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全程全方位团结共进育全人 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三全”育人纪实

惠州日报 2018-05-18 15:00

职业生涯规划之模拟招聘现场。

“文明创建月”总结表彰会。

家长模拟公司经理招聘。

▲班主任推荐学生应聘。

▲学生模拟应聘。

▲学生模拟应聘。

随着“三全”育人示范校创建活动在全市中小学的全面铺开,对于“何谓"三全"育人”、“如何进行"三全"育人”,行业内外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火热讨论。

在这样的讨论热潮中,潜心治学、埋首耕耘的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以下简称“市东高”),总会成为话题热议的焦点。原因就在于,当别人还在为如何实施“三全”教育一筹莫展之时,这所创办不过几年的新校,早已通过理念引领、教学落实、管理保障、德育深化,让“三全”育人以团结共进的方式,渗透进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并结出金黄丰硕的果实,在“低进优出”中,兑现了办校时作出的“培养全人”的诺言。

“这次来,就是要向市东高学习一下"三全"育人的经验!”4月中旬,一位校长带领团队到市东高学习交流时说。在他看来,有着完整的理念体系,又有着切实的实践成果,市东高的“三全”育人模式,已然成为自己学校创建“三全”育人示范校过程中的经验模板。

事实上,这位校长的看法,也代表了诸多业内同行的观点。日前,在同行们的推举下,在市教育局的肯定中,市东高校长聂育松以《团结共进育全人》为题,对学校“三全”育人的实践探索进行了经验分享。

援引聂育松的分享,记者走进了市东高,在扑面而来的教学新风中,感受“三全”育人带来的种种惊喜。

理念引领

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

当下,在各种类型的“三全”育人活动的火热开展下,人们对于“何谓"三全"育人”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清晰答案。所谓“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以学校教育为主,学生家长、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的人员上人人参与、时间上相互衔接、空间上全面覆盖的育人格局。

但早在几年前,市东高初创之时,国内外的教育圈里,对“三全”育人的实施还没有抓手,也无可参考的经验和模式。这也就意味着市东高的“三全”育人模式全部是靠自己摸索,自己总结而来。

既是如此,那市东高又是因何机缘,开始探索“三全”育人路径的呢?

通过聂育松的分享,记者找到了答案。潜心教育20余年的聂育松,曾经在担任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时,看到了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应试教育的短板与不足。痛心于素质育人土壤的缺失,深谙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从而实现人的发展”,聂育松在担纲市东高校长之后,便立志打造一所能培养“全人”的学校,通过“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认为,"立德树人"的基础在于教学,而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全人"。而要培养"全人",必须要有一支"全师"作为保障。”聂育松介绍,基于此,学校创办后第一件事,就是提出了“教学回归教育,教师回归导师”的教育理念,“教师原本就应该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导师,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更应该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过程。”

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围绕“两个回归”,进而探索总结了“团结共进体”的管理模式。

包括聂育松自己都没有想到,就是这个源于对教育现状和教育实际的思考,以及“团结共进体”模式的实施,让市东高在短短的几年里,成为惠州教育界的一匹黑马,并成为惠州市 “三全”育人的先行者。

团结共进

“三全”育人厚植“全人”土壤

“两个回归”的理念体系,“团结共进体”的管理模式,如何能够让“三全”育人落地生根?这种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之于“三全”育人而言,又有哪些异曲同工之妙?采访中,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市东高的管理概况作了深入了解。

聂育松告诉记者,学校办学几年中,高度重视优化文化环境,通过构建人人尽做主人翁的“精神文化”,统一师生价值观;构建格高志远严修身的“行为文化”,规范师生的行为举止;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的“视觉文化”,营造丰富多彩的“水品文化”环境,让学生浸润在“全方位”育人的文化氛围之中。

同时,通过实施“团结共进体”的教学管理模式,特别强调学校与教师、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合作制”的方式,在校领导、师、生、家长等不同的群体之间,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建立“团结共进体”,以达到全员育人的目标。

“给孩子们3年的教育,但要让他们受益30年,甚至终身。”采访中,聂育松剖白。而他的这个观点,不仅成为市东高开展一系列教学和德育活动的依据和目标,也成为这所学校重视“全程育人”的有力证明。

据悉,从进入学校的学前教育活动,到即将迈出校门时的成人礼,市东高的德育活动,有情感教育、励志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等,覆盖了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力求给学生终生发展受益的教育。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加强家校联动,通过延伸校内培养的半径,建立校内校外一体化教育体系,真正实现全程育人。

“我认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在于教育工作者应打破教学的固定思维,不仅深入挖掘课程教学的教育内涵,更可以开拓教学活动的教育边界,真正达到"教师回归导师,教学回归教育"。”聂育松称。

为此,学校在为学生开设了“五大体系”校本课程,拓展学生受教育面的基础上,还通过深化日常课程教学及实践活动的内涵,达到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培育全人

“三全”育人显现育人成效

采访中记者了解,市东高的 “三全”育人模式,之所以备受兄弟学校的推崇和认可,不仅源于该校已有成熟的“操作经验”,更因为这些模式放诸于教育实际中,已经得到了实践证明,培育“全人”花满园。

短短6年中,市东高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迅速成长为首批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首批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首批广东省文明校园、首批惠州市文明校园、首批惠州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校园、首批惠州市安全文明校园……这些个“首批”,是学校在“全人”培养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更是学校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的直观体现。

而在这些荣誉背后,人们更看到了该校教育实力的跨越提升,和学生们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喜人表现。

作为一所迎接了三届高考的新校,市东高连续在2015年、2016年、2017年三届高考中,均获得了“惠州市教育科研成果奖”一等奖。正是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奠定了 “惠州教育界黑马”的美誉。

如果说一个个“首批”称号,和高考成绩的辉煌,是市东高“三全”育人成果的宏观体现,那么东高学子从厌学到爱学、从爱学到优学;从叛逆到阳光、从内向到开朗的转变,则是市东高“三全”育人成果的微观表达。

市东高办学初期,曾有过跟商校共处一校的经历。但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校情复杂的市东高居然没有发生过一起打架斗殴事件,可见学校管理的严谨程度,和学生的素质水平。

如是彰显学生素质的感人事例随手拈来。每年的高考结束后,与别校学子不一样,市东高的学生总会自觉地以“团结共进体”为单位,认真地把所有的宿舍、教室打扫得一尘不染,再文明离校。这个小小的举动,足以说明市东高在实施“全人”教育方面的成功。

当同行们的称赞和肯定纷至沓来,刚刚分享完经验的聂育松却陷入了新的思考之中。“既有成绩的取得,说明这条路是正确的。但下一步要怎么发挥"团结共进"的优势,继续深挖"三全"育人的内涵,我们还要不懈探索。”聂育松表示,未来借助“三全”育人示范校的创建东风,市东高将结合高考改革的大势,进一步落实“三全”育人的策略,与时代同荣共进,更好地培养能够适应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人”。

聚焦“三全”育人做法

人人、处处、时时、事事皆育人

据悉,按照“三全”育人示范校的创建要求,学校要成为“三全”育人示范校,必须开展管理育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协同育人、科研育人等工作。

那么对于市东高而言,在办学几年中,是如何按照“两个回归”的理念,依托“团结共进体”管理模式,让这些内容落地到教育管理工作之中的呢?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全员参与 育人不止于教师

对全员育人的理解,聂育松有自己的观点。他说,所谓全员育人,是指与青少年成长相关的所有人,都能成为“施教者”。从广义上而言,即全体社会成员都有育人责任;从狭义上讲是指校园内的全体教职员工都要承担育人职责。

在聂育松的描述中,市东高上到校领导、教师,下到保安大叔、食堂师傅、宿管人员,再到社会大众、学生家长都能成为学生成长中的 “导师”。围绕聂育松的这个定位,为给“三全”育人打造一支优秀队伍,市东高分层次对“导师们”做了培养和要求。

据悉,学校首先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发挥主力军的作用,不断丰富育人内涵、增强育人效果。在加强教师团队专业培训的基础上,学校还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全体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把教书育人的使命职责亮在明处、落到实处。

而为拓展育人体系广度,学校还建立了协同育人机制。如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严格落实家访制度,完善德育导师制和网络德育导师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构建家校共育机制;要求生活老师参与班主任例会,提升生活老师综合素养;培养出色的班干部、“团结共进体”小组长、学科小组长等,强化学生的互助教育;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净化学生成长环境等。

按照部署,学校自2012年以来,每年都会组织近百名教职工,分赴各个县区对千名学生开展家访活动,或直接家访,或电话,微信“家访”。

值得一提的是,为夯实全员育人的成效,市东高还建立了完善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在教师教学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三全”育人作为评价的首要指标,引导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真正教书育人。

全程推进育人不止于校内

聂育松认为,全过程育人,主要考量的是时间上的相互衔接,强调育人要贯穿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全过程。要结合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每个阶段的特点及其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规划不同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和方法,为青少年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采访中,记者切实感受到了市东高在“全程育人”方面所做的努力。5月2日下午,一个别开生面的校园模拟招聘会,在市东高校园内举办。在很多人看来,只有临近毕业的高校学子,才需要招聘会。那为何这样一所高中学校,要举办这样一个活动?聂育松的一番介绍,消除了人们的疑问。

他说,高中是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但高中学子在高考压力下,缺乏“三观”培养的途径,容易导致人生方向感缺失、对前途迷茫。市东高举办这样一场模拟招聘会的活动,正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个清晰认知,“同时,也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决心。”

看似一个小小的活动,背后却有这样的良苦用心。市东高的做法,颇让记者惊喜和意外。聂育松却云淡风轻地说,“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就是学生的终身。”

结合他的介绍,记者了解到,立足于长期、系统的培育周期,市东高对学生的教学实施方案和德育活动,都不限于3年内的校内教育,而是延伸至学生终身受益。譬如学生一入校门的入学前教育活动,重点培养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和文化内涵的了解,提早培养学生在校3年的生活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对吃苦耐劳和团队意识的重视;学生的成人礼仪式,以18岁为节点,强调学生对成人以后责任和担当的认识等。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还发现,市东高对“全程育人”的理解,不仅有纵向的时间衔接,还有横向的时间衔接。“教育界都知道有个"5-2=0"的理论,意思是说学校认真培养了5天,学生回家放松了2天,实际培养效果等于0。”聂育松称,为了达到对学生“7天全周期、全过程”的培养计划,学校通过家校联动,一方面强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建立家校共育机制,让校内校外全过程育人。

全面覆盖育人不止于课堂

在聂育松看来,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要体现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也就是说任何看似微观的一个景观布局、一节课堂、一个实践活动、一个校园节日,都可按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和学生成长的规律,赋予其深远的教育意义,从而使教育渗透到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延伸到家庭、社会、网络等各个领域,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人格修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今年1月,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暨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广东·惠州)现场交流活动在惠州举行。市东高作为江北片区唯一一所市直公办高中,派学生代表参加了该活动。很多人认为,东高学子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彰显出的是东高的形象和实力,是一种荣誉。但与荣誉相比,聂育松更认为这是一次让学生受教育和得到成长的难得机会。

“别人关注的是让学生穿戴整齐,注意形象。而我们给学生的任务是,了解整个活动的意义,在这些好人和道德模范身上感受贡献、责任、担当的内涵。”聂育松从这个例子中总结,任何事情只要站在育人的角度上看待,都有其独到的教育意义。

“别人认为体育就是锻炼身体,我却不这样认为。”聂育松直言,通过体育课堂,完全按可以实现对学生健康意识、技能意识、规则意识、团队意识、忍耐力意识、阳光心态的培养,“只要稍微多想一点,就会构建出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除了延伸课堂维度以外,市东高还着重强化环境建设、开辟活动阵地、构建校本课程等,如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定期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等活动;每学年至少安排一周时间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五大体系”校本课程等,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活动阵地,在课本教材之外构建了学生成长空间,为他们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本版文/图 本报记者卢振侠通讯员张青山

新闻推荐

陈奕威刘吉会见埃克森美孚化工公司高层

本报讯(记者谢超平)昨日上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刘吉会见了埃克森美孚化工公司副总裁、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