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革新必将引领教育变革 科交会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聚焦科技创新助力未来教育发展
昨日,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在大会主会场举行。 本报记者王建桥 摄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可能发生什么变化?科学技术在教育部门、商业教育、医疗培训和治疗等方面又将带来哪些巨大变化?如何构建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昨日,第二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科技创新国际研讨会上,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有关院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投融资机构、孵化器及企业代表等围绕科技创新如何助力未来教育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并分享了产学研合作的经验、成果。
关键词
科技创新与教育
未来教育应更适应个性发展
教育与科技的结合能够为社会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教育中广泛应用,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整合,促进了教育理念的转变。与会专家学者均表示,科技改变教育。未来的教育,应该是适应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更加适应学生学习模式的教育。教育的本质终究是要服务于人才培养,将人的价值通过教育体现出来。
科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美国康考迪亚大学尔湾分校资深副总裁、商学院院长StephenD.Christensen直言,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用于这个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采用更高效、更便捷的教学方式是大势所趋。
StephenD.Christensen说,过去10年来,开始有了数字变革的萌芽,并正改变着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人类所经历的最大变革之一,它让事物的界线变得模糊。特别是随着科技与教育领域的融合,传统的教学模式正悄然发生改变。
“过去,传统课堂模式是老师的独角戏,就像嚼饭喂人。老师把知识压给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学习,就算大学也是这样。”StephenD.Christensen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老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
“科技让一切发生了改变。”StephenD.Christensen表示,因为有了技术,学习的时间短了,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了。在未来将面临一个全球性的趋势,那就是线上学习将逐渐渗透到学习的各领域,甚至在高等教育阶段将逐步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地接受、消化知识。
有人说,过去,教师就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如今,有了科技,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中加教育文化协会副总裁赵静认为,老师应该成为课堂的辅助者或者是指导者,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职责和角色就是辅助学生学习。对于老师来说,最有挑战的是要做一个风中的精灵,要教会学生混合式地学习,把线上线下学习结合起来。对未来的老师来说,他们会变成指挥家,把思维与机器结合起来,让科技与教学结合起来。“那时,教师更像一个辅助者或者是一个培训师。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平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更多的是监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必要的时候进行讲解和指导。”赵静说。
将科学教育融入中小学教学
因为科技,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学习知识,教师的职责之一就是传递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思维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核心竞争力,技术革新必将引领教育的变革。
研讨会上,美国匹兹堡大学萨姆沃尔顿研究员,微软、泰格斯、联想美国顾问伊萨姆·加扎维博士,美国Vavor咨询公司合伙人、美国南加州ESC执行服务非营利组织顾问胡马云博士等专家学者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这个观点。
“科技推动创新,创新是驱动力。”伊萨姆·加扎维博士认为,科技创新不仅引进新的产品,而且改变原有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是持续改善和创造的过程。
如何创造?“需要人,而人的培养需要运行良好的高等院校和受过高等教育的教师队伍。”伊萨姆·加扎维博士表示,教师要打破教与学的鸿沟,缩小教与学之间的差异,让学生更具创造性和创新能力。他建议,将科学教育融入到中小学教学中,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科技创新意识。
胡马云表示,大学应该鼓励学生创新,大学生应该有能力提出新的想法,并有勇气尝试。应该鼓励学生与传统制造商合作,关注的焦点不一定是大公司,中小企业也许能让学生更具创新的自信。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
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成加快发展新趋势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共识。大力支持科研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成为世界各国加快发展的新趋势。昨日上午,与会中外嘉宾就产学研合作进行了精彩分享。
创新孵化器手把手帮助初创公司发展
AlfhaLabGear硬件创新孵化器执行总监IlanaDiamond介绍了美国如何帮助初创技术公司开展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及初创企业如何保持不断创新动力的经验。
IlanaDiamond介绍,该公司和大学、企业以及其他机构有很多合作,一个初创公司需客户、资金、技术等各方资源,该公司倾向于手把手帮助每一家初创公司获得成功。首先,初创企业提出创业项目、市场模式,和该公司进行讨论;接着该公司为初创企业提供相应资源,募集资金,帮助其取得成功,并维持公司创新势头。在前25周,为初创公司分析最佳市场切入点、产品特色、商业模式,专注于如何制造性价比最优的产品;再次,该公司为初创企业提供创业导师、校园圈、同行评审团等人力资源,每周跟初创公司创始人会面,安排超过200名创业导师和团队开会,深入沟通交流,帮助团队更好地调整战略和商业模式,保持联系和投资。经过这个过程,百分百的初创公司可在6个月内赢取第一批客户,超过90%的公司在项目结束后可获取后续投资。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希望在惠州落地合作项目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要桥梁,即技术经理人,他们一边要熟悉高校科研优势,一边要把握企业需求脉络,从而实现成功对接。加拿大滑铁卢大学首席技术转移官及亚洲区主任LingLoerchner介绍了技术转移的经验。
LingLoerchner介绍,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被称为“北方的硅谷”,该校重视科技研发创新,连续22年被评为加拿大最具创新能力的大学,拥有国际产业创新前沿技术,许多学科建设水平都走在国际前列。目前,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正与中国一些高校、城市合作,建立分中心,在产学研合作方面进行全面探索。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在惠州落地一些合作项目,促进技术转移,实现共赢。
中国高校海量科研成果将助力企业创新发展
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主任王小绪表示,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出新要求,呈现出新特征。而今,中国高校科研成果数量丰富,中国高校每年申请30万件以上专利,授权专利超过17万件,中国高校产生的巨量科研成果将为企业创新发展助力;另一方面,中国产业飞速发展,很多国家的大学、相关专业机构青睐中国,寻求高新技术与中国产业结合,中国高校也愿意与世界其他大学一起,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跟中国、世界企业的创新结合起来。
王小绪说,当今中国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搭建了政策体系,各地政府通过搭建平台提供优质服务和条件,使企业创新和高校创新结合起来,社会上专业机构集聚,也为高校和企业合作做了大量工作。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还需向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先进高校、机构学习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构建、技术经理人培养、科技信息采集服务等,把中国高校的海量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出去。
统筹 本报记者张 斐
采写 本报记者张 斐 马海菊
新闻推荐
连续8年无本地疟疾病例发生 惠州市多措并举防控疟疾疫情,成功消除疟疾危害
本报讯(记者张斐通讯员郭家亮)疟疾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寄生虫病。记者从昨日召开的市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