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仲恺:一生苦斗 牺牲为国 《惠州日报》记者寻访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廖仲恺光辉人生足迹

惠州日报 2018-05-22 14:52

资料图片

开栏语

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尊尚英雄是人类一种最深沉的情感。岁月的长河里,无数英烈前仆后继,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促进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他们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构筑起一座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本报今起开设专栏“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集中报道惠州的英烈人物,刊载他们的事迹,传承他们的精神,营造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敬请垂注。

他出生于中国人备受欺凌和歧视的晚清,在美国旧金山的华工家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他带着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信念,于少年时期辗转返回家乡惠州;他曾潜心研习国学,却最终走上推翻封建反动势力、争取中华民族独立的革命道路,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政治家;他一生追随孙中山,是其最值得信赖的战友和最为得力的助手,为护法运动和北伐筹集了大量资金,曾被誉为孙中山的 “钱袋子”;他还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伙伴,国民党左派的核心和旗帜,面对着右派分子的暗杀威胁视死如归,积极推进国共合作。他就是辛亥革命先驱廖仲恺。

而今,在廖仲恺的故乡,惠州父老用各种方式缅怀这位革命先烈,传承和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在惠州,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级高新区——— 仲恺高新区,还有接力为廖仲恺守墓的一家三代。近日,记者翻阅资料,采访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走访廖仲恺纪念碑和衣冠冢所在地,还原廖仲恺短暂却光辉的一生。

◆投身革命

跟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

廖仲恺于1877年4月23日出生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个华工家庭。当时,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许多客家人流亡海外。廖仲恺的父亲廖竹宾正是在这一时期离开家乡广东归善县鸭仔埗乡窑前村赴美国谋生的客家人。

在华人备受歧视的美国出生、长大的廖仲恺,自小就耳濡目染地了解到华工在国外遭受歧视、虐待和凌辱的悲惨遭遇。12岁时,他更是目睹了美国白人殴打、枪杀华工的惨案。残酷的现实让廖仲恺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冲击,一种强烈的不公正感伴随着他成长。廖仲恺认识到,单单依靠经史子集难以强国富民。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政纲则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要光复中华,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落后地位和国人受压迫的命运,必须要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的清政府。

1903年,廖仲恺携妻子何香凝前往日本留学。他们在日本与孙中山结识。廖仲恺被孙中山 “推倒清廷,建立民国”的大胆设想深深折服,他认为终于找到了救国的良策,从此决定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事业,挽救中国于危亡边缘。

1905年,廖仲恺加入由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孙中山最为忠实的战友和最为得力的助手。他先后担任过同盟会本部外务干事、会计长及天津分会主盟人等职,在国内外传播革命种子,发展同盟会会员,并向海外华人募捐,号召广大侨胞助成革命大业。

同盟会在廖仲恺组织下创办了《民报》。《民报》较为系统地提出了“三民主义”学说。廖仲恺还利用《民报》,将“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这一口号首次带给了中国人。

◆才华出众

管好“钱袋子”推动国共合作

辛亥革命后,廖仲恺先后担任广东军政府财政部副部长和军政府财政司长。他上任前,广东的财政非常困难和紊乱,在他的努力整顿下,广东财政工作不久便井然有序,不仅做到收支基本平衡,还库存有余。当他于1913年解职离开广州时,省库中存有现洋700余万元,另有纸币数百万元。

广东革命政府正式成立后,廖仲恺被任命为财政部次长,随后又兼任广东省财政厅长。廖仲恺四处奔走,全力筹款接济,才使部队经费勉强维持。当时,廖仲恺被人们赞誉为孙中山的“钱荷包”。

据了解,在“管钱”的过程中,廖仲恺曾多次回到家乡了解山区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探讨国民革命大事,调研惠州地区地方建设。1918年春夏之交,时任国民政府署理财政代总长的廖仲恺到东江上游林寨兴井村(原惠阳地区)考察山区农村工作;在他担任国民政府广东省长期间,他一直致力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的“模范省”。

陈炯明叛变革命后,廖仲恺受孙中山委托,同苏俄全权大使越飞作进一步会谈,深入商议联俄、联共问题。廖仲恺完全理解和赞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政策,竭力拥护和全力支持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廖仲恺也因此得到共产党人的尊重。广东革命政权重建之后,孙中山调廖仲恺任广东省省长,以加强广东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改组国民党工作的领导。

◆不幸罹难

立场坚定遭国民党右派刺杀

在1924年国民党一大期间,廖仲恺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同右派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最后,在孙中山、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右派分子破坏国共合作的阴谋未能得逞。国民党从此被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廖仲恺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又在中央执、监委员会上被推定为执行委员会三个常务委员之一,兼任工人部部长。后人评价:廖仲恺为国民党改组所作的巨大贡献,除孙中山外无人超越。

以胡汉民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势力一直从事着反对国共合作、破坏国民革命的勾当。随着国民革命运动的不断深入,派别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升级。1925年,廖仲恺发表了《革命派与反革命派》一文,毫不遮掩地揭露国民党右派的反动本性,坚决主张改组军队,统一财政,虽屡遭阻挠,但仍坚持不懈。右派逐渐陷入了劣势,而他们对廖仲恺的仇恨也与日俱增。是年8月,刺杀廖仲恺的传言在广州盛传开来,在紧张的形势下,廖仲恺却仍然泰然处之。

在廖仲恺遇刺前一天,就有人以确切消息告诫他,廖仲恺说:“值此党国多难之秋,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所终日不能忘怀者,为罢工运动及统一广东运动两问题尚未解决!”这一天,他为黄埔学校筹集经费工作到深夜,很晚才回到家中。

8月20日上午8时,廖仲恺驱车赴中央党部参加中央执行委员会第106次会议。当汽车到达党部大门前,廖仲恺下车后,突然跳出两个暴徒向他开枪射击,共射20余发。廖仲恺身中四弹,俱中要害,当场倒地,不能做声,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即与世长辞,终年48岁。

为了追查暗杀行动的幕后策划者,国民政府组织了“廖案检察委员会”。经查明,出面组织和收买凶手的是胡汉民的堂弟胡毅先等人。案情查明后,国民政府逮捕了胡汉民的哥哥胡清瑞和极有关联的林直勉。胡汉民无法在广州立足,灰溜溜地去了苏联。

廖仲恺逝世后,遗体暂厝广州驷马岗好友朱执信墓左侧,后安葬于南京紫金山孙中山陵侧。而夫人何香凝深知他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于是护送他的衣冠回乡安葬,并树碑纪念。这么多年过去了,廖仲恺的故事一直在惠州父老间广为流传。

人物名片

廖仲恺(1877~1925年),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广东省归善县鸭仔埗乡窑前村人(现惠州市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国民党左派领袖。1877年4月23日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擅长诗词、书法,著作有《双清文集》。1893年父亲在旧金山病故后,随母回国。1925年8月20日被暴徒刺杀。

◎相关新闻

一家三代接力守护廖仲恺纪念碑

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是革命先驱廖仲恺的故乡。

夜晚一阵风刮过,吹落的叶子掉到廖仲恺的纪念碑和衣冠冢边,第二天杨玉珊看到了,连忙将这些落叶清理干净,墓碑上落了尘埃也细心用抹布拭去。

“我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一做就是66年。”杨玉珊的父亲杨畅,在幸福村义务守护廖仲恺纪念碑和衣冠冢66年,直到2016年6月20日下午在家中辞世,享年89岁。

廖仲恺是仲恺幸福村人,他的纪念碑和衣冠冢就在其故居旁边。纪念碑于1925年建造,占地约500平方米,用围墙进行围蔽。打开门后可以看见,一座高3.3米、宽3.39米的墓碑耸立在中间,碑文介绍了廖仲恺的生平及事迹。碑前有6棵挺拔的柏树。围墙周边有小山包,生长着枝繁叶茂的大树。

同村人杨畅出于对廖仲恺先生的敬仰,从1950年开始自愿承担起看护其纪念碑和衣冠冢的义务,一守就是66年。他坚持每天早上起来就打开碑园,清扫纪念碑周边散落的垃圾,再用布细细擦拭碑上的灰尘。在他几十年如一日的细心守护下,碑园一直保持干净整洁。

直到晚年,他还心心念着这件事情,曾用客家话激动地对来访客人说:“他(廖仲恺)是大人物,我要保护好它(纪念碑)!”

杨畅辞世后,他的后代又接过了这一重任。

杨玉青是杨畅最小的儿子,一直与父亲同住,与父亲感情深厚。他说,他从8岁开始就经常跟着父亲打扫碑园,从小受到父亲热爱革命英雄的熏陶,对廖仲恺纪念碑也有着特殊的感情。

因为工作关系,杨玉青不能常回幸福村,打扫碑园的任务便由杨玉青的哥哥杨玉珊以及幸福村的村民们一起承担。

“我是《惠州日报》的发行员,上午比较忙碌,下午有空就去打扫廖仲恺的纪念碑和衣冠冢,一是将父亲护碑的善举传承下去,二是作为幸福村的村民,作为廖仲恺故乡的百姓,我们有义务打理好廖仲恺这位中国革命先驱的碑冢。”杨玉珊说,他和弟弟杨玉青早已被父亲的执着和责任所感染,守护好这座墓碑,已然成为杨家的一件大事。杨玉青的儿子杨卓基在外地求学、工作,每次回家也会来帮忙打理。

“杨卓基小时候经常跟爷爷一起去打扫纪念碑,后来父亲身体不是很好,他担心以后没有人看护纪念碑,所以把儿子和孙子当成了接班人。”杨玉珊说。

陈江街道幸福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育灵说,杨畅一家三代接力守护廖仲恺纪念碑、衣冠冢的事迹,在当地已传为佳话。

统筹 本报记者潘高耸采写 本报记者潘高耸 魏怡兰 通讯员黄建辉

新闻推荐

关于东平莲花山东湖花园六号小区615栋住宅楼加建电梯的公示 惠市规建公示〔2018〕78号

日前,本局收到彭晓良、缪孝杰等住宅业主对东湖花园六号小区615栋住宅楼加建电梯的申请及有关材料。依照《广东省城乡规划...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