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炮台唱大戏 热闹如过年 霞涌街道霞新村举行百年民俗杨包庙会
渔民舞龙舞狮舞凤凰。
渔家女盛装划龙船。
新鲜出锅的艾粄大受游客欢迎。
5月12日上午,大亚湾霞涌街道霞新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杨包真人宝诞,按照当地风俗,当地渔民会休业3天抢炮台(杨包神像)、唱大戏、逛集市,热闹不亚于过年。
据《惠州府志》记载,大亚湾区渔民朝拜仪式源于清光绪年间的杨包朝拜会,流传至今已逾百年。1875年,大亚湾区渔民为杨包真人建庙,朝拜仪式随之重启,一直持续至今。杨包真人庙会渔民朝拜仪式于2013年被公布为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2月被列入市级非遗项目,当前正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年民俗仍然散发勃勃生机,为当地民俗旅游增色不少。
旅居海外侨胞也赶回来观看
活动当天,霞新村村民盛装出席,在激昂的锣鼓声中,组成节庆队伍朝拜杨包真人。周边居民、旅居海外侨胞也赶来聚集在杨包庙前观看此次庆典,场面非常热闹。
霞新村村民们庆祝杨包宝诞的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具有渔家风情。各姓氏家族表演队伍会轮流表演,有李氏炮房、苏氏三房、徐氏炮房等,男人们舞狮舞龙舞凤凰,尽显阳刚之气;渔家女人们盛装划龙船唱渔歌,喜气洋洋……表演队伍浩浩荡荡地前往杨包庙,祈祷杨包真人保佑村民们人丁兴旺、风调雨顺、渔获满仓。
为了传承这一习俗,当地人成立了专门的理事会筹备每年的杨包庙会,理事会由当地有名望的老人组成。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四任理事会会长、90岁的李兆营老人有一个新身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如今,年迈的李兆营已从理事会会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令他欣慰的是,他的徒弟苏木生接替了他的工作,这些年的筹备工作中,他只需偶尔巡视会场提些建议。苏木生从40多岁开始参与理事会工作,如今已20年了,新老交替中,保证了这一传统民俗的延续。
社工志愿者助力活动举办
这几年,这一传统民俗节目也开始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今的庙会现场各个路口,都活跃着社工和志愿者的身影。考虑到游客众多,大亚湾区民政局购买了社工服务——— 霞新村社工站,该社工站协助霞新村开展杨包宝诞筹备工作,并在活动当天作为工作人员维持现场秩序,疏导交通。
借着这一传统民俗节日,由当地街道办设立、社工机构组织发动的妇女创业队也秀了一把手艺。她们制作了原汁原味且用料实足的艾粄,大受游客追捧,许多香港游客一次就订了两三百个。据了解,妇女创业队由当地较困难家庭的妇女组成,她们传承和发扬当地美食制作老手艺,并借助当地滨海旅游的兴起销售给各地游客。她们还拿出5%的利润回馈社会帮助其他困难家庭。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张 晨 通讯员温 尉 曾丽娟
新闻推荐
文化产业对惠州经济增长贡献率逾5% 全市逾百家文化企业集体亮相深圳文博会
惠州组团参展深圳文博会。本报记者钟畅新摄昨日,为期5天的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深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