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将发挥好区域桥梁枢纽作用 深莞惠经济圈五市相关负责人谈协同创新发展
深莞惠经济圈(3+2)协同发展高端论坛暨城市创新需求发布会现场。 《东江时报》记者张艺明 摄
昨日下午,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重头戏之一的深莞惠经济圈(3+2)协同发展高端论坛暨城市创新需求发布会,在惠州会展中心举行。省科技厅副厅长杨军主持论坛,省经信委总工程师詹若兰,惠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建斌和深圳市、东莞市、河源市、汕尾市政府相关负责人等参加活动。围绕“如何推动深莞惠经济圈(3+2)协同创新发展”的主题,5市代表进行发言和交流。
深圳创新合作从“产学研资界政”着手
深圳的科技创新成效全国都有目共睹,昨日在论坛上,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吴优介绍了深圳的科技创新经验和面临的高端领军人才紧缺、基础研发薄弱等创新需求。
他称,“3+2”城市的科技创新合作要从科技创新的六大要素来着眼。目前,深圳的科技创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界、政的六大创新要素紧密融合在创新体系内,并已基本成型。因此要谈创新和产业的合作还是要从这六大资源要素来着手,分别来找出相应的办法。
关于“政”这部分,需要彼此多沟通合作;而“学”这一部分,需要区域内所有高校形成联盟,甚至包括全国其他城市和全球的知名高校形成联盟,“另外,区域内的城市也可以多到深圳的高校经常走动走动,看最新的成果有没有最快实现落地产业化的可能性,要主动对接。”他说。
而“研”这一部分,他称,目前深圳有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机构需要区域内的城市主动对接;“资金就更不用说,深圳是资金的蓄水池,水池里的水如何流动出来,这里面有很多文章可作。”而对于“界”,他认为区域内的城市可以好好考虑用好深圳的行业协会;而产业的合作则要鼓励以企业为主体来实现,“尊重市场规律,企业谈好的事,政府大力支持和配合就好了,这是最经济、最科学的。”
此外,他还建议区域内的城市要高度重视一个创新要素,即深圳产业园区、创新载体和平台的运营商,这些运营商有专业的经验和丰富的资源,能够打造一个既有深厚科研氛围又有舒适生活环境和相应配套的产业园区,可以动员他们到兄弟城市来开发运营产业园区,通过打造创新载体把产学研等各种资源引进来,“所谓筑巢引凤,先把巢筑起来,有了这样的平台后,不愁资源过不来。”
惠州实施“海绵行动”全面对接深圳“东进战略”
惠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建斌称,惠州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大力实施“海绵行动”,全面对接深圳“东进战略”,落实五市确定的合作事项,取得了较好成绩。
胡建斌称,惠州实施“海绵行动”,主要是发挥“吸纳”“挤出”功能。“吸纳”方面,对惠州而言,重点是全面对接深圳 “东进战略”,接受深圳等先进地区的辐射带动,学习借鉴深圳等发达地区创新发展的经验,主动吸纳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外溢”,通过背靠深圳这个国家创新城市来加快惠州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挤出”方面,惠州立足于广东一体化的发展大局,发挥惠州的地缘优势和桥梁枢纽作用,在编制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环境保护等方面与其他城市全面对接,发挥海绵的“挤出”功能,特别是在科技创新方面积极传导的作用,推动与汕尾、河源等地方的协同创新、共同发展。所以,目前惠州形成了向西向南对接深圳“东进”,向东对接汕尾“西融”,向北对接河源“南融”的区域协同格局,着力把惠州打造成为深莞惠经济圈 (3+2)区域的中心枢纽城市。
“此外,惠州全面融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大力引进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创新要素和资源,探索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科技成果孵化基地。”胡建斌说,同时全面对接深圳“东进战略”,打造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高地,全面推进“深圳成果、惠州转化,深圳孵化、惠州产业化”。
针对惠州城市创新需求,胡建斌说,惠州诚挚诚邀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各路英才,积极参与惠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助力深莞惠经济圈(3+2)协同创新发展。
胡建斌说,诚邀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科技创新中心,希望有更多的高校、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到惠州市现代物理与清洁能源实验室建设中来,为提高广东省的基础研究能力,为广东省国家大科学中心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同时,诚邀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把潼湖生态智慧区打造成“广东硅谷”,欢迎各地高校到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设立分支机构、实验中心、成果转化基地,提升惠州科研教育发展水平。此外,诚邀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合作,将科技成果在惠州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胡建斌还诚邀各路英才来惠创新创业,为惠州的经济发展贡献聪明才智。他称,惠州通过实施“梧桐引凤工程”“天鹅惠聚工程”和“海外人才工程”“博士惠聚工程”,落实“人才双十行动”,大力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2018年的惠州市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的申报工作正在进行中,欢迎大家积极申报。
东莞大型科学装置将开放共建共享
提及东莞的产业创新,不少人马上便想起松山湖产业创新平台。东莞市副市长刘炜称,松山湖产业创新平台已发展成集聚高新产业技术的热土,目前,东莞正在打造滨海湾创新园区,两个高新区将撑起东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大半边天。此外,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大型科学装置,东莞正在建设中子科学城,希望把它构建成在国内外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研究高地,“所以,东莞已从产业创新转层面提升到科学研究层面。”
对于3+2城市如何协同创新发展,刘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快区域内创新载体的合作,协同建设一批大科学工程、新型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共同提高研发水平,鼓励重大科研成果在区域内协同转化。
二是建议大力推进区域内科技服务业合作,各市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在其他地市设立分子机构,加强在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科技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并发挥科技行业协会的协同作用,共同开展行业内从业人员培训和承办大型科技服务交流活动,探索建立创新券发放的服务机制和发放范围。
第三是加快区域内科技企业的联合研发,特别是同行业、同产业上下链企业联合起来攻克一些核心工艺技术,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和联合实验室,迅速壮大产业规模,共同承担科研项目,争取更多的支持。
四是推动区域内人才流动和交流合作,鼓励高层次人才采取流动方式到区域内其他地市从事咨询、讲学、兼职、科研和技术合作,以及技术入股或从事其他专业服务,在区域内设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人才的互补和共享。
河源将出台营商环境改革10条措施
近年来,河源围绕科技、金融、人才、信息发力,补齐科技创新要素短板,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其他城市还有很大的差距。河源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卫称,接下来河源要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实行制度、交通、平台、市场、政策对接,借力深圳帮扶重大机遇,加大与深圳相关机构如科技产业金融和投资机构合作等,实现科技创新要素在河源落地,为科技成果在河源落地转化提供服务和支持。
王卫称,所有企业进入河源都要先过环保关,在此基础上,河源加大营商改革力度,对应深圳营商环境改革20条,我们结合河源实际将出台营商环境改革10条措施,打造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营造公开透明的政务环境;补齐创新要素短板,主要在科技研发、人才交流、对外交往等,不仅与珠三角城市,还有北京、上海和国外一些城市进行了系列的沟通。
汕尾接受深汕合作区辐射带动
汕尾市副市长余红在发言时称,近年来,汕尾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创新发展战略,主动参与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推进创业企业载体和孵化器建设,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创新氛围逐步形成,各类创新主体有效推进。
“目前,汕尾的社会经济发展正处在起步快速发展阶段,在创新发展方面比过去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离创新发展的需求仍然有很大差距,期待与深莞惠经济圈(3+2)各市并肩奋进、共谋发展。”余红说,在创新型企业引进方面,汕尾在电子信息、海洋生物、新能源汽车、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战略型产业需要引进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汕尾希望依托深莞惠经济圈(3+2)平台,引进更多创新型的产业链和高新技术企业。此外,汕尾需要引进更多的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人才,特别高端人才,另外,汕尾还需要在资金引进方面下功夫。
余红说,汕尾将依托深莞惠经济圈(3+2)平台,充分接受深(圳)汕(尾)合作区的辐射带动,进一步加强创新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与深莞惠金融对接,希望得到多方面扶持。此外,汕尾也希望推动应用性本科类理工大学的建设,引进珠三角高水平大学到汕尾落户。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侯县军 冯丽均
新闻推荐
世赛选手陈启佳作“技能成就梦想”主题演讲。《东江时报》记者朱金赞摄东江时报讯记者范文燕“这是一个人人皆可成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