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会送货“手套”会翻译 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决赛开赛,16组参赛团队现场PK推介产品
参赛团队现场推介创新设计与产品。 本报记者钟畅新 摄
智能手语翻译手套、会爬楼可自主导航的机器人、智能语音教育写作系统……昨日,以“创新驱动发展 智能改变生活”为主题的全国大学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决赛开赛第一天,来自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16组参赛团队率先进行PK,展示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创新设计与产品。
参赛项目技术性创新性突出
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大学生创客带来了一批技术性、创新性突出的人工智能项目。
共享单车和电动自行车越来越多,发生事故该如何识别?46号团队的共享载具骑行安全与环境监测系统设计带来了答案。该系统包括姿态识别与监测单元、夜行安全单元、局部空气监测单元。姿态识别与监测单元可监测车辆行驶状态、位置,当监测到车辆倾倒后,即发短信到客户关联手机中,告知发生事故;夜行安全单元将为用户夜间骑行提供安全保障。
手语是听力残疾人使用的特殊语言,但当不懂手语的人与他们交流时就会出现沟通障碍。173号团队带来了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手语翻译手套,帮助聋哑人与常人进行无障碍交流。聋哑人带上该智能手套并做出一系列手语动作,只要被装置识别,就可以通过语音播报,把聋哑人所要表达的信息播报出来;另一方面,常人表达出的语音信号能被手机APP识别,并转换成文字信息显示在手机上,方便聋哑人理解。
目前鱼塘养殖多为露天养殖,很难监测水质变化,管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如何让科技助力渔业发展?109号团队带来Fishpond淡水养殖管理系统,着力创新智慧渔业模式,打造智慧养殖,推动渔业大数据发展。该团队表示,Fishpond淡水养殖管理系统可自动巡航检测,自动收集分析水质数据,自动调节水质,保证水产品处于良好的环境,并把相关数据发到用户手机上方便实时查看。
医疗领域人工智能也是大学生创客团队关注的焦点之一。针对肺癌疾病多发的严峻形势,103号团队推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肺结节检测系统”,选定肺部结节影像诊断作为研究切入点,立足于解决肺癌影像检测中医生、患者、医院三方的痛点与问题,将AI技术应用影像辅助诊断,能快速、准确、全面地完成的肺结节辅助诊断工作,降低了影像科医生的工作量,让患者得到及时检查治疗。
“惠州之行受启发收获多”
比赛现场,评委们进行了点评,一些项目获得了专家评委及现场观众的高度评价。
“现在全国知名电商研发送货机器人的成本约20万元,但我们的送货机器人"小迪"只要6万元,优势明显。”179号团队带来了“基于机器视觉与自主导航的载物爬楼智能机器人”,该机器人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可载物型自动化机器人,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有效利用北斗导航系统进行路径规划和智能导航,在运送过程中可以自动避障及攀爬楼梯,为用户提供中小型物品的配送服务。该团队成员杨鸿城自信地说,虽然成本低,但功能很强,“小迪”结合机器视觉和雷达避障碍融合算法,可以避开障碍物,还会爬楼梯且不会跌落货品。
“你们的机器人在室外可以借用导航系统,那么在室内怎么办?”“机器人可以爬楼梯,但是会坐电梯吗?”“制造成本低,那么返修成本呢?”专家评委对该团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他们用市场的眼光挖掘项目的投资价值,用专家的眼光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模式,用企业家的眼光指导大学生如何开展经营活动,有效起到了“以赛促创”的效果。“产品要实现市场化并不简单,有些问题确实没有考虑到,需要解决方案。”该团队成员岳峥嵘告诉记者,这次惠州之行收获很多,在比赛现场看了其他团队的项目,参观了展会,得到了不少启发。
对于参赛者来说,此次大赛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个展示舞台。78号团队带来的“语言教育写作教研系统版本”,可以为学生和老师提供英文作文的自动评阅和改错,吸引了现场不少观众的眼球。“你们的项目很不错,希望接下来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项目。”现场一位澳门企业负责人在演示结束后立即联系该团队。记者了解到,该团队主要成员均是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此前产品已在国内部分高校、中学销售。“真没想到,参加这次比赛可以受到这么多企业的关注。”该团队成员刘芳惊喜地说,接下来将听取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产品。
统筹 本报记者马海菊
采写 本报记者谭 琳 马海菊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海菊通讯员丘数)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日前落下帷幕。在这场科技盛宴中,除不少“黑科技”让人惊叹外,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