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机构加速落地 园区发展换挡提速 仲恺高新区东江科技园推进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建设
惠州市烯谷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的电池可应用于无人机。 本报记者谭 琳 摄
电动车自燃事故时有发生,引发了大家对电动车电池质量的关注。未来,这一问题有望得到改善。落户在仲恺高新区东江科技园的惠州市烯谷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出了石墨烯复合动力锂电池,并制造出产品,形成产业化。技术团队以研究院形式落户,再孵化引进产业链项目公司。
以研究院推动产业化模式,成为东江科技园一大特色。
研究院研发核心技术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
从无人机到电动车、通讯基站后备电源,电池几乎无处不在。
在东江科技园,惠州市烯谷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将石墨烯应用与新能源技术相结合,研发出在线石墨烯层数可控的原位生成石墨烯技术、石墨烯专用设备、石墨烯复合动力锂电池和石墨烯复合高倍率锂电池技术。
该研究院的石墨烯复合动力锂电池,与常规制备的三元锂离子电池相比,相同的高充放电倍率下放电容量提升接近30%;循环次数由1800次提升至2500次;电池表面温度减少6℃;三元材料电池针刺安全,实现锂离子电池的高安全性。目前,该研究院的电动汽车电源应用于深圳市一汽车公司和山西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电动客车,性能优良。
为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积极研发技术,东江科技园推出补助方案,对设备、装修、开办、申报等多方面进行补贴,这也增强了研发人员的动力。今年3月份,该研究院再次投入1200万元,购入石墨烯制备设备。同时,投入300多万元扩大大容量的高安全高能量的石墨烯动力电池实验线。
据悉,该研究院拥有核心技术后,不仅接到了众多电池订单,还有公司邀请以技术入股生产电池。
接下来,依托技术资源产业化,该研究院将在东江科技园投资5000万元,建设年销售收入1.2亿元的高倍率电池生产线,计划今年8月建成投产。
据介绍,该研究院还将依托中国科学院、美国普度大学等,引进相关领域的国内外院士、教授等高端人才,与中科院等高端研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与美国日本台湾等科研机构研发新技术,形成可产业化的技术。目前,该研究院计划在东江科技园建设烯谷新能源产业园,包括石墨烯复合动力锂电池线、电动汽车电源和储能电源 (AI)Pack示范线、Roll-To-Roll卷对卷式真空磁控溅镀装备生产基地,打造全国示范性石墨烯新能源产业园,在惠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浪潮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促进产学研合作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像这样从一项关键核心技术落地转化推动企业发展的故事,在东江科技园并不罕见。
2017年,东江科技园推出 “创新10条”助力惠州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园区换挡提速发展。将园区1.5万平方米厂房改造为 “东江研发中心”,集中引进新型研发机构,对迁入研究院提供一定面积办公场所和免租期、装修补贴等支持,免除了落户园区先期选择场地的困难,最大限度减轻研究院建设所需费用。与此同时,东江科技园制定扶持新型研发机构落户建设政策,补助每个新型研发机构50万元以上。此外,东江科技园还扶持中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发展,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为初创企业,我们在技术研发上最缺的就是人才,和行业相匹配的高精尖人才难求。”惠州市臻鼎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剑锋告诉记者,在进驻东江科技园后,东江科技园管委会积极帮助对接,如今与中南大学合作成立了惠州市臻鼎环保技术研究院。人才有了保障,企业的环保循环处理新技术研发有了突破,现在企业订单产值已超过3亿元。
东江科技园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目前,科技园内的研究院与中国工程院、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新材料研究院、诺贝尔奖获得者乔治·斯穆特工作站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积极对接技术服务资源,引进了诺贝尔奖得主、中科院院士等一批顶尖技术带头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运营成效走在全市前列。
该负责人介绍,为扶持和培育更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平台,东江科技园组织园区新型研发机构有关人员赴东莞参观交流,了解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相关经验,促进园区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和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是东江科技园换挡提速发展的核心动力,当前园区全方位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创新驱动,激活内生发展新动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力加快推进新签约机构落地,尽快实现企业孵化。本报记者谭 琳
新闻推荐
越来越多顶尖人才和团队扎根惠州 惠州市深入实施“人才双十行动”优化人才服务开展柔性引才
日前,惠州人才工作再传捷报。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石化行业VOCs(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团队成功入选2017年“珠江人才计划”本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