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师促教提升乡村教育软实力 惠城区教育局推动全区义务教育向高位均衡化、优质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乡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培训中,授课教师手把手传授。
▲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送课下乡。
乡镇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培训,采取双师同堂的教学方式。
四年前,在成为惠州市首个“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之后,围绕“提升城乡教育软实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水平”这一命题,惠城区教育局开启了探索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高位均衡的纵深发展路径。
在夯实硬件配备,实现乡村学校100%标准化建设;实施“结对帮扶”“督查员”“镇管校用”制度等系列举措的基础上,经过几年的探索,该局以“强教先强师”为途径,不断开拓“送教下乡”的深度和广度,依托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多重优势,推陈出新,形成了一套“走出去”“送下去”两条路并行的乡镇教师培训模式,推动了全区义务教育向着高位均衡化、优质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走出去与教育名家直接对话
“如果不是局里提供这样的培训机会,我们哪能跟这些教育"大家"、教育名家直接对话?几天下来,发现完全依赖经验教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了,还是应该多学习。”来自于惠城区一所乡村学校的陈老师刚刚从浙江培训回来,说起此次的培训经历,她不由感叹。
她口中的培训机会,是由惠城区教育局举办的“三期强师工程”的培训项目之一。按照培训安排,她到浙江杭州市行知小学参加了为期4天的“班主任及年级组长培训班”。
一期开设9个班,751名教师受训;二期开设13个班,覆盖2820名教师;三期开设11个班,受训教师1254名……据悉,从2016年至今,惠城区教育局依托省“强师工程”专项资金的支持,通过正规招投标,目前已开展了三期“强师工程”的项目培训。
三期培训范围涵盖各个学科和各个学段。受惠城区教育局的委托,三期培训工作均在市教师进修学校的全程监督下完成。在中标单位的组织下,受训学员从省内到省外,分别去到广州、南京、深圳、浙江、北京等城市的名校,通过不同专题的开设,对各自的专业领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高的提升。
据了解,为确保省“强师工程”专项资金的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以提升培训实效,惠城区教育局充分调动教师进修学校多年专注教师培训的经验优势,特别为各期培训班选派班主任全程陪同,负责对接协调各项工作,管控学员考勤,收集学员反馈意见,同时把控课堂质量和效果,真正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强师工程。
负责该项工作的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李华青介绍,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三期“强师工程”特别注重对乡镇教师和领导团队的能力培养。如2016年11月,特别组织了一场“惠城区乡镇小学校长能力提升”培训,50位乡镇小学的正副校长到北京接受培训。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三期培训,诸多乡镇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不仅提升了教学水平,更开阔了教育视野,丰富了教学思维。更有个别老师表示,得益于出外学习的契机,自己第一次坐上了飞机,“如果不是走出来看看,我可能会一直关在自己的"小笼子"里,不知道外面的天地这样宽广。”
送下去“在家门口就能学习,真方便!”
“"走出去"培训毕竟名额有限,只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要想真正提升乡镇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还是应该全面覆盖。”惠城区教育局师训办负责人,同时也是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的梁泉宝告诉记者,围绕教育局的部署,市教师进修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充分整合资源,打造了多支名师队伍,以“送教下乡”“送训下乡”的方式,推动乡镇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
如根据“互联网+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为助推惠城区教育现代化建设,区教育局在对乡镇学校深入调研,了解培训需求以后,以小金口片区为试点,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能力培训”辐射到了全区12个乡镇的小学及教学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负责该项目的市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书记、副校长何举进介绍,身处“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之中,近年来,惠城区乡镇学校的教学装备进行了全面的升级换代,“但硬件配备齐全了,教师技术能力却跟不上。”
为解决这一问题,惠城区教育局精心挑选、组织了一个涵盖信息技术、语文、数学、物理、英语等学科的10人专家团,分组划片上门对全区乡镇教师进行培训。
据介绍,为确保培训质量,真正做到“教到、学会、用上”,专家团一方面在教育局的支持下,将培训学时纳入教师资格验证学分要求,引起学校及教师的重视;另一方面创新举措,针对受训教师的实际水平分为初级、高级班进行分类教学。同时,以“双师”或“三师”同堂授课的模式,并引入“教学验收”环节,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其中,“双师”或“三师”同堂授课即一位老师在课堂上主讲,另外1-2位老师在台下手把手指导。在这种授课模式下,每位学员都能做到理论联系实操,跟上学习进度。而“教学验收”则由市教师进修学校与专家团组成验收小组,深入走访学员所在学校,了解学员受训后学以致用的情况。
记者采访了解到,除了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外,区教育局还立足全区乡镇教师教育教学的不足和需求,整合了校内外的教育精英,挖掘自身的专业特长,定制了一套丰富营养的“专题培训菜单”,进行上门培训。如今,共有涵盖心理、国学、阅读等各个层面的23个专题,供乡镇学校选择。
“"送训到门"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再提升的机会,避免了我们舟车劳顿,真是太贴心了!”三栋中心小学的一位老师称赞,“无论是信息技术培训,还是专题式培训,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正是我们需要的。”
再探究拟建教师发展中心
“事实上,掣肘乡镇教师能力提升的原因,不仅是教育教学思维的固化,更有教师本身的职业倦怠。”梁泉宝一针见血地说,“走出去”培训也好,“送下去”培训也罢,都是革新乡镇教师教育教学思维,激发职业热情的方式之一,“"走出去"让他们知不足而后进,改变固有思维,增添教学活力,"送下去"让他们的新思维和新活力转变为实际的教学能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贯通。”
坦言教师培训工作是个系统漫长的过程,必须与时俱进的梁泉宝,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早已胸有丘壑。他表示,目前以乡镇小学教师为对象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已接近尾声,将于本学期正式完成,下学期将启动乡镇中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而专题培训部分,将进一步丰富"菜单"内容,在注重实操性的同时,会更加注重涵养教师团队的师德师风等综合素质。”
采访中,梁泉宝透露,根据市里部署,惠城区教育局正在积极筹备“惠城区教师发展中心”。届时,融合了市教师进修学校以及区教育局教研室、电教站、师训办等多部门之力的“惠城区教师发展中心”,将为全区教师团队的专业成长、素质提升提供一个更为宽阔的空间和平台。
“随着教师发展中心的组建,我们培训工作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教师的培训可以做得更到位。”梁泉宝称,未来不排除拓展渠道和资源,增加教师境外培训的机会。文/图 本报记者卢振侠 通讯员叶嘉梅
新闻推荐
区生物资源科学处理中心开建 选址横沥柯树排村,每批次可处理病死畜禽10吨
区生物资源科学处理中心示范项目动工现场。本报讯4月20日,惠城区生物资源科学处理中心示范项目正式动工。据悉,该...