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哨兵高空守护惠州蓝 市环保监测站监测员每年爬500次烟囱采集企业废气样品
市环境保护监测站这4位年轻人常年工作在环保一线。
监测员爬上龙门县一水泥厂80米高的采样平台,对烟囱排放的废气进行监测采样。
登上高台顾不上休息,马上连接采样仪器,并对采样系统进行密闭性检测。
监测员把烟尘采样枪放进烟道采样孔。
现场记录。
观察烟道参数,确定处理设施运行情况。
采样完成后,把滤筒从采样枪里取出来,密封保存好送回实验室进行分析。
环境监测是环保工作的 “眼睛”和“哨兵”,通过采样、实验室分析来反映企业排污情况、环境质量状况和突发环境事故污染情况,及时向政府和环保部门提供第一手监测数据和技术支撑。日前,记者走进市环境保护监测站,跟随一线监测人员体验现场采样工作,感受他们的辛苦和那份持之以恒的责任感。
50℃高温下坚持两小时
如果要问市环境保护监测站最脏、最累、危险系数最大的工作是什么,熟悉这行的人都会想到企业废气样品采集。负责这项工作的是该站大气环境监测室的4位小伙子,即70后张勇、李勇华,80后温汉中,90后陈智聪。
日前,记者跟随监测人员来到龙门县一家水泥厂采集气样。到达厂区后,大家一起乘坐电梯来到80米高的监测平台。记者不经意间俯瞰,加上窑内发动机带来的平台钢板震动,没走几步就开始晕眩。
“这家公司的采样环境算很好了。”大气环境监测室主任温汉中说,有些工厂条件简陋,监测人员每人要背负25公斤重的采样仪器,需要半个小时才能爬上80多米高的采样平台。有一家企业安装了电梯,但监测平台只有0.6平方米,两个人在平台上采样,转个身都不容易。而一个测点采样最快也要2个小时,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遇上严寒酷暑天气,更加考验监测人员的毅力和耐力。
监测水泥厂窑尾排放的污染物废气,是现场监测人员最常规的工作之一。两位监测人员娴熟地安装好自动烟尘(气)测试仪,取出滤筒装进采样枪,再将采样枪塞进采样孔里,双手托举采样枪,一举就将近1个小时。
采样点位于几个外表温度高过100℃的烟囱之间,虽然当天的气温只有25℃,但不到半个小时,记者已汗流浃背,而监测人员却丝毫没有懈怠。
“锅炉烘烤、严寒酷暑、风吹日晒,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张勇坚守采样一线10多年,他说,在夏天,平台上脚下的温度超过40℃,加上太阳烘烤,整个监测环境的空气温度可达50℃,气都喘不过来。“我们都习以为常了,这就是我们的阵地,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我们都要坚持。”
李勇华说,在窑边做监测,规范要求30分钟采样一次,每个采样口要采样3次以上。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采样员一般会连续采样,中途不能下去休息或吃饭。
在采样或在采样的路上
按照相关规定,惠州市重点排污企业需要一个季度监测一次,有的企业排放口少,有的则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排放口,4位监测人员几乎每天都要出外采样。
“一些废气重点排放企业有10多个废气排放口,且路途较远,就算我们4个人早上7点出发,晚上7点收工,也要2到3天才能完成采样工作。”温汉中说,监测人员几乎都是满负荷工作,“每天不是在采样,就是在去往采样的路上。”
据不完全统计,惠州市需要攀爬到烟囱口进行采样监测的废气排口共有200多个,4名监测人员每年累计要爬500多次烟囱。
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全面开展环境各要素的常规监测、污染源监测、专项监测及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监测,监测业务涵盖环境空气、水、土壤、声、生态遥感、污染源。去年,手工监测数据达8.2万个。
水样采集也是大气室的业务范围,陈智聪说,污水采样也同样辛苦。“我们在污水处理厂的总废水排放口采集一次就需要27瓶水样,一天要采集12次。监测PH值、悬浮物、氨氮、化学需氧量等项目时,就要准备很多特制的采样瓶子。每次采集完,有时候两个人都抬不动。”陈智聪说。
温汉中说,其实每个岗位都不容易,既然选择了环境监测工作,就必须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当好城市的“环保哨兵”,守住惠州蓝。
本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惠环宣本版图片 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潘高耸)八一惠州瀛峰女子足球队日前正式落户惠州,并将以惠州奥林匹克体育场为主场,参加本赛季中国足球协会女子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