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向上向善正能量《一缕阳光》开始巡演 本月1日~15日先后在惠东惠阳大亚湾仲恺龙门巡演,市民可免费观看
《一缕阳光》巡演剧照。
《一缕阳光》巡演剧照。
在这个盛夏,一场文艺巡演又掀起了大爱热潮。5月28日和29日两晚,博罗县文化中心影剧院座无虚席,惠州市首部大型爱心音乐剧《一缕阳光》连续两天在这里上演,观众在笑与泪中近距离了解身边好人的故事,拉开了该剧在全市各县(区)巡演的序幕。据了解,该剧由惠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指导,惠城区委、区政府出品,惠城区委宣传部和区文广新局打造。
记者了解到,该剧入列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艺术作品资助项目,这是惠州市大型剧目首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5月28日起至7月底,《一缕阳光》将在惠州市各县(区)及广州、东莞、珠海、江门等城市进行20场公益巡演。惠州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加大对原创文艺精品的扶持力度,拨付经费98万元支持《一缕阳光》巡演,进一步推进“好人之城”建设,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向上向善正能量,让雷锋精神深入人心。
巡演
将到广州东莞珠海江门等地巡演
《一缕阳光》以“全国道德模范”“广东好人”“惠州好人”、惠州市救捞队队长赵喜昌为原型,是惠城区2017年投入400万元打造的文艺精品。去年11月1日~3日,《一缕阳光》首演3场,场面火爆,演出剧院西湖大剧院在10年来首次临时加座百余张,满足市民的观剧热情。为满足广大市民的观演需求,《一缕阳光》又陆续加演6场,依然是场场爆满。
惠城区文广新局局长巫志华介绍,全省今年仅两个剧目获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一缕阳光》在其中占得一席,这也是惠州大型剧目首次获得该项基金资助。
《一缕阳光》为何能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今年4月10日~13日,国家艺术基金东南片区(福建省、浙江省、广东省)资助项目集中巡查监督工作在福州开展。在巡查中,监督专家专门提到《一缕阳光》,认为该剧通过倡导树立良好家风,弘扬雷锋精神,传播正能量,在更大范围内传播了良好的道德风尚,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精彩的项目呈现回馈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新期待。
近期,《一缕阳光》在省内的20场巡演分两部分进行,其中,前10场在惠州市各县(区)进行,博罗、惠东、惠阳(含大亚湾)、仲恺和龙门各两场,市民可免费观看,具体事宜由各县(区)组织安排。在市内巡演后,《一缕阳光》将到广州、东莞、珠海、江门等地巡演。在外市的巡演共10场,按商业剧目运作,20场巡演计划到7月底结束。
《一缕阳光》的编导林波介绍,此次巡演,该剧时长将精炼至1小时45分钟,比原来压缩15分钟,并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男女主演保持不变,女主演增加一个B角,为广州市歌舞剧院的声乐演员李博。
研讨
省内巡演后可尝试在国内巡演
5月29日首场巡演结束后,《一缕阳光》在博罗举行了研讨会,8名国内知名专家对该剧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林波表示,接下来将根据专家的建议和意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演出。
“《一缕阳光》主题鲜明,以小见大,符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剧名起得很漂亮,恰到好处。”广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作曲家郑秋枫说,该剧的选材与观众有感情互动,事件是发生在惠州的,演出也是在惠州,与观众很贴近。
“这部剧的主题很好,我看哭了,很感动。”星海音乐学院教授王少明说,剧中有首客家山歌《惠州山水美》唱得挺好,建议还可进一步加强地方特色元素,在惠州地区和客家话地区演出时,尝试在剧中加入惠州话或客家话,丰富客家文化内涵。
“该剧最大的成功就是题材。”南方歌舞团有限公司编导裘华松说,《一 缕 阳光》的选材体现小人物大格局、小事件大情怀。“这样的题材不容易找到,所以要想办法延长这部剧的艺术生命,不要拿完奖巡演完,就把这部剧放下。”流行音乐作曲家陈洁明建议,省内巡演后,可尝试在全国进行巡演,甚至走向国际市场。
广东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哲铭则认为,全剧还欠缺一条音乐主线。“女主演唱的《希望》这首歌就很好,很有感情,这其实就是该剧的音乐主题。”吴哲铭建议,可以在开场时渲染一下希望这个主题,用希望串起全剧音乐。
“我看过《小巷总理》,还参演过《邓演达》,再加上这次的《一缕阳光》,感觉惠城区的这个团队越来越专业,排一部戏上一个台阶。”国家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刘晓翠建议,“暑假很快就要到了,我建议《一缕阳光》在巡演时,在观众进场的地方,邀请救捞队成员来现场宣传防溺水知识,或派发相关宣传资料。”
《一缕阳光》剧情简介
《一缕阳光》根据全国首届文明家庭获得者、“广东好人”、惠州心连心志愿者公益协会义务救捞队队长赵喜昌及其志愿者救捞队的动人事迹改编创作而成。
故事发生在广东惠州,剧中主人公高铁军和妻子来到惠州,帮女儿看孩子。在江边晨练时,偶遇有人跳江,身为退伍军人的高铁军纵身跃入水中;路过此地的李明也同时毫不犹豫地跳进东江。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一同把跳江男子救上来,从此他们结为兄弟。两兄弟水性都很好,于是决定成立义务救捞队,营救溺水者,打捞溺亡者。
高铁军的想法遭到家人的坚决反对以及身边人的冷眼和不理解。高铁军冲破阻力,毅然决定与李明开展救捞队的工作。在他们的感召下,许多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义务救捞一干就是10年。10年中,他们共营救落水者58人、打捞溺亡者600多人。他们把防溺水经验编印成册,无偿送到学校,还在学校开办防溺水讲座,并普及防溺水知识。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谢菁菁 郑国瑞 彭红霞 通讯员陈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