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惠城区大学生科普进课堂活动启动 大手牵小手 一起玩科普
惠州学院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走入小学课堂。
“大家看,我手中杯子的石灰水是澄清透明的,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对它吹气,并告诉我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往苏打水中加入薄荷糖会有什么新发现呢?”……6月12日下午,在惠州市第十一小学方直分校,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进课堂宣讲,让在场的百余名小学生听得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据悉,本次活动是由惠州市惠城区科协与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开展的科普共建活动。该科普共建活动始于2015年,3年为一期。此次在市第十一小学方直分校启动的为第二期科普共建行动计划。在今后的3年中,科普共建活动将紧紧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根据志愿者自身的学业特长、社会实践经历、科普活动要求等,综合考虑各小学学生的科普教育需要、科学兴趣开展科普行动。
第一期行动的3年间,该活动共举办26期,送科普进校园100多场次,惠及学生约4500人。接下来,大学生科普志愿者们还将每月走进惠州市南坛小学、下埔小学等16所小学课堂。
科普教育活动受校方欢迎
惠州市第十一小方直分校副校长杨瑞儿肯定了科普共建活动。她表示,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科普共建活动,能让学生充分认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该校将与参加科普共建活动的兄弟学校大力宣传各类科学知识,营造学习科学知识的氛围,积极协助大学生科普志愿者到校开展各项科普活动,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实践、实习帮助。同时,希望全体同学能以这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潜在欲望,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让科学技术、智慧创新更好地点亮自己未来的生活。
参与科普义教提升自我
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谢伟强说,作为大学生科普志愿活动的策划者、指导者,希望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为学校增加科普力量,既给青少年学生增加科普机会,提高学习科学兴趣和科学素质,也给师范类大学生一个与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相关的社会实践、职位技能锻炼的平台。
“我成为科普志愿者已经一年多,受益匪浅。”惠州学院化学师范班的大三学生陈妙华介绍说,作为科普志愿者,自己在选课题备课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查询资料,内化知识,进一步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充实了自己。另一方面,当她真正踏上讲台去讲课,才切实体会到理论和实际之间的差别,了解到真实的课堂情境,并尝试不断调整和提升自己。总之,科普义教是一个可以让自己的小理想、小抱负实现的平台。“每每看到小朋友认真听讲,认真思考,我总是会油然而生一种自豪和满足感。”
惠州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教授刘惠茹是最早参与到科普共建活动中的一员。她说,科普志愿者活动开展以来,她最深切的感受来自于大学生们的变化,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尤其是师范生们的讲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再则,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共同构建三方受益的活动模式
惠城区科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惠州学院与地方的合作,促进大学生与小学生共同锻炼成长进步。能够发挥“双优势”:一是惠州学院师范类大学生志愿服务优势;二是惠城区科协、教育局对科普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优势。建立“双课堂”:一是建立有利于师范类大学生志愿者进步的教育实践课堂;二是建立有利于广泛开展服务未成年人进步的科学教育趣味课堂。提升“双素质”:一是丰富大学生教育实践,培养适应科技教育发展要求的未来师资人才;二是加强未成年人科普,提升未成年人(青少年学生)科学认知能力素质。促进“双发展”:一是促进大学师范类教育科学发展,培养师范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教育发展要求,更好地驾驭课堂;二是按照《科学纲要》要求,动员广泛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工作,合力推动科普事业发展。
文/图:南方日报记者黄珊
新闻推荐
工作人员向村民派发禁毒宣传资料。本报讯日前,惠城区河南岸街道禁毒办联合马庄村委会开展大型禁毒文艺巡演活动,50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