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3月全市电影票房收入超亿元 惠州市大力实施“文化+”战略,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

惠州日报 2018-05-14 15:12

惠州文创产品日前亮相深圳文博会。 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今年1~3月,惠州市实现电影票房收入超1亿元,今年惠州市电影票房将继续保持增长,收入预计超过4亿元。这是记者日前从市文广新局获悉的。

近年来,惠州市大力实施“文化+”战略,不断完善和优化政策体系,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和特色产业培育,着力引育壮大文化企业,文化产业竞相发展,市民文化消费意识增强。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并成为惠州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惠州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提供了强劲的文化经济力量。

文化产业增加值逐年增长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绿色经济,对新常态下经济调速换挡、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今年来,惠州市文化产业对经济贡献更加突出。

记者从市文广新局获悉,2015年惠州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64.36亿元,2016年达到165.81亿元,2017年约为170亿元,呈逐年增长态势。从2013年起,惠州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平均达5%以上,文化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新引擎。

同时,惠州市大力推行“文化+”战略,催生新的经济业态,重塑文化产业价值,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渐显。其中,“文化+旅游”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中发挥突出作用,惠城区主打“西湖”和“东坡”文化品牌,惠阳区以叶挺故里红色旅游业为主线,惠东、大亚湾以绝佳的蓝色滨海文化旅游为品牌,博罗、龙门主推养生及绿色生态旅游。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强力支撑下,惠州各区域文化旅游自成气候,旅游产业文化含量显著提升。目前,惠州市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25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12家,西湖创5A级旅游景区正有序推进。

厚重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方风俗已演变成优越的旅游资源,为惠州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注入了 “文化之魂”,正释放出巨大的经济价值。2017年,惠州市全年接待游客5393.6万人次,旅游收入43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4%、20.6%。同时,推动文化产业与传统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的融合发展,龙门农民画、东平窑陶瓷、叶挺纪念园文创产品、高潭革命老区文创产品、鹅美文化艺术品等文化产品已形成一定规模。

惠州市文化市场主体也更加壮大。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文化产业单位36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快速增长至261家,比上年新增46家,规上企业从业人员8.22万人。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更加明显,其中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玩具制造、工艺美术品制造、包装装潢等领域集聚效应十分突出。惠州市已成为全国主要的家用视听设备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镭射光头生产基地,成为全国最大的电视机、汽车音响和照相机生产基地之一,拥有国家(惠州)视听产品产业园、国家火炬计划惠州仲恺激光头特色产业基地等文化产业园区。

今年全市电影票房或破4亿

文化产业逐步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和新引擎,惠州市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也势头强劲。

记者了解到,惠州居民在文化演出、电影等方面消费的增长更加明显。“2008年惠州市电影票房为1700万元,2017年为3.1亿元,10年来增长18倍。”市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惠州市共有电影院51家,今年1~3月,惠州实现电影票房收入1.01亿元,比2017年同期增长28.2%。2018年全市票房预计突破4亿元,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与此同时,2009年起,委托保利公司高标准运营惠州文化艺术中心,每年引进100多场高端演出,逐步培养惠州市民高端文化娱乐消费习惯,惠州文化艺术中心演出上座率从零开始,至今一直保持在70%以上。

不仅如此,惠州市还出台相关措施,有效带动居民文化消费热情。2017年惠州市成功申报为全国文化消费试点城市,通过建立文化消费互联网平台 “文惠网”,线上发行电子文化消费券、线下开展系列文化消费季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引导居民扩大文化消费。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1~3月,文惠网共发放6550张电子文化消费券,合计金额达31万元,直接、间接拉动消费约330万元,财政引导资金与拉动社会消费资金比为1:10,财政资金的杠杆牵引作用凸显。

本报记者龚 妍 通讯员魏 军

新闻推荐

清洁卫生齐动手预防疾病保健康 惠州市开展爱国卫生月暨预防登革热、寨卡活动

干部职工上街打扫卫生。本报记者马海菊摄上个月惠州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省级明查,为确保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5月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