黐 ○好有瘾的惠州话
[ti"揶33],音同七。
记得改革开放初期,粤港地区流行詈语——— 黐线。“黐线”本指电话线串线,其流行也许是当时电话通讯业掣肘了形势的迅猛发展。后来引申为骂人脑筋不清醒,有精神病。如:冇贡大欸头戴贡大欸帽,你黐线吖?/做到贡离奇,简直糸黐线欸!轻则骂人“黐线”、“黐筋”、“黐黐哋”、“黐少少”,重则“黐哂”、“黐枚抛”。也许是后来移动通讯发达了,“黐线”少了,逐步被“脑子进水”所取代。
实际上,惠话中的“黐”用的是很早很广的。“黐”是多义词。主要指粘,除“黐线”外如:~手/~脚 (亦喻跟着别人不肯走开,多指孩子)/~牙/~牙罅(塞牙缝)/~脷根 (喻大舌头)/~头芒(“芒”白读,指苍耳子多刺的果实,易粘人的衣服,亦喻爱缠人的孩子,又叫“黐头婆”。)又指粘性,如:~~■■(黏黏糊糊)/呢粥饮煲到无~欸。还指沾光,揩油:~餐/~餐饭食下/佢讲个件事无晓~你欸(他讲件事不会揩你油的)。
黐,是古汉语词,现代汉语中已消失。它的本义指木胶,即用细叶冬青(古称“苦木”)的茎部内皮捣碎制成的可粘物的一种胶。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黐,《字书》:"木胶也。"”《六书故·植物》:“黐,粘之甚者也。苦木皮捣取胶液,可以粘羽物者,今人亦谓之黐。”《太平广记》卷四七三引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多买黐以涂壁,夕有数蝙蝠大如鸡,集其上,不得去。”可见,“黐”字至少有1500年以上历史。从“黐”这种胶引申出黏性是势之必然。《广韵·释诂四》:“黐,黏也。”虽然古文献中很难找到书证,但有些词已很难分清是胶还是黏了,如明·刘基《以野狸饷石末公因侑以诗》:丝绳急缠绕,四体如黐黏。惠话只不过舍其本只取其黏义罢了。
《广韵》:黐,丑知切,平声,与惠话读音一致。祝基棠
新闻推荐
沿着古道访古探幽去 惠州市罗浮山古道、惠东高潭古道线路入选广东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
东江时报讯记者从惠州市旅游局获悉,今年广东将打造11条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并力争在今年国庆期间推出数条投入使用的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