6月23日和24日是惠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