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千年沧桑的元妙古观 作者:何志成

东江时报 2018-05-06 15:02

摄于1922年的惠州元妙观。 《东江时报》记者严艺超 翻拍

入明前,罗浮山就有九观十八寺二十二庵之说;入明后,许多宫观已废圮;入清后,尚存五观五寺。道教“五观”即冲虚观、酥醪观、九天观、白鹤观、黄龙观。其中,冲虚观最为著名,道脉传至香港、澳门、新加坡及东南亚等地,入清以来,这些地方道教多奉冲虚观为“祖庭”。对于惠州元妙观,它与广州三元宫同属罗浮山冲虚观分支,一千多年来元妙观沧海桑田,几经浩劫,至今仍屹立在西湖北岸。

元妙观始建于唐,初名朝元观,后改为开元观。南汉末毁坏,宋咸平初修复。宋大中祥符年间,张士逊为广南东路转运使,会诏天下置天庆观,张士逊请以旧观为之,以纾天下土木之劳。诏如其请,开元观遂敕赐名天庆观。此后天庆观又被毁坏,宋元丰年间成为惠州进士梅蟠家宅,后梅蟠又复舍家宅为天庆观。宋宣和年间,道士邹葆光上京,朝廷命其负责岭南道教,兼管罗浮冲虚观。他返广东后,见惠州天庆观破旧,遂与其师罗道中、道录黄景修、提点翟士名等,将天庆观修复一新,但不久又复毁于南宋建炎年间。

入元前,元妙观建筑规模较小。而在元妙观多次重修历史中,元代道士吴嗣德主持之重修,因有元朝御用道士吴全节和翰林学士赵孟頫鼎力支持,重修格局最高,规摸最大,历时最久,从而确定元妙观建筑规模历史大格局。事情起因,是入元后道教内丹派南宗与北宗合并,北宗道士吴嗣德来惠州,见天庆观窄小破旧,遂携其徒张景行北上元大都(今北京),向御用道士吴全节真人诉说惠州天庆观情况。吴全节叹曰:“昔邹葆光以剑术驰声,作兴观宇。今二道士不惮万里,以兴道教而来,其志可尚!”于是吴真人带着吴嗣德求助于其同乡、翰林学士赵孟頫。

赵孟頫是宋朝皇室之后,入元后累官至翰林学士,著名书画家。吴真人之求助,得赵孟頫积极响应。据明·周岐后《修元妙观记》记载,赵孟頫“撰书疏语,叩于勋官贵人之门,所得信施甚厚。”于是道士吴嗣德师徒携捐银,并在饶州聘请冯俊英诸工匠来到惠州。重建工程始于元至治二年 (1322)十二月,元统二年(1334)九月完工,遂冠名为“元妙观”,此后,“元妙观”之名一直延续至今。历时十二年重建,元妙观规模为正殿两廊,钟、鼓两楼,三房库房,横霤重檐,涂饰壮丽,像座威严。同时又辟新村白塔庄山为道士墓田;又置外水洞庄、梁化、都乐田庄及内、外管,平政等庄道田、池塘二十顷八十亩,民田地十三顷十一亩充费用。

在元妙观一千多年历史中,留下许多历史陈迹和佳话。据《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汉大宝十一年(968),南汉主刘鋹命工匠为自己及诸子铸造铜像,安置于元妙观(原注:天庆观),“未肖者杀,冶工凡三易乃成。”北宋绍圣年间,苏轼贬来惠州,曾饮酒于天庆观客堂,应道士邹葆光之请为其书天蓬咒和写下 “天庆观”三字;适时进士许毅自五羊 (广州)来,与东坡饮酒,共游城外诸小山,畅叙一番,一杯而别,苏东坡兴致勃发,又写下“丰湖福地”四字(原木匾散失)。又有一次,天庆观道士何宗患病,苏东坡过逍遥堂问候之,并留诗二首:“安心守元牝,开眼觅黄庭,问疾来三士,浇愁有半瓶。”(三士:东坡、许毅、希固)“幽寻本无事,独往意自长,钓鱼丰乐桥,采杞逍遥堂。”南宋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游罗浮,曾结茅于此,篆书“库堂”二字于库门,并遗乐器于本观。明成化年间,徙“延相堂”三石笋于元妙观,寓意东海蓬来、方丈、瀛洲“三神山”等。

清康熙三十七年 (1698),元妙观延岭南全真道龙门派祖师杜阳栋为本观主持。杜阳栋羽化后,罗浮冲虚观、惠州元妙观、广州三元宫,一起争夺供奉祖师杜阳栋遗体,惊动地方官府。后经官府裁决:遗体归葬罗浮,入土为安;衣冠归三元宫,为衣冠冢;遗像挂元妙观祖堂,为信众瞻仰留念。此后,因元妙观历史悠久和知名度高,人文事迹丰富,故与罗浮冲虚观、广州三元宫同被称为广东三大道观之一。

新闻推荐

惠州罕见姓氏大接龙第17期

上一期,《东江时报》为大家带来“阙”姓的故事。今天,“惠州罕见姓氏大接龙”继续为您讲述“印”姓的精彩故事。1母2豆3井4...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