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办提效率 实干促发展 惠城区“实干快办年”活动重点解决100个问题办成100件事项

惠州日报 2018-05-21 14:56

惠城区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守护碧水清流。

惠城区重拳出击,掀起整治“两违”新高潮。

日前,惠城区召开会议部署“实干快办年”活动,进一步深化“两强一提”工程,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作风,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实干快办年”活动。记者从会上获悉,根据《惠城区实干快办年活动实施方案》,该区重点解决100个问题、重点办成100件事项。区委书记林利育,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国强,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娟,区政协主席凌战等区四套班子领导出席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区直各部门以及各镇(街道)主要负责人。

打通一批堵点

解决一批问题

完善一批制度

“"实干快办年"重点解决的100个问题和重点办成的100件事项 (简称“双百行动”),是在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制定的,都是当前发展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林利育在会上提出,全区上下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把解决突出问题贯穿于“实干快办年”活动始终,拿出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的勇气和魄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和作风,敢负责、勇担当,动真格、用实功,全力实行“双百行动”。力争打通一批堵点、解决一批问题、完善一批制度,认认真真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实干快办年”活动带来的变化。

就如何开展好“实干快办年”活动,林利育强调,首先贵在实干,务必破解难题、推动发展;其次重在快办,务必雷厉风行、提升效率;最后要赢在落实,务必加强领导、细化责任。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齐心协力,合力攻坚,全力推进“实干快办年”活动,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首善之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陈国强提出,要通过开展主题年活动的形式,进一步在全区树立“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导向,使“实干”和“快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全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一种工作常态,并围绕重点办成100件事情,抓经济推动高质发展、抓民生增进群众福祉、抓平安维护社会稳定、抓党建全面激发活力,确保 “实干快办年”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区委常委黄智勇对开展 “实干快办年”活动方案进行了说明。

破解民生难题,优化营商环境

记者了解到,根据“实干快办年”活动方案,惠城区以“实干”促发展,聚焦 “大发展”“大民生”“大安全”“大党建”,努力破解难题。例如在破解民生难题方面,该区着力解决发展公平高质量教育、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促进创业就业、注重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新建改建一批学校、医院,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此外,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等方面问题,深入推进“三清三拆”“新农村改造”“村村通道路硬底化”“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等。

此外,方案提出,以“快办”提效率,优化营商环境。对此,该区通过推进简政放权、优化政务服务、提高工作效率、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等措施,进一步优化惠城营商环境。

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该区实施跨部门并联审批,探索建立“征收审批大厅”,实行“一站式”审批,并落实办事公开、服务承诺、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否定报备等审批制度,积极开展全程代办服务、容缺预审。同时,强化检查督导,制定实施“红黄牌”警示机制,切实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

解决突出问题,推进项目建设

在惠城区“实干快办年”重点解决100个问题的清单中,在解决重点项目排查出的问题这一项,该区将解决制约83宗重点项目土地清场、规划调整、施工报建等方面排查出的18个问题和222宗2013年以来新立项亿元以上项目推进建设涉及项目落户、土地摘牌、规划报建等方面排查出的22个问题。

在解决学位紧缺的问题方面,该区规划建设第十一小学南校区、第四十一学校、第二十八小学、第三十一小学、第十六小学,年内完成规划、国土等手续,计划12月底动工建设。

在惠城区河涌整治工程问题这一项,该区全面完成洛塘渠整治工程,完成大湖溪沥、汝湖镇长湖沥、木沥河综合整治工程的征地拆迁,推进排沙排涝站扩容工程建设,编制《惠城区水资源综合规划》,持续推进河涌整治工程。

在惠城区“实干快办年”重点办成100件事项的清单中,记者看到,该区在推进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方面,将推进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T21创意产业园、GT创新谷、惠州海龙大酒店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做好重点企业的服务工作,加大重点项目的走访服务力度,及时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确保江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建立惠城区市容环境卫生路长制工作制度方面,由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担任辖区责任区域道路路长。通过路长制与社区、村包干人员及网格员的结合,依托“惠城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系统”平台,实行信息化管理,落实工作责任,实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无盲区、保洁全天候、服务全时段、监督全过程的常态化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服务水平。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彭红霞 谢菁菁 郑国瑞 通讯员陈美君 周文媚

新闻推荐

基层文化有品牌接地气 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年内实现全覆盖

孩子们在基层文化场所排练舞蹈。居民在龙丰街道金峰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惠民文化演出。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