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祠见证千年古城墙 归善县城墙曾置4座城门2个便门

惠州日报 2018-04-03 16:49

东坡祠外围设有钢架的古城墙。

从《惠州近代历史图录》一幅图片可看到,归善县城北面临江的一段城墙,墙外是浩荡西去的东江。(翻拍)

位于市区桥东的惠州苏东坡祠重修开放,吸引了众多游人前往游玩,林婆酒舍、翟夫子舍、山门、三贤祠、松风亭、娱江亭、碑廊等建筑,似乎带人们穿越到千年之前。在苏东坡塑像一侧,一段外围设有钢架的城墙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这段城墙就是原归善县县城的古城墙。

重建东坡祠挖出古城墙

这段古城墙位于白鹤峰的坡地上,墙厚约1米,墙基是粗大的方形花岗岩石,上面为青砖铺砌。青砖侧面刻“光绪乙丑年重修”字样,每隔几块砖就有一块刻了字。

据了解,这段古城墙是重修东坡祠时挖掘出来的。惠州市岭东文史研究所副所长何志成表示,设归善县治至今已有1400多年,但归善县的城墙是在明代修建的。陈后主祯明三年(公元589年)设归善县治,县城最初设在如今惠东县梁化镇,后才迁到桥东。到了元至元年间,由于归善县治无城池可守,这在农民起义纷起的元末年间极易受到攻击,于是,在至元三十年(1293年)将归善县治迁至有城墙保护的府城内。这种一城两治的状况一直持续200多年,直到明万历三年(1575年)林民止莅任归善知县,考虑到一城两治不适合归善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才做出将归善县治迁回水东的决定,新址选定在白鹤峰之侧。

《惠州市桥东志》(1992年编)就有对归善县城城墙的描述:明以前属东平瓦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乡民请建民城,明万历三年城成,城垣周长904.5丈,高为1.9丈,万历六年,知县林民止迁县城于白鹤峰,遂改民城为官城。崇祯十三年(1640年)增筑城垣两路,修筑城楼;清代顺治十七年(1660年)、康熙十三年、五十年(1674~1716年)几经重修;雍正三年、七年(1725~1729年)、乾隆四十四年 (1779年)、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亦相继重修。从东坡祠古城墙墙砖刻字来看,城墙在清光绪乙丑年还进行了重修。

让市民直观了解惠州史

《惠州近代历史图录》里,从一幅图片可以看到当年归善县城墙的模样。图上是北面临江的一段城墙,墙外是浩荡西去的东江,城墙弯弯曲曲,有垛堞及门楼。据了解,当时归善县城墙置4座城门和两个便门:东门名“辅阳”,在今惠新东街口;南门名“龙兴”,在今永平路北段对出西枝江边;西门名“通海”,在今惠新西街口;北门名“娱江”,在今和平直街近东江边。便门分别称便门仔和水门仔。

根据地理位置,如今东坡祠里的这段城墙正面对着东江。据了解,在东江上游修水库之前,每年东江都要发洪水,咆哮的洪水对城墙冲击很大。从前归善县的城墙墙基是夯土墙,在洪水冲击下城墙经常倒塌,常常重修。到了光绪年间,对城墙重修时挖掉了夯土墙基,改用花岗岩石条。

何志成认为,东坡祠里这段古城墙,让大家对归善县城墙以及惠州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本组文/图 本报记者朱如丹

新闻推荐

2018年公开征集环保税宣传书法楹联、标语活动获 奖 名 单

由中共惠东县委宣传部、惠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办,惠东县地方税务局承办,公开向社会征集“环保税”宣传书法楹联、标语活动,经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