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纪红兵给小记者上化工课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小小化学家”科普实践迎来一群东时小记者
长江学者纪红兵与东时小记者互动。 《东江时报》记者匡湘鄂 摄
“你知道精油是什么吗?你知道香皂是怎么做的吗?你知道无人机有什么用吗?……既然不知道,那就一起去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看看吧。
5月6日下午,来自惠阳区的30名东时小记者及其家长共近百人,来到位于大亚湾区科创园的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参加“东时小记者化身"小小化学家"”科普实践活动,了解了一些化工和现代科技的知识。更令人难忘的是,这次活动还得到了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纪红兵的重视,纪红兵与小记者们互动,为小记者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化工课。
跟随科普老师参观实验室
首先,小记者和家长们在研究院科普老师的讲解下,知道了大亚湾石化园区是一个坚持绿色、安全、高效发展建设的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这里的炼化一体化规模居全国第一。大亚湾石化园区还建有全省首座空气特征因子自动监测系统,排放的废气都是达到国家和广东省标准的,不会对周围的空气造成影响。
随后,大家跟随着科普老师的脚步去参观了几个实验室。其中,3D打印机让小记者们很感兴趣。
3D打印机,是意大利发明家恩里科·迪尼设计出来的。利用3D打印机,不仅可以“打印”一幢完整的建筑,还可以在航天飞船中给宇航员打印任何所需的物品的形状。3D打印机的原理是把数据和原料放进机器中,机器会按照程序把产品一层层打造出来。
可惜的是,研究院里的3D打印机只能打印塑胶模型,因为这里是生产塑胶的化工厂,是为3D打印机提供原材料的地方。
小记者当上小化学家
对小记者们来说,这次活动的重头戏是手工制作香皂。在会议室里,通过科普老师介绍,大家了解到手工皂原来是使用天然油脂与碱液起皂化反应的结果。手工皂既可用作洗面,又可用作沐浴用。
随后,小记者化身“小小化学家”,在科普老师指导下,大家首先用红黄蓝三种颜料和水在调色盘中调出五花八门的颜色。然后滴一小管自己喜欢的颜料放入装好小半杯皂液的塑料烧杯中,立马用玻璃棒将其搅拌均匀,无色的皂液经搅拌后,在“小小化学家”手中像变戏法似的穿上了五颜六色的华服。然后把调好的皂液倒入模具中,香皂就成功了大半。一个不过瘾,大家纷纷领取更多皂液,发挥各自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各式各样的“准香皂”诞生了。为了让手工皂更漂亮,小记者们将自己带来的小花小草放入皂液中。
不多时,手工皂凝固了,一个个漂亮的手工皂诞生了。对许多小记者来说,这是第一次制作手工皂,看着自己亲手做的手工皂,大家都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甜甜的、美美的!有的小记者说,想把它带回家送给妈妈,有的则说要送给姐姐和阿姨。
活动结束后,有的小记者还有未解的问题,比如“皂液是怎么制作出来的”,“油脂是怎么和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回家后他们在电脑上查阅了这些知识。
接着,科普老师又给大家讲解了精油的来源、使用和鉴别方法。原来精油是来之不易的,800万朵百合花才能提取1千克的百合花精油;而3~5吨的玫瑰花花瓣才提取到1千克的玫瑰花精油。
纪红兵教授为小记者上课
这次活动竟然引起了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纪红兵的重视,他非常高兴地给大家上了一堂课。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纪教授的这些光环震撼了小记者们,让小记者们暗自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好好学习。
纪教授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石油的形成以及应用方面的知识。他首先问:“你们有谁能讲清楚大树和石油的关系?”几个小记者都高高地举起了手,争先恐后地抢答。一位小记者回答说:“首先树木倒下后会腐烂,腐烂经过沉积后变成了石油。”纪教授肯定了他的回答,并作了专业补充:“大树我们一般叫碳水化合物,而石油里面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碳水和碳氢里面差了什么呢?差了一个氧!所以大树长时间在地底下,这个过程就是把这个氧慢慢去掉,所以从碳水化合物就变成碳氢化合物了。然后碳氢化合物又被我们开采出来,经过大亚湾石化区的炼油和加工就变成了汽油、柴油等。”
最后到了小记者提问环节,小记者们争先恐后地向纪教授提问,如:“我们地球上储存的石油总量有多少呢?为什么大亚湾的石化比其他地方的石化晚建却比别的地方做得更强大呢?既然我们人类是动物,那我们死后埋在地里会变成石油吗?”纪教授都一一给小记者们作了回答。
人物简介
长江学者纪红兵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纪红兵,是中山大学精细化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人社部“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全国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广东省丁颖奖获得者和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新闻推荐
用“工银智能卫士”给账户加把安全锁 惠州工行150万手机银行用户请注意:
为了更好地防范电信网络诈骗、银行卡盗刷等各类外部欺诈案件的发生,保护客户账户资金安全,工行日前推出“工银智能卫士”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