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学院32项成果将亮相科交会 主要涉及智能制造、化工环保、互联网+、生物技术和工业设计5大类

惠州日报 2018-05-23 14:48

今年1月,在惠州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创新中心,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基辅理工学院教授谢尔盖·斯里连科博士及其专家团队,与惠州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教授一起对镜头调焦自动生产线项目进行“会诊”。本报记者张 斐 通讯员金 伟 摄

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明日开始举行,将有350多所内地重点高校、港澳高校、海外高校代表集聚惠州展示科研成果。作为举办地唯一一所综合性本科院校,惠州学院今年将第二次参加科交会,并带去32项科研成果,主要涉及智能制造、化工环保、互联网+、生物技术、工业设计5大类。

记者了解到,去年,惠州学院32项参展成果共有17项与企业(单位)签订技术转移或共同开发协议,在农作物育种与防病、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成果转化,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过600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超过2.75亿元。

去年17项科研成果签订技术转移或共同开发协议

“去年惠州学院首次以整体形象向社会展示我们精选出来的32项科研项目成果。”惠州学院校长彭永宏告诉记者,这些成果大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得到众多企业的关注,其中有不少已进入企业实际生产与应用中,实现了研产转移,“如荔枝果酒和果醋产品技术就已经被企业应用开发生产出成品,完成了商业化过程。”

彭永宏介绍,截至日前,去年的32项成果共有17项与企业(单位)签订技术转移或共同开发协议,其中有3项成果已实现商业化转移,11项成果投入到各领域的实际应用环节。在农作物育种与防病、新材料制备、信息技术等方面完成多项产学研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过600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超过2.75亿元。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实现研产协同发展,惠州学院还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并与中国高校(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彭永宏介绍,建立研产协同发展体系,一方面促成校内成果在研发初期就能对接企业需求,另一方面利用本土优势促成其他高校科研成果在惠州转移转化。

今年参展项目电子信息和化工类占比大

据介绍,惠州学院今年将带上32项成果参会,主要涉及智能制造、化工环保、互联网+、生物技术、工业设计5大类。其中,与惠州两大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电子科学和信息技术类、功能材料和精细化工类的项目有22个,占比68.75%,成果数量有增加。其中,化工环保类的成果为14项,主要集中在绿色化工新材料制备及其功能化研发、高效三废处理及污染降解技术研发与应用两大方面,可应用于超高密度信息储存、吸波材料、催化、阻燃以及三废处理、污染物降解、清洁清洗方面。

探索建立成果研究开发与应用转化链

惠州学院近几年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作用日益凸显。一组数据可以印证:去年该校毕业生就业率96.86%,用人单位满意率99.05%。

据介绍,在平台搭建方面,目前惠州学院共建立各级各类科研平台 (研究机构、创新中心、开发中心)52个,其中国际创新平台1个、省级平台10个、市级平台10个、校级平台31个。依托这些科研平台,该校化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计算机应用、纺织服装、大数据等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在 “平台+项目”的运行框架上,实践着“以研发促产业,以产业带教研”,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成果研究开发与应用转化链。

目前,惠州学院正以光电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协同相关产业园区和重点合作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共同打造惠州市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中心,紧密对接惠州市电子信息、机器视觉、控制工程、自动化、机械电子等智能制造产业,深度介入企业的智能制造、设备研发过程,提高本土产业科研创新改革意识,助力惠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邱若蓉

新闻推荐

助力惠州打造珠三角清洁能源基地 专家学者与听众聚焦新能源产业发展话题

“新型太阳能电池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发展新能源汽车会遇到怎样的技术挑战?”昨日下午,在蓝火大讲堂·新能源与惠州发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