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一地两区”定位,复制推广自贸区试点经验,打造“创新高地、政策洼地” 发力中韩产业园 惠州加速构建开放新格局

南方日报 2018-06-07 08:16

潼湖生态智慧区是中韩(惠州)产业园的核心组团的一个片区。

6月7日,为期两天的第七届中国(广东)—韩国发展交流会,在广东惠州开幕。该交流会首次在惠州举行,正是惠州对韩开放合作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1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从当年三星电子有限公司落户惠州开始,惠州对韩经贸合作走出了一条高歌猛进的发展历程。目前,韩国排名前三的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三星、LG和SK集团均在惠州投资创办企业。

开放不止步。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顶层设计,也推动着惠州对外开放再升级。

25年后的2017年12月11日,惠州对韩合作迈入了新阶段——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中韩(惠州)产业园。这不仅是全国三大中韩产业园之一,更是目前广东省唯一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外共建产业园。

惠州市委、市政府按照把中韩(惠州)产业园打造成为“创新高地、政策洼地”的思路,积极落实中韩自贸协定有关规定,加快复制推广广东等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充分发挥“六区联动、政策叠加”优势,将这个产业园打造为全国对外开放的“一地两区”。

“一地两区”,具体而言即为中韩地方经济合作和高端产业合作的新高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示范区,中韩对接发展战略、共建“一带一路”、深化贸易和投资合作的先行区。

中韩(惠州)产业园蓝图已定。依托这个平台,惠州正加速开放进程,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贡献出惠州力量。

中韩产业园落户惠州

激发对外开放新动力

作为广东唯一的中韩产业园,落户惠州并非巧合。

经过多年的发展,惠州已从一个农业边陲地区,发展为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一片开放热土,引进了一大批外资企业。

说起惠州的外资企业,很多人会想起三星。实际上,20多年来,三星、LG等韩资企业纷纷抢滩惠州,投资创办企业,其中惠州三星已成为三星集团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2017年,惠州出口市场占比中,韩国占28.0%,位居第二位;惠州对韩贸易总额,占广东省对韩贸易总值高达19.7%。

韩资企业的集聚、惠韩贸易的密切往来,为双方经贸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产业基础。

2015年6月1日,中韩两国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是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深度和广度的一个重要事件。该协定明确提出在中韩产业园领域开展合作,同意“在指定产业园的设立、运营和发展”以及“推动指定产业园区内企业的相互投资”方面进行合作。

随后的2016年3月、4月,广东省、商务部先后明确在惠州市建设中韩(惠州)产业园;2017年12月11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同意在山东烟台、江苏盐城、广东惠州设立中韩产业园的批复。中韩产业园的正式落户,在惠州对外开放史上显然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韩产业园花落惠州,不仅源于惠州与韩国多年来的经贸合作,也得益于惠州良好的市场优势、创新优势、机制优势和产业优势。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即将出台的背景下,中韩(惠州)产业园建设的历史机遇,可谓千载难逢。

当前,地处改革开放前沿的惠州,正在构建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空间;而同样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一员的角色,则在推动与湾区内各市乃至更宽阔地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更加自由流通。

这一背景,无疑对中韩产业园的落户和开建提供了优质的土壤;同时,该产业园的开建,也无疑对进一步推动惠州“一带一路”合作、深化全面开放注入强大的新动力。

核心组团+联动组团

绘就合作宏伟蓝图

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中韩(惠州)产业园后,惠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落实中韩自贸协定,充分发挥对韩合作综合优势,推动与韩国在产业、经贸、创新等领域全方位合作。

为将这一历史使命落到实处,惠州旋即进行了高站位谋划。

中韩(惠州)产业园的空间范围,划分为核心组团和联动组团两个层次。

核心组团依托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规划了6个片区,总面积共约94.1平方公里,分别为潼湖生态智慧区、仲恺高新区高端产业合作区、大亚湾化工及海港保税区、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惠城区高新科技产业园、罗浮新区康养国际合作园。

联动组团包括惠东稔平半岛环考洲洋经济带、惠城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有关区域,以及惠州空港经济产业园、罗浮新区、仲恺高新区和大亚湾开发区除纳入核心组团的其余部分。

在这个前景广阔的载体上,惠州将如何画出宏伟的蓝图?

笔者获悉,这份蓝图已经成型——目前,《中韩(惠州)产业园实施方案》已报送至省政府审定,《惠州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中韩(惠州)产业园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已正式出台实施,中韩(惠州)产业园2018年十大工作要点、30项重点任务也已经印发实施。

翻开今年的工作要点和重点任务,建立良好沟通机制、举办和参与包括第七届中国(广东)—韩国发展交流会在内的中韩重大活动等计划都位列其间。

为推进中韩(惠州)产业园体制机制创新,惠州还将中韩(惠州)产业园纳入该市“证照分离”改革试点的范围,并积极探索将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至中韩(惠州)产业园,为中韩(惠州)产业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惠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惠州将进一步科学谋划中韩(惠州)产业园总体规划,加强产业园总体规划编制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粤港澳大湾区、仲恺高新区、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等发展建设规划的衔接。

“确保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好中韩(惠州)产业园建设总体规划,使总体规划符合国家和省的要求,又体现惠州特色。”该负责人说。

韩企加速集聚

合作交流持续升温

如今,中韩(惠州)产业园的产业方向,已经颇为明确。

惠州提出,将以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的合作为基础,围绕“互联网+”、智能制造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大力引进和培育符合惠州与韩国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新产业、新业态,做大做强做优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两大核心支柱产业,推进汽车与装备制造、清洁能源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2+2+N”现代产业新体系。

笔者了解到,围绕这一产业规划,惠州将科学制定“招商图谱”,加大对韩宣传推介,通过办好第七届中国(广东)—韩国发展交流会、组团赴韩国招商选资等形式,吸引韩国现代、LG、晓星等企业到园区发展。

日前的中国(广东)—韩国经贸合作交流会暨中韩(惠州)产业园推介会上,惠州提出可以继续深化平台、产业、经贸、人文等合作,携手把中韩(惠州)产业园打造成为中韩合作开放水平最高的平台。并鼓励更多韩企到惠投资发展,加大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力度。

“中韩产业园落户惠州后,对韩国企业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LG乐金电子(惠州)有限公司CFO全在辉看来,中韩(惠州)产业园落户惠州释放出强烈信号,将有一大批利好政策随之出台,这必将吸引更多韩资企业进入惠州。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惠州累计审批韩资企业250家,实际利用韩资7.3亿美元,累计投资总额超千万美元的韩资企业共有33家,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和化工产业。目前,惠州韩资企业涉及从业人员近4万人,约有3500名韩国人在惠州工作和生活。

在上述经贸交流活动期间,众多韩企高层对惠州的发展前景十分看好,表达了在惠投资或者增资扩产的浓厚兴趣。

“惠州高效优质的政务服务和投资环境,让我们充满信心。”晓星金融设备(惠州)有限公司韩方相关负责人,就对惠州一流的生态环境和营商环境赞叹不已。

在吸引韩资企业抢滩惠州的同时,惠州企业也积极“走出去”,到韩国投资兴业。据统计,目前,惠州企业在韩国设立了韩国裕元华阳株式会社和硕贝德(韩国)有限公司,投资额共计580万美元。

随着双方经贸合作往来的持续升温,中韩(惠州)产业园推动惠州乃至广东继续对外开放的步伐,也将越来越快。

相关

复制推广自贸区试点经验

建设中韩产业合作“试验田”

中韩(惠州)产业园,自规划开始,就肩负着深化惠州对外开放、探索对接国际贸易规则的使命。

作为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产业园合作试点,中韩(惠州)产业园是实现两国经贸规则深入对接的重要尝试,也是提升自贸协定利用水平和带动效应的重要平台。

据惠州市相关部门介绍,从功能定位上,将对标广东等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先行先试,把中韩(惠州)产业园建设成为华南地区实施中韩自贸协定先行区、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与韩国“欧亚倡议”重要对接融合点、粤港澳大湾区对外经贸合作平台、广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示范区。

未来探索的方向,已经相当明确。

如何在这块中韩产业合作“试验田”上尽快实现体制机制的对接?复制推广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改革经验,是一个重要举措。

从2015年4月挂牌以来,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经过不断探索,在促进对外经贸体制机制创新、释放出改革创新的红利上,形成了一批批可复制改革的试点经验。

就在日前,国务院印发了《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以进一步深化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等方面进一步挖掘改革潜力、破解改革难题。

毗邻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惠州,复制推广相关经验探索以营造良好的对外合作环境、实现与韩国更好的经贸合作,显然是题中应有之一。

笔者了解到,该产业园将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进一步提升贸易便利化。

作为珠三角重要一员的惠州,区域机制体制创新的氛围颇为浓厚。这对促进中韩(惠州)产业园吸收运用广东机制体制创新成果,尤其是自贸区的创新成果,为率先开展落实中韩FTA试点,探索中韩经贸合作新路径、新模式提供支撑。

此外,惠州也争取开通惠州机场直飞韩国航线、惠州港至韩国港口的海运航线;探索建立惠州—韩国通关合作机制。

惠州市商务局负责人介绍,建设中韩(惠州)产业园,有利于充分发挥惠州对韩合作的产业特色和贸易特点,为国家FTA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服务国家自贸区战略的重要观测点。

显然,这个广东目前唯一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外共建产业园,并非简单地促成产业项目落地,从经贸合作规则对接上进行创新探索,才是其作为“试验田”的更高使命。

错位发展:

在全国三大园区中突出惠州特色

包括中韩(惠州)产业园在内,获得国务院批复设立的中韩产业园有三个,另外两个分别是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中韩(盐城)产业园和位于山东省烟台市的中韩(烟台)产业园。

这三个产业园,分别地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和珠三角经济圈,在开展对外经贸合作特别是对韩经贸合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按国家商务部的解释,在三个城市建设中韩产业园,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区域平衡的对韩合作布局,实现北、中、南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形成以点带片、以片带面的辐射带动效应。

相对而言,中韩(惠州)产业园虽然起步较晚,但却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基础和优势。

从城市所在区域位置而言,位于珠三角的惠州,背靠粤港澳大湾区,拥有珠三角自创区、仲恺高新区、环大亚湾新区、潼湖生态智慧区等重要平台的叠加优势。通过将产业园与这些平台建设规划进行衔接,确保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好中韩(惠州)产业园建设总体规划,使总体规划符合国家和省的要求,又体现惠州特色。

从产业基础来看,惠州独特的产业体系,也将推动中韩(惠州)产业园与中韩(盐城)产业园和中韩(烟台)产业园实现错位发展的格局。

电子信息产业,是惠州第一大支柱产业。立足韩国与惠州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领先优势,惠州将打造以光电产业为基础、以移动互联网产业为支撑、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引领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而正在迈向世界级的大亚湾石化基地,更是惠州独一无二的产业优势。

当前,大亚湾开发区已被纳入中韩(惠州)产业园的空间范围。依托大亚湾开发区,惠州将加强与韩国优势化工企业的双向合作,鼓励中韩企业通过合资形式在园区投资化学工业项目,大力发展新型复合及聚合物材料产业。

在观察人士看来,电子信息、石化产业,以及正在加快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与韩国的优势产业契合度高、互补性强,将是中韩(惠州)产业园与烟台、盐城产业园错位发展的重要优势。

惠州市就提出,以惠州市电子信息和石油化工两大支柱产业为基础,针对韩国电子融合产业、新能源产业、机器人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中韩(惠州)产业园将结合惠州产业发展基础,着力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使其在园区集聚发展。同时,引进和培育一批引领性、创新型新产业,提升高端产业聚集度和核心竞争力。

撰文:叶石界刘光明宝编辑统筹:李杰伦

新闻推荐

惠州出台优惠政策力推中韩产业园,斥巨资吸引韩国高端项目落户和增资 韩资企业设新项目最高奖励2000万元

惠州将斥资3亿元成立中韩(惠州)产业园发展母基金。图为中韩(惠州)产业园的建设地潼湖湿地。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以中韩(惠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