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调代代相传 歌词与时俱进 惠东巽寮渔业村村民李却妹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李却妹在教渔业村的孩子们唱渔歌。
李却妹在唱渔歌。
夜幕降临,李却妹结束了惠东县城的演出赶回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渔业村的家里,才坐下准备吃饭,门外传来村里几位小朋友的声音:“李阿婆,什么时候开始教我们唱渔歌?”李却妹嘴里回答着:“马上,马上!”她赶紧吃两口饭,收拾好饭桌,马上开始教孩子们唱起《一对龙虾藏礁洲》。“来(阿)唱流(阿)水退干干(那),一对龙虾藏礁(阿)脚……”这首原生态的惠东渔歌委婉、悠扬,声调极富韵味。李却妹说,孩子们学唱这首渔歌准备6月初去参加演出。近年来,这样的情景经常在李却妹家上演,而这些小朋友只是她部分徒弟。李却妹说,作为惠东渔歌传承人,向村民传授惠东渔歌义不容辞。
耳濡目染从小学会唱渔歌
惠东渔歌,已是李却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951年,李却妹出生在一艘渔船上。父母带着她和几个哥哥在惠东平海、范和、巽寮和大亚湾澳头等海域漂泊,哪里有鱼就到哪里捕鱼,生活过得很艰辛。父母边劳作边唱渔歌,给生活增加了不少情趣。从小,李却妹听着渔歌长大,耳濡目染,她很小就咿呀咿呀地学唱渔歌。同是渔民的外公外婆和大舅,也是渔歌好手。逢年过节,李却妹父母撑着渔船回娘家时,外公外婆就让李却妹唱渔歌,说她唱得好听。大舅则抱着她,到船头教她唱,从捕鱼捕龙虾,唱到四季平安。
海上的渔家人大多都会唱渔歌,信手拈来,即兴而起。渔歌素材都来源于渔民的生活,用渔歌唱出生活,情真意切,单一枯燥的海上生活里,渔民在海浪和舟楫之间,以歌自乐。李却妹说,小时候她与海水为伴,从这船唱到那船。有时渔民们聚在一起,也会进行对歌,记性极好的李却妹记下了惠东渔歌不同的调子和歌词。
李却妹8岁时,党和政府在岸上为渔民建起了新村,渔民终于可以搬上岸居住,她一家也搬进了渔业村,把渔歌也带到了岸上。吃完晚饭后,李却妹和一群小姐妹就聚在沙滩上唱渔歌、对渔歌,渔歌唱得极好的她是对歌双方“争夺”的对象。不断的对歌,让李却妹的唱功越来越好,她成了小姐妹心中的“大姐大”。
10岁那年,李却妹学会了自己即兴“创作”渔歌,自此,她唱惠东渔歌已是信手拈来,开口即唱。“不用排不用练,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听就听,想唱就唱。”李却妹说。
李却妹的渔歌越唱越出名,14岁时,她开始登台唱渔歌。“当时村里开大会,每次都让我先上台唱几首,吸引大家赶紧来开会。”
17岁那年,李却妹成为当地宣传队队长,除了自己唱渔歌,还教宣传队的演员们唱。当时宣传队的演员们都是渔家后代,向家里的长辈学了渔歌也教李却妹唱。“那时很开心,姐妹们相互学习,进步很快。”
后因哥哥生病,为了能多挣钱,20岁的李却妹登上渔船出海打鱼。出海打鱼很艰苦,但她苦中作乐,边劳作边唱渔歌。她说,在劳作中唱一唱渔歌,能缓解身体的劳累,还能抒发心中的情感。婚后,她离开渔船,做起了搬运工,用小艇将停在大海中渔船上的鱼运回村里。她也是一边撑船,一边唱渔歌。那个时候,她觉得心情极好:二哥的病好了,三哥结婚了,她生了一个儿子,生活太美好了,只有唱渔歌,才能表达自己快乐的心情。每天唱渔歌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李却妹现在唱的渔歌内容已大有不同,曲调代代相传,歌词则与时俱进,“东方升起红太阳,天上乌云一扫光;渔民盼来共产党,党是渔民亲父娘……”
不遗余力不计报酬四处表演
在惠东港口、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稔山镇、平海镇和盐洲等沿海部分地区,仍保留婚嫁、亲人团聚、生日庆宴等场合唱渔歌的习俗。李却妹经常被邀请去婚礼现场唱渔歌,一来二去,她对渔家传统婚礼习俗有了深入了解,如今常常成了渔家传统婚礼习俗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每次渔家婚礼,浓浓的渔家民俗风情都能吸引众人围观,还有不少人进行录像并上载到网上。李却妹的渔歌因此越唱越红,名气越来越响,越来越多人请她去唱渔歌,她逐渐从惠东巽寮唱到大亚湾等地。
李却妹淳朴的歌声吸引着众人,穿戴华丽而富有传统味道的渔家服饰和头饰同样抓人眼球。李却妹买了16套头饰,还买了不少原材料让丈夫帮忙做,力求把表演做到最好。
据了解,惠州市旅游部门把渔家婚礼习俗改编成文化表演项目为游客演出,受到旅客追捧,还吸引了不少海内外媒体前来拍摄。央视也多次到惠东拍摄渔家婚礼习俗活动,李却妹多次登上央视节目。
2017年,李却妹第一次去中山市参加广东省首届水上民歌大赛,获得了银奖。之后,她在珠海、惠州各大比赛中屡获佳绩,获得不少金奖。她还应邀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演出,深圳文博会、第十三届省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广东周现场表演,以及广州亚运会文艺活动演出等,都有她的身影。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惠东渔歌,李却妹不遗余力、不计报酬四处表演,参与有关惠东渔歌的拍摄工作,只是希望把惠东渔歌传播得更远、更广。
已有百余人向她系统学习唱渔歌
自己喜欢唱渔歌,李却妹觉得更重要的事情是教人唱渔歌。
一直以来,李却妹对于教授渔歌都是尽心尽力、全无保留。她的学生有60多岁的老人,也有几岁大的孩童。至今,已有6批百余人接受她的系统教授,偶尔来学唱的更不计其数。她带过的最早那批徒弟,有的已经上大学,有的已嫁作人妇。他们当中,有不少至今仍坚持唱惠东渔歌。
随着惠东渔歌越来越受到重视,喜欢唱渔歌的中青年渐渐多起来。目前,李却妹在家里免费教20多名学生唱渔歌,遇到有演出,就到村委会二楼进行排练。她有时还会自己出钱买水给小朋友喝,给孩子们买演出服,自己出钱配音乐。
李却妹一直很忙碌,虽然她腰不是很好曾经做过大手术,但每逢有演出,遇上有助于传承惠东渔歌的事情,她总是热情参加。几天前,她参与县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共谱山海交融新篇章”文艺活动,每天从巽寮到县城参加排练,来回奔波,毫无怨言。
李却妹说,作为惠东渔歌传承人,传授好惠东渔歌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年纪越来越大,更要培养好接班人。得知李却妹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后,不少人对她进行祝贺。她说,这是对她的鼓励,未来她会在传承渔歌方面做得更好。
国家级非遗
惠东渔歌
惠东渔歌是惠东县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作出来的宝贵财富。据史料记载,自宋代起,惠东渔歌已在惠东县沿海渔区(平海、港口、稔山、巽寮、黄埠)广为流传。惠东渔歌属“粤东渔歌”中的浅海渔歌,曲式结构多为五声调式,以“徵”、“宫”两种调式为主,“角”、“羽”调式为辅。惠东渔歌品种繁多。据调查统计,其调式共有29个,主要有“妹子调”、“啊啊香调”等,唱词均以地方方言“福佬话”或“学佬话”(属闽南语系)演唱。
1956年,港口渔歌手苏墨水、苏带心参加全国民间歌曲调演,把惠东原生态渔歌唱到北京,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还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上世纪60年代,中央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歌剧《南海长城》的音乐,就是取材于惠东渔歌和汕尾渔歌。惠东渔歌二重唱 《渔家四季尽春光》、渔歌说唱《赞海花》分别于1975年、1976年代表惠东县上北京参加全国文艺表演。2008年,惠东渔歌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物简介
李却妹,生于1951年,惠东县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渔业村村民,《惠东渔歌》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5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本组文字 本报记者朱如丹本组图片 本报记者汤渝杭 摄
新闻推荐
惠东举行“走进纪委监委 面对面”活动 各界代表零距离 感受“开门反腐”
南方日报讯(记者/罗锐通讯员/朱贵东)“纪检监察机关是如何受理群众举报的?”“查办案件有哪些流程?”……带着这些疑问,来自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