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年再相逢金花依旧朵朵开 惠阳高级中学66届高三毕业生聚会12名女生来齐了

东江时报 2018-05-16 14:47

对着53年前的旧照,排着原来的队形,摆着原来的姿势,53年后,这“12朵金花”的容貌又定格在相片里。

黎燕萍

冼丽镛

潘芝玲

此次前来聚会的男生合影。

魏道生。

毕业半个多世纪,来聚会的同学再次合影。

相见如故,好好叙叙同窗情。

相片故事

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改变了他们的音容笑貌,唯一不变的是同窗情。在垂暮之年,看到昔日照片中她还坐在身旁,这是何等幸事。“同伴同三寒,今宵醉九歌”,惠阳高级中学66届高三(二)班靓女帅哥们,用欢聚带给我们感动。

求学虽苦欢乐多,人间最美同学情。最近几天,一群年届古稀的爷爷奶奶,相约在惠州西子湖畔见面,然后结伴畅游丰渚园、博罗罗浮山等地,畅聊半世纪同窗情,一路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他们 是惠阳高级中学66届高三(2)班毕业生,彼此相识已经50多年。当年全班有42人,男生30人,女生12人,大多是1947年左右出生的。由于男多女少,12个女生又被称为“12朵金花”。

惠阳高级中学,其前身是创办于1901年的“惠州府中学堂”,1912年改名为“惠州中学校”,1913年更名为“广东省立惠州中学校”,1924年更名为“广东省立第三中学”,1954年定名为“广东惠阳高级中学”,当年的惠阳高级中学,是东江流域著名学府,也是广大学子梦寐以求的求学之地,生源不仅来源于如今的惠州,还有东莞、河源、汕尾等地。

“能在惠阳高级中学上学,我们都被寄予厚望,没有意外的话,班上95%的同学都能考上大学。”现年70岁的季广龙是此次同学会的组织人之一,据他介绍,高中3年,同学们学习都非常刻苦,成绩也很好,但他们毕业那年,遇上了“文革”、大学停招,让他们的大学梦破灭,后来他们大多数变成了知识分子上山下乡,各自奔天涯。“历史上,1966、1967、1968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合称老三届,我们成为了老三届最早的一届。”

尽管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错过了求学的黄金时期,但他们仍不懈努力,积极上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据东时记者统计,恢复高考后,他们半数以上获得了大专以上的学历,有10人成为教师,还有的成为了国家一级编剧、副教授等。

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数十载的人生颠沛流离,同学们很少开同学会相聚,即使数个要好的同学相聚,也是不成规模的同学会。近些年,大家都步入人生晚年,有的是闲暇时间,于是相聚的次数多了起来。前年,2016年,惠阳高级中学举办66届毕业生毕业50周年聚会,很多同学返回了母校,追忆50周年时光。“唯一遗憾的是,我们班有四五个男同学已经离世了,凑不齐人了。”

这一次的同学会,来了29人,除了大部分在惠州,还有佛山、香港的,是该班历次同学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更为难得的是,班上的12位女生时隔53年后首次齐聚,当年风华正茂、青春靓丽的姑娘们,如今个个都是满脸皱纹的老奶奶。现年71岁的黎燕萍说,“十年人事几番新,何况50年?我们还个个都健在就不错了。”

有50多年没有见的,有毕业后曾经见过然后又失去联系的,有经常见面玩得来的……尽管又是一次没法凑齐人数的同学会,尽管彼此眼眸不再清澈、鬓发斑白,但不管怎样,在同学会上,每个人都笑逐颜开,互相问候、拥抱,追忆青春韶华,人世间的变化又摊开眼前。

岁月如刀刀无力,难掩当年妩与媚。

同样的队形不同的光阴黑白与彩色一样是芳华

此次同学会,同学们都有一个心愿,就是为班上的“12朵金花”再照一次合影。

12位女生都有过一张12人合影的黑白照片。那是1965年11月的一天,班上的12名女生到了桥东水东街的一家照相馆,排成3排,面带笑容,让摄影师照了一张合影。在这张合影里,12位女生大多扎着马尾辫,穿着花格或浅色衬衣,脸上洋溢着青春的光明。

这张合影,缘起其中两个女生。原来,班上的古绮云、冼丽镛两位女生,一个擅长唱歌,一个舞蹈跳得好,被选上惠阳县文艺轻骑队。女生们感觉要分开了,于是有人提议去照相馆合影留念。“搞文艺没有前途,还是考大学好。”在家入的反对下,古绮云、冼丽镛最终没有到惠阳县文艺轻骑队报到,而是继续留校上学。这段插曲,成就了她们高中时代唯一的一张合影。

年月变迁,有些女生都弄丢了这张照片了,有些女生却珍藏着这青春的记忆,潘芝玲便是其中一个。前年高中毕业50年聚会时,潘芝玲将照片拿到现场,同学们轮流借看,感慨时光飞逝。

近期,在开这次同学会前,这张照片也在同学们的微信朋友圈流传,有很多男生还是第一次见到这张照片。男生赖汉衍更是赋诗曰:“娇娥十二梦依稀,芳华十八忆旧时。岁月如刀刀无力,难掩当年妩与媚。”

也因为这张照片,触发同学们“无论如何都要让"12朵金花"重聚”的心情。他们极力游说那些久未谋面的同学,要开一次最完整的同学会。

果然,这次同学会,“金花”们都到齐了,其中,最后到的一朵“金花”姗姗来迟,同学们开始都担心她能不能如期而来,因为她的老伴前些天刚动了手术,当她出现在聚会现场时,大家的心都宽慰了。

对着53年前的旧照,排着原来的队形,摆着原来的姿势,53年后,这“12朵金花”的容貌又定格在相片里。当相机咔咔响起,仿佛什么都没有变,但时光却确实溜走了,让在场所有的人感慨万千。

金花故事

虽然一时忘记了拍照缘由,但却一直忘不了同学之情。

曾经大学梦工作后重圆

见到许多多年未见的同学,现年71岁的黎燕萍开心极了,与同学们相聚,仿佛又回到了曾经的年轻时光。“我算是比较顺利,没有什么大的起伏。”回忆自己一路走来,黎燕萍感慨,高中时代,是自己人生最开心的一段时光之一,之后失落了好多年。

从知青到教师

黎燕萍祖籍顺德,父亲是厨师,在惠州谋生,她在惠州长大。由于读书成绩好,她被家人寄予厚望,家人都希望她能考上一所好大学。“那时候不仅考大学难,上好的高中也难。”黎燕萍说,而她上的是省重点中学惠阳高级中学,学业被所有人看好,考上大学也是“囊中之物”。

“我们读书非常刻苦,对未来也满怀信心。”黎燕萍记得,1966年的夏天,临近毕业和高考,毕业试先考了,学校到处张贴着各高校的招生简章,她也选中心仪的大学——— 武汉大学。然而不久后,“文革”开始,全国学校处于瘫痪状态,大学也停招。

“我当时感到很失落。”黎燕萍说,1968年,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中,黎燕萍到了惠阳横沥的农村劳动插队。从一个五谷不识的高中生,变身为一个农村劳动者,黎燕萍直言生活比学习还辛苦,“自己种菜,自己做饭。”

1966年应届高中毕业生,高中阶段共在校五年多,他们是 “老三届”里年纪最大、读书最多的一届。在当时,高中毕业生也很吃香的。在农村劳动一年后,黎燕萍“转行”做了乡村民办老师,直至1971年转为公办教师并调到横沥中学任教。在此后半生里,黎燕萍都跟教育打交道,中学教师、教育局教研员、副局长等,她一直工作至2007年退休。

晚年生活惬意

黎燕萍也曾经拾起那个被时代打破的大学梦。在1978年工作稳定时期,她上了函授大学,圆了大学梦,但在她心中,这永远比不上年轻时候那个大学梦来得激情澎湃。

后来她知道,像她一样出来工作后重圆大学梦的,在惠高66届高三(2)班的同学中,还有好几个,如季广龙,“文革”后恢复高考,考上了惠阳师范专科学校(惠州学院前身)。

黎燕萍是在横沥中学的教师职位上,与丈夫结婚的,她后来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一个在公家单位上班,一个在学校任教,一家人的生活较为圆满。

“除了当时未能上大学,我的一生也相对比较顺利。”如今,黎燕萍已经是拥有3个孙子的奶奶,生活闲适,有空便与同学、朋友聚会,日子逍遥。“今年是惠州设立地级市30周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同学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总的来说,国家和城市都一直在进步,我们都是最终的受益者。”

与同学聚会时,同学们都记得,黎燕萍当时是班上的文体委员,但黎燕萍已经忘记了自己有什么文体才艺。她只记得,作为沐浴新中国阳光长大的一代,当年大家风华正茂,多才多艺,异常活跃。

当年的班花仍被唤靓妹

在当天的同学聚会上,化着淡妆,身穿玫红色上衣黑色裤子的冼丽镛在“12朵金花”中,颇为亮眼。当年,“12朵金花”的照片,就是因为冼丽镛和另一位同学古绮云而拍的。不过,作为当事人的冼丽镛在时隔几十年后再看到这张照片时,却已经想不起当初拍照的缘由了。冼丽镛说,虽然一时忘记了拍照缘由,但却一直忘不了同学之情。

曾入选惠阳文艺轻骑队

冼丽镛长得清秀,又会唱歌跳舞,英语成绩也是班上最好的,被同学们称为“班花”“校花”。即使到了古稀之年,71岁的冼丽镛还会被同学们称为“靓妹”。

在惠阳高级中学,冼丽镛的这些文艺特长很快就被发掘出来,并于高三第一学期被选入惠阳文艺轻骑队。爱好文艺的冼丽镛对此还是有点小期待,但父母却坚决反对。“妈妈反对是因为文艺轻骑队需要经常下乡演出,户口也要从城里迁到农村去,爸爸反对是因为他认为这些都是"三教九流",他想我考大学。”冼丽镛说,“其实我当时也一半想去,一半不想去,反正没想好。”

就这样犹豫着到了高三第二学期,眼看着最后的期限就要到来了,冼丽镛和父母还没有取得统一意见。正在冼丽镛左右为难的时候,历史帮她做出了选择。“当时上级下了个通知,说是要开始"文化革命"了,所有人都不得离开单位。”就这样,冼丽镛不用去轻骑队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她也不用参加高考了。

但是,冼丽镛的文艺特长还是得到了发挥。

嫁到香港过得很充实

在“文革”开始后,冼丽镛和同班同学魏道生一起被分到了宣传队,因为需要一起主持节目,所以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对稿,两个人相对的时间长了,同学们就开始在背后说他们“谈恋爱”。

“真是没有的事。”半个世纪后,两人再次相见,同学们还是忍不住拿他们开玩笑,而冼丽镛依然像个小女孩似的解释一番。魏道生只是在一旁呵呵笑着,什么也没说。

有同学看到他俩站在一起,拿起手机想要拍照,两人条件反射般散开了。于是,又引来同学一阵大笑。无论是青春年少,还是古稀之年,感情之事总是个敏感话题。当年是否有感情萌芽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曾经留下的美好回忆。

冼丽镛对于青春的回忆除了美好,还有伤痛。他的父亲在“文革”开始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她也下乡了,对未来十分迷茫。1972年,她到了香港,并在那边结婚成家。

时间是最好的疗伤药。现在她在香港的生活过得很充实。“每天我都安排了跳舞、唱歌、健身等课程。”冼丽镛说,惠州的同学聚会她也经常参加,2013年回来参加初中毕业50周年聚会,2016年回来参加高中同学毕业50周年聚会,如今又回来聚会。

从香港的家来到惠州参加聚会,她需要花3.5个小时。在冼丽镛看来,只需奔波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叙半个世纪的同窗之情,自然是值得的。

这张老照片从未离开身

翻看53年前的那张“12朵金花”的照片,71岁的潘芝玲轻松说出了照片里的全部人名。53年来,这张照片她一直带在身边。这些年,潘芝玲参加的同学聚会次数并不少,但像这次,班上的全部女生,也就是照片里的12个同学,全部都到齐的,还真是第一次。

当她们按照原来照片的位置,再重新站在一起拍照后,潘芝玲感叹:“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已经年过7旬的12个老人,在半个世纪后还能齐齐整整地合影,的确不易。潘芝玲当初所在的高三(2)班共有42人,如今已有几位同学相继离世。

曾梦想考清华

53年的照片是黑白的,但那时,同学们都有着各自彩色的梦想。潘芝玲老家在湖南,生于1947年,父亲是南下干部,她10岁随父亲来到惠州定居。她的学习成绩非常好,父亲也对她寄予厚望。在惠州市一中念初中时,她每年都能拿到一等奖学金。“我记得,一等奖学金是10元,那时候,一般人每个月工资也就二三十元。”潘芝玲还清楚地记得,1963年初中毕业考试,她的成绩也很好,数学考了100分,物理99分,化学98分。

理所当然的,她考入了当时惠阳地区最好的高中——— 惠阳高级中学。在高中,潘芝玲的成绩依然很好,高三那年,父亲给她定的目标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或上海复旦大学。潘芝玲也踌躇满志。可是,就在她们高考前的两个月,“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高考取消了,大学梦也变得遥不可及。

他们成了老三届中的 “老高三”。毕业集体照也没有照,就被号召参加各种运动,而后又经历上山下乡,人生从此被改写。

干教育直到退休

潘芝玲不愿意详谈那十年的生活,只说那10年“过得很苦”,她到沥林下过乡,回老家待了几年,做过赤脚医生,最终在1978年等到政策落实,回到惠州成为一名中学教师,直到退休。

当然,潘芝玲的大学之梦也并没有完全熄灭,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尽管她已经参加工作,但在父亲的鼓励下,她还是参加了一次高考。只是当时的她要兼顾家庭和工作,复习的时间很有限,几乎就是“裸考”。最终,她以5分之差再次无缘大学梦。

从此,她便安心在教育线上工作。一眨眼,已到古稀之年。如今,她的孙辈也渐渐长大,不需要她操劳,也有着不错的退休工资,再加上通讯的便捷,在惠州的老同学也经常能一起喝茶聊天,生活平淡,也舒适。在潘芝玲看来,如今健康就是最重要的,有个好的身体,才能享受有质量的晚年生活。过往的艰辛,不会忘记,也不会刻意记起,就这样,好好生活。

男生故事

岁月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不同痕迹,一旦思绪被牵回50多年前那段芳华岁月,记忆的闸门便打开了。

魏道生“道士”首次参加同学会

12位女同学合影之后,参加聚会的29名同学拍了个大合照。拍完,特意从香港赶回来参加聚会的男同学魏道生感叹:“半个世纪,怎么就过得这么快呢?”魏道生是1969年到的香港,此后直到去年,才和同学们联系上,这次,是他时隔半个世纪后,第一次参加同学聚会。

调班后成为6年同窗

魏道生身材高大,当天穿了件天蓝色的T恤,完全看不出是71岁的人了,他性格开朗说话又幽默,在聚会上他走到哪,就把笑声带到哪,一如50多年前那般。

魏道生与潘芝玲在初中时就是同班同学,“不过我成绩中等,没她那么好。”魏道生说,他比较爱玩,喜欢文体活动,还曾代表学校外出参加过游泳竞赛。

在魏道生看来,能考上惠阳高级中学,是他的幸运,“或许是考试时发挥得比较好吧。”进入惠阳高级中学后,他起初是被分在高一(3)班的,因为听说这个班的外语是学俄语的,而他觉得英语更实用,于是就申请调到了学英语的高一(2)班,这样才和潘芝玲他们同班。

6年同窗,潘芝玲和魏道生成为好朋友,1968年到沥林下乡时,两人以及另外3个同学又一起分在了同一个生产队。可是两人的命运也由此改变,此后将近50年,他们没有再见面。

再相聚认不出曾经好友

在5月8日的同学聚会上,潘芝玲还对魏道生当年的不辞而别耿耿于怀。“他要走的前一天,跟我们几个同学说,眼睛长倒睫毛了,要去广州看看。”潘芝玲说,“结果他就一去不回,一个星期后才听说他去了香港。”魏道生在一旁解释:“那是难言之隐,当时不能说啊。”

潘芝玲想想也点点头:“也是,不能说,起码你还是告诉我们要去广州,也算是这样了。”

魏道生说,当时他觉得大学上不了,工作又没着落,找不到方向,当时他的妈妈在香港,他便去了香港。到了香港之后,他就很少回来惠州,再加上当时通讯不算太方便,也就渐渐和同学失去了联系。

最近这几年,他通过惠州的同乡,才渐渐和同学联系上了。去年年底,他回了一趟惠州,和几位高中同学小聚,潘芝玲也来了。相隔近半个世纪,潘芝玲认不出他,他也认不出潘芝玲了。

其实,魏道生不止认不出潘芝玲,此次聚会上的许多同学,若是不说起名字,他也基本认不出来,岁月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不同的痕迹。但毕竟是同窗三年,一旦思绪被牵回50多年前那段芳华岁月,记忆的闸门便打开了。他又变回了那个活泼幽默的 “道士”(同学们给他取的外号),逗得一群同学哈哈大笑。

这笑声似乎穿越了50年,难怪魏道生总感叹:“半个世纪,怎么就过得这么快呢?”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香金群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调班后成为6年同窗

魏道生身材高大,当天穿了件天蓝色的T恤,完全看不出是71岁的人了,他性格开朗说话又幽默,在聚会上他走到哪,就把笑声带到哪,一如50多年前那般。

魏道生与潘芝玲在初中时就是同班同学,“不过我成绩中等,没她那么好。”魏道生说,他比较爱玩,喜欢文体活动,还曾代表学校外出参加过游泳竞赛。

在魏道生看来,能考上惠阳高级中学,是他的幸运,“或许是考试时发挥得比较好吧。”进入惠阳高级中学后,他起初是被分在高一(3)班的,因为听说这个班的外语是学俄语的,而他觉得英语更实用,于是就申请调到了学英语的高一(2)班,这样才和潘芝玲他们同班。

6年同窗,潘芝玲和魏道生成为好朋友,1968年到沥林下乡时,两人以及另外3个同学又一起分在了同一个生产队。可是两人的命运也由此改变,此后将近50年,他们没有再见面。

再相聚认不出曾经好友

在5月8日的同学聚会上,潘芝玲还对魏道生当年的不辞而别耿耿于怀。“他要走的前一天,跟我们几个同学说,眼睛长倒睫毛了,要去广州看看。”潘芝玲说,“结果他就一去不回,一个星期后才听说他去了香港。”魏道生在一旁解释:“那是难言之隐,当时不能说啊。”

潘芝玲想想也点点头:“也是,不能说,起码你还是告诉我们要去广州,也算是这样了。”

魏道生说,当时他觉得大学上不了,工作又没着落,找不到方向,当时他的妈妈在香港,他便去了香港。到了香港之后,他就很少回来惠州,再加上当时通讯不算太方便,也就渐渐和同学失去了联系。

最近这几年,他通过惠州的同乡,才渐渐和同学联系上了。去年年底,他回了一趟惠州,和几位高中同学小聚,潘芝玲也来了。相隔近半个世纪,潘芝玲认不出他,他也认不出潘芝玲了。

其实,魏道生不止认不出潘芝玲,此次聚会上的许多同学,若是不说起名字,他也基本认不出来,岁月在每个人身上都留下了不同的痕迹。但毕竟是同窗三年,一旦思绪被牵回50多年前那段芳华岁月,记忆的闸门便打开了。他又变回了那个活泼幽默的 “道士”(同学们给他取的外号),逗得一群同学哈哈大笑。

这笑声似乎穿越了50年,难怪魏道生总感叹:“半个世纪,怎么就过得这么快呢?”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香金群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周楠 摄

新闻推荐

209路公交拟取消39站点 5条公交线路拟调整邀你提建议

东江时报讯记者刘豪伟日前,东时记者从市公共交通管理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计划对市区13路、18路、26路、53路和209路等5条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