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6口人 个个文艺范 秦国伟爱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熏陶出好家风

东江时报 2018-05-05 15:03

秦国伟爱好传统文化。

秦国伟全家福。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东江时报》记者刘建威

近日,“家和春颂——— 秦煜祖秦语襄兄妹古琴古筝独奏音乐会”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罗浮琴社常务副社长秦国伟带着家人登上高雅艺术殿堂,以公益演出弘扬传统文化。

从音乐会名字看,是2个人的演出,实际上,秦国伟一家6口全员上阵,通过不同形式参与。传统的诗书画印琴筝,家庭成员各有所长。这一切,源于秦国伟的家国情怀,博好传统诸艺的他,潜移默化影响了整个家庭。“我觉得传统文化要去坚守和传承。”秦国伟认为,文化自信不是哪一个人可以完成的,而是靠每个人,每个家庭共同去实现。

自幼受传统文化熏陶

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惠州家庭。秦国伟出生于惠城,作为苗氏外孙,成长于北门街的老苗屋。苗氏是本地有名的教育世家,秦国伟外婆识文断字,舅舅是才子,加上祖辈亦有能医好文之士,他自幼便受到传统文化熏陶。

“我外婆是清末民初的大家闺秀,知道的东西(指传统文化方面)很全面,加上受苗屋生活环境影响,在我心中播下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秦国伟介绍,生活在苗屋的长辈经常讲故事,他是听着岳飞精忠报国等故事长大的。这些爱国故事,是他是人生价值观养成的原点。“选择一个怎样的价值判断,决定了未来的价值选择。”他说。

涉猎多项传统文化

求学时代,是秦国伟踏上追寻传统文化道路的关键时期。“我很幸运,在高一遇上了我恩师。”秦国伟说,恩师的书法承继了岭南书坛前辈李曲斋、朱庸斋的一脉薪火。

当年,秦国伟喜欢刻印,用钢锯片、磨刀石刻了方自己的姓名印钤在作业本上。也因为这方印,他受到恩师赏识,随后开始跟随恩师学习书法。“这个际遇,影响了我的整个人生。”秦国伟说,学习书法后,发现这是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学习的。

1981年,秦国伟进入体制内工作,因工作需要开始在陶瓷上作画。在这个时期,因为兴趣爱好,他还开始了古体诗的创作。1995年,已过而立之年的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越来越强烈。他决定辞职下海,一边做小生意,一边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2002年,他到一家教师进修学校担任书法教师。

如今,秦国伟对吟诵、二胡、太极、洞箫等传统文化皆有涉猎。

“弹一首”成为家庭节目

“小女儿秦语襄还没拿过铅笔,就开始拿毛笔了。”秦国伟介绍,家里人人都喜爱传统文化,除了小女儿是自己有意培养外,其他人都是顺理成章。因为,家庭的环境影响比说教更重要。秦语襄还没上学就在他书房玩乐,没学写字就已经拿起毛笔了,3岁半开始学习舞蹈、钢琴、围棋、太极拳、声乐、古筝等。

秦国伟的家庭文化氛围愈发浓郁。夫人邓素梅学刻印;学汽修的儿子秦煜祖追逐古琴,“清和春颂———秦煜祖古琴独奏音乐会”去年曾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上演;女儿秦佩珠和女婿黎昊鸿会画画、会刻印。

为了让全家人都能参与音乐会的演出,现场发放的曲目单中,每首曲目都设计成一个印章,展出秦国伟夫人、女儿女婿的作品。

每当他们家人聚在一起时,秦佩珠总会说“语襄,弹一曲”,然后,一家人围在一起听秦语襄弹古筝。

“熟悉我爸的人都知道,他兴致来了就爱开"音乐会",每次的固定节目就是叫我妹露两手。”在当晚音乐会上,秦佩珠向观众介绍,有时候妹妹晚上睡着了都被拉起来,去书屋弹古筝给秦国伟的朋友听。她说,妹妹当晚能淡定地坐在古筝前,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

为什么举办此次音乐会?秦国伟说,古琴和古筝是小圈子的艺术,他希望通过音乐会的方式,让更多的人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去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新闻推荐

惠城规划新建5所小学 第11小南校区 第41学校 第28小学第31小学第16小学今年动工

东江时报讯记者香金群5月16日,惠城区召开会议部署“实干快办年”活动,进一步深化“两强一提”工程,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