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正实验学校究竟好在哪? 创办不过5年,却备受社会各界和家长推崇,本报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惠州日报 2018-04-20 16:08

实验课。

教师教研活动。

老师在认真地辅导学生。

和谐的课堂互动。

小组合作学习。

实验探究。

又到一年招生季。与很多民办学校“敞开大门招生”的做法不同,光正实验学校在招生过程中,除了常规的面谈、考核环节,更多了一些挑剔和坚持:不仅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看重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主管招生工作的负责人颇有几分无奈地说,以更加严格的条件,甄选出优质生源是没办法的事,“太多学生报名,我们的名额实在有限!”

记者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位负责人的话并非故作虚势。今年光正实验学校小学、初中、高中部各预计招收350人、600人、800人。截至目前,虽然刚刚启动招生工作,三个学部的报名咨询人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已经翻番。

“按照目前报名的情况,今年的招录名额肯定是不够的。”该负责人说。

听闻该负责人的话,记者在诧异之余,也有了几分不理解:一所创办不过5年的新校,何以受到社会各界和家长们的如此推崇?这所在首届高考中就有3名学子分数超过清华北大线的学校,究竟有何独到的育人魅力?借着招生季的火热启动,记者跟随家长们的选择,一起走进了光正实验学校。

又一张亮眼的成绩单

采访时,广东联考的成绩刚刚公布。仿若光正实验学校10位学子考入国内十大名校的新闻就在昨日,如今一张成绩单又倏忽铺展于眼前:在本届的广东联考中,光正实验学校共有32人过重本线,100%过本科资格线。其中阮裕聪以全国第65名的优异成绩,顺利过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分数线;王健以广东省第一名的好成绩,过北京理工大学分数线;黄志峰同样以广东省第一名的成绩,过北京工业大学分数线。

听闻这个好成绩,正准备给女儿报名的黄先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光正实验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确实很有一套,这点身为教育同行也不得不承认。”在某校担任校长的黄先生如是说。

成绩成就口碑:这所学校很不错!

尽管光正实验学校总校长章竞峰一再强调,考试的成绩从来不是教育的目标,而是检验教育成果的方法和手段。但作为家长而言,孩子在校时学习成绩的好坏仍旧是判断一所学校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指标。

很显然,仅用这个标尺衡量,光正实验学校就以绝对优势,赢取了家长们的信任,成为他们选择这所学校的重要因素。

且不说该校首届高考,有10位学子考入国内十大名校,获市政府嘉奖“高考特别贡献奖”“高中教学成果一等奖”,只说在不同的学段,在不同的检测中,光正实验学校同样有实实在在的数据,向社会各界证实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2017年的中考,光正实验学校的成绩亦十分耀眼。在这一年的中考中,光正实验学校的考生最高分是690.7分,有7名学生的分数超过了670分,21名学生的分数超过了650分。其中林煜同学进入惠州市前30名,林宇媛同学以单科满分的优异成绩,荣获惠州市语文单科状元。

时间的指针滑向到了新学年。虽然中考尚未开始,但日常的检测情况已然呈现出喜人态势。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初一期末联考总分630分,该校学生张嘉宇取得613分的高分,600分以上的有10人;在全市统一的初二年级数学、英语科目的抽考测试中,杜泳熹数学120分满分。林正数学119分、英语114分,以两科233分勇夺抽考全市第一,全市前10名光正占据4席。大批同学双科都在115分以上,平均分位居全市前列。

这组数据不仅是学校 “低进高出”深加工能力的真实体现,更是学校综合教育教学能力的直观表达。也正因为这组数字,很多家长打消了原本的顾虑。

“我听很多人说光正实验学校不错,也知道这所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开设了丰富的兴趣班。但此前一直担心在目前的中考和高考制度下,他们一味的重视兴趣培养,教学能力能不能跟得上?”自称一直为孩子如何选择初中而犹豫不决的市民钟晓芳说,“直到我真正走进光正实验学校,了解到他们近年来的办学成绩后,才知道之前的认识都是片面的。我已经给孩子报名了。”

口碑彰显实力:这所学校来对了!

随着采访的深入记者发现,这组数据的背后,还凝聚着无数个孩子学习能力由弱变强、由厌恶学习到喜欢学习的喜人嬗变。今年春季开学才转学到光正实验学校的周宇翔就是其中的代表。

初二(17)班周宇翔的妈妈告诉记者,小升初时成绩不错的周宇翔因为沉迷于游戏,成绩一落千丈,出现了厌学的苗头。“转学到光正实验学校后才一个多月,孩子重新激起了学习的兴趣,上次的月考成绩出来,比之前进步好多。看来,转学来光正实验学校,真是转对了!”说这个话的时候,她的脸上有着几分欣喜与激动。

高一(4)班温定南的家长温胜强也对光正实验学校的教学实力称赞有加。“孩子中考时的成绩不理想,没考上那几所排名靠前的市直高中。进到光正实验学校不过半年的时间,成绩就追赶上来了,年级排名不断提升。而最重要的是孩子重新有了学习的热情,对这一点我感到很欣慰。”

记者采访中发现,家长们在对光正实验学校的高度认可和肯定中,基于各自的角度和感受,均给出了自己的理由:管理到位、教师负责、全面培养、教学出色……而正是基于自身的体验,许多家长从单纯的家长自发担起了学校的“推广大使”。

采访高中部校长肖芬辉时,她的桌子上正好摆放着一封来自于高一(9)班家长的感谢信。经允许,记者在信中看到,十余位家长有感于班主任仰永忠对自己孩子的认真负责和躬身教育的谦卑之心,特别作为代表,写信致谢。

“刚知道班主任是位没有经验的年轻教师时,我们内心充满了焦虑。但看到他对孩子们上到学习成绩,下到宿舍琐事无不密切关注,尽心尽力,逐渐打消了疑虑。我们的孩子中有些中考成绩不理想,他毫无偏见;有些沉迷游戏,导致家庭关系破裂,他循循善诱,他的恪尽职守,教会了孩子感恩与宽容,让孩子们发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一封长达四页纸的感谢信,字里行间无不是对老师的致谢,和当初选择光正实验学校的庆幸,“感谢光正实验学校,培养了那么优秀的老师,为孩子们营造了如此优渥的成长环境。”

实力源于专注:挖掘素质教育的真谛!

“小升初时,我女儿的成绩还是挺不错的,当时也考虑过进其他名校。”同样是媒体人士的苏女士说,最终因为孩子从小喜欢文艺活动,兴趣广泛而选择了光正实验学校,“其实原本我也担心这所学校一味的重视素质教育而忽略了教学能力,但在先后考察了解光正实验学校5次后,还是决定选择这所学校,而事实也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

苏女士告诉记者,学校不仅开设了各种兴趣课堂,为孩子搭建了多种多样的成长平台,同时在教育教学上也严抓不懈,“他们引进了一大批的名师队伍,教育教学模式都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进行深化改革,课堂精彩有趣。”

苏女士说,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女儿不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绩也一直遥遥领先。

“素质教育的说法,是众多教育界人士发现了应试教育的问题和短板后凝练出来的,因此如今很多人说起素质教育,都会本能地与应试教育相对立。但事实上,素质教育远非很多人理解中的那样,只是开设几个兴趣课堂、注重一下艺术培养那么简单。”谈及部分家长的顾虑,以及光正实验学校专注素质教育的做法,章竞峰首先从源头阐述了他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我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应当包括知识增长、社会适应性形成、个性发展和人格特质养成等多方面。其中,知识增长,只有通过校内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才能更快速、更系统地达成。”

正因此,光正实验学校无论是开设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还是不遗余力构建 “名师团队+高效课堂+链条管理”的教学模式,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兑现最初创校时的誓言:“为惠州打造一所素质教育全面、教育质量卓越的一流高端名校”,给每个孩子终身受益的教育,完成对一个人的培养。

为此,学校在严、勤、细、爱抓管理、强德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集团化办学的优势,引进一大批的名师队伍,目前形成了名师队伍为引领、骨干教师为中坚、年轻教师为支撑的教师梯队。如除章竞峰本人外,学校已多渠道引进了包括吴定刚、邹红、张永雄、郑府城等在内的一大批在国内教育界享有盛名的专家、名师。他们的加入,为光正实验学校提升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内核,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打通和整合十二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独特优势,以提升教学效果为中心,开展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教育教学改革,让一系列与高效教学有关的思考,由课堂向课外延伸,最终成就了一张又一张亮眼的成绩单,收获了一波接一波的认可与肯定。

一场挖掘本质的教育远行

2016年9月份,基于对素质教育的深度思考,也建立在过去几年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经验,光正实验学校以教育教学改革为途径,开启了一场深挖素质教育内涵的改革之旅。

从酝酿到实施,这场改革已历时两年,并将持续下去。两年中,聚焦“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培养出这样的人”这一问题,这所虽然年轻却并不青涩的学校,从课堂出发,涉及教师团队建设、课程体系设施、日常教学管理等各个板块,最终回归课堂之中,形成了深化学校综合教学改革的主要思路,也日渐显露出布局者最初的构想:由传统的以教为中心变为以学为中心;以学多为目的转为学深为目的。

跟随家长们的脚步,记者先后来到了光正实验学校的课堂和名师队伍中间,用双目所及、对话交流,切身感受这一场教育远行的勃勃生机。

课堂是改革的主阵地

有人说,课堂是师生的战场。一个好的战场,老师和学生作为盟友,并肩向知识挑战,最终实现共同成长。一个坏的战场,老师与学生互为敌对,一方拼命给,另一方偏不领情,最终两败俱伤,甚至恶性循环。

以构建高效课堂为途径,将课堂变为一个好战场,是光正实验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按照章竞峰的构想,理想中的高效课堂,应该既能打破教师的固有思维,实现教师的提升,又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而要实现这个最朴素也最迫切的目标,必须剑指课堂效率这个问题。

围绕提升课堂效率问题,还需要解决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学生学习动机、行为训练、课改推进等诸多问题。一言以蔽之,课堂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改革才有原动力。而只有认知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才有动力和压力改变原有的陈旧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走出一条全新的高效课堂路子。

两年探索中,光正实验学校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学校层面,打破扁平化管理容易开解人心的囹圄,创新采取链条式管理,强调团队协作和板块配合,并明确责任、责任到人,提升教学和管理实效;在教师层面,充分发挥链条式管理的优势,依托成形的梯队建设,形成一条“名师引领,团队共进”的教学动线,以增设示范课、公开课、优质课评比等方式,增强备课和教研针对性,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学生层面,创新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室,放宽课堂教学的边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乐于学习。

高效是课堂的突破口

《学记·札记》有言,“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温也。是故教学相长也。”高效课堂的实现是相互作用的结果。一方面,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另一方面,教师的教与教师的学亦相互促进。

高效课堂的本质是追求课堂的高效,追求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最大化。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活力”课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光正实验学校各学部按照学校的整体部署,结合自身情况,总结出了别具特色和成效的高效课堂模式。

如在初中学部,以小组合作为抓手,着力打造了“1325”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即通过教师讲课时间的分配,老师讲课只用10分钟,其他时间分配给学生的“1”,按照“统一学案、统一课件、统一练习检测”的“3”,结合“两个学案、两种课型”的“2”,从而实现自学探究课和拓展展示课的“5个环节”,培养学生们自觉阅读教材的习惯和能力,减轻学生的负担,突出作业实效,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探讨交流的能力。

而在高中学部,则结合各学科的不同,创新提出了“4+N”的高效课堂模式。其中“4”指的是教学上的4个步骤,分别是导学、探究、练习和检测,而“N”则是立足各学科特点,给各科任老师一定的自主空间。

“"导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完成整个流程,需要自己渗透其中、同伴解决、小组合作,这个环节会侧重提升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高中部校长肖芬辉向记者剖析“4+N”的高效课堂模式的特点时介绍,“而"探索"的过程是强调体验的过程,要解决学生思维懒惰、学习兴趣不浓的根本问题就是增强体验感,让学生自主发声、产生质疑和问题,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热情。”

她接着介绍,在“4+N”的高效课堂模式中,“练习”的根本意义在于用口头、书写、互动等方式,让这种体验感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并通过最终的“检测”了解到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把握情况。

兴趣是高效的原动力

据了解,几个学部运行高效课堂以来,课堂上,老师们教学方法灵活了,教学设计独特了,通过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突显出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迅速掌握了应学到的知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随处可见,教学“活动化、情景化、生活化”的特点一一呈现;少了一种“填鸭灌输”,多了一份“探究合作”,真正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理念。

记者在采访中,也亲眼目睹了光正实验学校高效课堂的独特魅力。在高中部教务处副主任景晓峰带来的语文示范课上记者看到,他将语文科目中需要背诵的古文经典篇章,创新以咏唱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们分组上台吟唱,台下的同学们倾听、鼓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一篇篇诗词歌赋,变为一曲曲优美歌谣,原本晦涩难懂的经典著作就这样不经意间镌刻在了学生们的记忆中。

“高效课堂之所以能够高效,是能够引发学生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景晓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语文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诗词歌赋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高考的必考内容,而且占据相当大的篇幅,“以往同学们学习诗词歌赋都会觉得晦涩难懂,现在用经典传唱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们更容易记忆。”

正如蒙台梭利说的那样,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随着对光正实验学校的深入了解,记者深谙,无论是持之以恒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还是恪守初心对素质教育的坚持,光正实验学校的点滴都体现了教育的真正意义。

与记者持相同意见的,还有一些教育同行。今年3月份,按照市教育局的安排和推荐,大亚湾三中副校长林源章一行来到光正实验学校,进行为期三周的跟岗学习交流。对这一次的跟岗经历,林源章的内心充满感叹。而这种感叹,一一流露于他每日的跟岗记录中。

“跟岗第二天:参加数学组的集体备课,收获教学思维的转变;观摩小高大课间,领悟阳光运动;学习二个课堂模式,只想将来把孩子往这里送。”“跟岗第四天:全英语公开课,全科组为了该老师这节公开课,前后磨了5次课,这就是光正团队成长的秘诀。”……

21天,从小学到高中,从教学到德育,从课间到日常,林源章的日常记录毫不保留地对光正实验学校综合教育和管理能力给予了高度肯定。“这里名师荟萃、有着强劲的师资团队;这里严谨治学,教学管理非常精细;这里人文温暖,学生和老师都很幸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林源章用一个排比句,总结了对光正实验学校的评价。文/图 本报记者卢振侠 通讯员张洪良

新闻推荐

摸清“蓝色家底”助力海洋经济 “惠州海洋蓝色家底”项目累计开展48航次调查

本报讯(记者邱若蓉通讯员王贺)记者日前获悉,市海洋与渔业局的“惠州海洋蓝色家底”调查项目春季航次调查任务已结束。通过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