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开凿在山上的惠州古井 隋朝的腢井、宋代的东坡井、明代的准提井都有一段传奇历史故事 □ 何志成
近年重修后的东坡井。
国民革命军东征时的梌井(右下角)。
近年出土的准提井和压盖井口的螭首龟(见上图)。
古井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古井的供水作用已逐渐淡出,但它在城市景观、文化传承上的价值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在惠州城内,历史上开凿了众多古井,其中隋朝的腢井、宋代的东坡井、明代的准提井这三口饱经沧桑的古井,最具历史价值。它们与众不同,不仅均开凿在山上,并且都有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因此保护好这些古井,恢复惠州古城的历史记忆,是惠州市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不可忽视的工作。
隋代总管府前腢井
腢井是隋代开凿在腢山上(今城区中山公园内)的一口古井。中山公园虽是弹丸之地,却汇集了隋、唐、宋、明、清、民国六朝文物于一身,是惠州历史文物的聚宝盆,其中隋代的腢井是最具历史文物价值之一。公元590年,隋文帝派东莱郡公王景持节巡抚岭南,百越皆服,遂在腢木山(今中山公园)设立循州总管府。当时整个广东仅设立广州和循州二个总管府,循州总管府雄镇岭东,成为粤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而总管府前使用的那口腢井(俗称隋井),见证了惠州创城历史,是东江继龙川越王井(赵佗井)后惠州城区历史最久的人文古迹,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
清初屈大均在 《广东新·语水语》中曰:“惠州城中亦无井,民皆汲东江以饮,堪舆家谓惠称鹅城,乃飞鹅之地,不可穿井以伤鹅背,致人民不安,此甚妄也。然惠州府与归善县城地皆咸,不可以井,仅郡廨有一井,可汲而饮云。”实际上隋唐惠州府城无井的原因,是因城区四面紧靠江湖,居民无需打井取水,便可极其方便汲取江湖之水饮用。就算遇上战乱敌军困城,城门紧闭,城内居民亦可通过西湖明月湾经现五四路、至国庆路南出口的“穿城水道”取水生活。但虽然屈大均的“鹅背”与“地咸”之说属不实之论,然这段记述可以说明,入清之前惠州府城内只有总管府前那口腢井,余则多是入清后陆续开凿的。
这口腢井开凿后陆续使用了一千多年后,至共和国成立初期此井还在,当时该井口有护栏,井口上竖有两根一米多高的花岗岩石柱 (其中一根断了一小截),并有“腢井”二字石刻,不幸的是在随后几年修理中山公园时,将其湮埋在地下。今惠州府县两城现存历史最久的文物,是北宋的东坡井和朝云墓,距今近千年,如把早于东坡井和朝云墓五百多年的腢井挖掘出来,将是见证了惠州开城历史的最悠久的文物。修复后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将会进一步提升惠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其重大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宋代白鹤峰上东坡井
归善县城之白鹤峰,原称葫芦峰,因唐代在此峰建白鹤观,遂改称此峰为白鹤峰。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因以“讥讪先朝”的罪名,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苏轼到惠州的第二年,其表兄程正辅任广州提刑,专程来惠州探望他。程正辅的到来不仅给苏轼营造了一个较好的社会和生活环境,还在经济上给予较大的支持。程正辅离开惠州后,苏轼知道合江楼是官府的招待所,不宜久居,加上在其弟弟苏子由的来信中,得知朝廷对“元?党人”永不赦还的消息,为终老之计,苏轼遂买了白鹤峰上几亩隙地,建屋二十间,凿井四十多尺,在空余地方种上花草果木。兴建新居期间,惠州百姓纷纷出力帮忙,新居很快初见规模。在新居上梁时,苏轼亲自撰写了《白鹤峰新居上梁文》,文中特别强调“不起归欤之心,更作终老之计”;又赞扬“林婆之酒可赊”。特别是《白鹤峰新居上梁文》中“凿井疏畦散邻舍”一句,更是他表露出他与惠州父老“永结无穷之欢”的愿望。
相传白鹤观原有井,但随着寺观的湮没,井亦随之废塞,居民用水,要走陡峭山道到东江汲取,非常艰苦。苏轼在白鹤峰营建新居时,体验了其中艰辛,明白当地居民日常生活之不易,遂雇了四个工人凿井解决新居生活用水问题,并作诗记之曰:“海国困蒸溽,新居利高寒。以彼陟降劳,易此寝处干。但苦江路峻,常惭汲腰酸。??烦四夫,硗硗斫层峦。弥旬得寻丈,下有青石盘。终日但迸火,何时见飞澜。丰我粲与醪,利汝椎与钻。山石有时尽,我意殊未阑。今朝僮仆喜,黄土复可抟。晨瓶得雪乳,暮瓮?冰湍。我生类如此,何适不艰难。一勺亦天赐,曲肱有余欢。”此诗表述了苏轼在新居凿井的决心和过程。在《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二首》之二中,苏轼又说“待凿平江百尺井,要分清暑一壶冰”,反映出苏轼利用开凿的新井,追求与邻里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由于此井是苏东坡寓惠经手开凿,故后人称此井为“东坡井”。近年地方政府重建东坡祠,东坡井亦焕然一新。
明代崇道山上准提井
惠州西湖西岸的准提阁,明代立有一祠称元公祠,祀北宋理学大师周敦颐。明嘉靖十五年(1536),惠州知府史立模以南宋理学大师罗从彦配享周敦颐,遂改元公祠为崇道祠,此山亦改称崇道山。明清鼎革之际,惠州的士大夫以“遗民”自居,与新朝廷采取不合作态度,放弃仕途,纷纷逃禅出家,崇道山遂成为佛教道场,初名瑞开阁,因阁中供奉着准提菩萨,故又名准提阁。上世纪九十年代,地方政府重建准提寺,前几年又进行扩建。在前几年扩建施工过程中,工程人员挖出一口古井,出土时井内一泓清水,井口复盖着一个石螭首龟。螭首龟是专门驮石碑用的,为什么被用来覆盖该井井口?按惠州明末清初那段历史过程,这里有可能发生过一件不寻常之事。像晚清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西太后带着光绪西逃,临行时命太监将珍妃推入井中,然后将井口用大石压盖着一样。由此,准提井亦有可能隐藏了这样一个故事:
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中央政权在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和在东北崛起的满清军队双重打击下,迅速走向崩溃,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幸存的皇亲贵胄纷纷南逃,其中赵王及兴化、忠信、滋阳诸郡王及王室家属历经千辛万苦,辗转来到惠州,寄寓惠州府城。永历四年(1650)九月,清兵围广州,陷惠州,南明惠州总兵黄应杰、道臣李士琏、知府林宗京等见大势已去,遂投降清军。黄应杰等献城降清后,肆无忌惮地诛杀前明诸郡王及其家属,古老的鹅城顿时陷入一片血腥恐怖中。由于诸王妃姿色较好,其中兴化王妃庞氏被营将王世槐占有,后她先将自己四岁的女儿绞死及为丈夫立了牌位,然后以衣带自缢而死;忠信王妃郑氏被道臣李士琏占有,始终不从,后亦伺机自缢身亡,尸体被弃入江中;滋阳王妃被总兵黄应杰占有誓死不从,黄应杰怕她逃跑,遂裸其上衣,囚禁密室,最后王妃乘黄应杰不备,析下衣为缕引颈自尽,亦魂断惠州。在这四位王妃中,唯有赵王妃不知所踪,史亦无载。据以上历史过程,有可能黄应杰献城降清并诛杀前明诸君王时,诸王妃先后殉难,赵王妃走投无路,遂走上准提阁礼佛,随后投准提井自尽。事后寺僧将螭首龟复盖井口,并将该井掩埋,免被寻尸报复。此论能否成立,存以俟考矣。
新闻推荐
志愿服务做上瘾 公益当成工作做 市红棉慈善会常务副会长王书义出钱出力投入志愿服务
王书义在市区江北好人馆值班做志愿者,为市民作解说。志愿者的黄马甲,几乎成了市红棉慈善会常务副会长王书义的工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